近日,中國收藏家俱樂部文化藝術品研究院與上海東方典當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將采用“科學規范流程+科學鑒定+藝術鑒定(經驗鑒定)”的架構進行文化藝術品質押融資試點。與此同時,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也發放了第一筆藝術品質押款項。繼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產品和藝術品份額交易后,藝術品質押也應運而生。
對于藝術品質押,廣州市場中近年也不乏躍躍欲試者,仰山樓畫廊在兩三年前看到書畫典當有潛力,曾經與典當行商議開設此項業務。不料3年時間過去了此事卻仍未落定。“典當行或銀行很難在短期內摸清藝術品的真實價值,同時也缺乏相應專業人才儲備,使得與藝術品相關典當和質押都難以開展。”然而當前的問題是:無論是典當行還是銀行都只注重操縱金融工具,對于藝術品的價值卻不甚了解,開設典當質押業務也不過是跟風而行,試圖賺取利潤而已。
面對藝術品質押這一新生事物,典當行從業人員也有自己的立場。廣州譽景典當行總經理李潔誠表示:“在不具備專業人才和充分流通的市場之前,廣州很難實施藝術品質押。”目前廣州大多數典當行均未開設字畫、瓷雜等藝術品類的質押業務,不少市民將書畫拿到典當行試圖典當,但都碰壁而歸。不過,部分典當行可典當手表、翡翠等。李潔誠表示,愿意質押手表、翡翠是行內有鑒定標準,其次評估價一般是二手市場價格的兩三折,很容易套現。據皇瑪抱趣堂總經理林映春介紹,自2008年起,廣州抱趣堂就協助部分內地收藏者在香港抱趣堂進行了藝術品質押服務,且有部分成功個案。不過,在協助操作過程中,林映春則發現大部分拿來質押的作品都是贗品:“市場中‘博懵’者的存在令質押業務很難紅火開展。”
中國收藏家俱樂部理事長孔達達卻表示,藝術品質押的鑒定評估是最難攻克的一關,但解決問題的核心并不在方法論上:“很多人認為藝術品評估鑒定的難題在于沒有權威專家,或者藝術品難有鑒定標準。事實上,看到一件藝術品,真正的專家心里對真假非常清楚,但是通常牽涉到利益問題,因此不愿意說出真相。”
有觀點認為,目前藝術品市場處于金融杠桿使用不充分的階段,諸如典當、質押等手段應該被市場所鼓勵。那么金融杠桿的使用就是判斷藝術品市場成熟與否的標準嗎?亦有專家認為藝術品市場的“金融化”可以推廣,比如藝術品基金、信托產品基本已獲得市場的認可,但文交所的萎靡已證明了藝術品“證券化”有發展的局限性:“藝術品市場有自己特殊的規律,不是金融產品。有關方面可以把藝術品打包進行融資,但運用金融杠桿把100億元的藝術品‘拉升’到800億元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