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紀曉嵐做官采取“做漏”的技巧,即有意暴露出工作上一些明顯的疵漏或問題,好讓上級發現,以此貶低自己,凸現出上級的能耐,實質是“投其所好”的辦法。特別在才高八斗,處在儒林高智能、高水平的領軍位置上,出現疵漏且被上級一眼就看見,可想上級的水平遠在其上,反襯出上級智力水平更高。最直接的佐證是紀曉嵐在精心校對《四庫全書》時,故意留一兩處漏校地方,且這些漏校很容易被發現,皇帝發現后很是得意,下一道諭旨,對其加以申斥,并且罰俸。紀曉嵐如此自屈自卑,現在看來莫名其妙,但在封建社會,這是做官的一種妙訣,其主要看準了皇帝性格是好“高人一等”的特點,進而被皇帝容納,喜歡,被擢升。
據史書記載:李鴻章也有此心理。下面讓其給皇帝轉送奏折,沒有一兩處明顯錯誤時,奏折在李的手上是遲遲不送的。若出現一點“疵漏”,李欣然提筆改之,方才轉送。為了抬高上面的水平,不少人在寫奏折時,故意“做漏”,一抬筆有意出錯,且放在顯要地方,一眼就可發現“疵漏”,讓李逮個正著。下面如此低三下四,自暴無知,贏得的是上面的歡喜,拉近了與上面的距離,從而官運亨通,連連升遷。
考證官場“做漏”的背后,其用意有三:一是悅主。給主子留一個新印象,即我這個人不如主子。二是榮主。也就是溜須拍馬,我才高八斗,仍出現問題,且被主子發現,反證出主子比我高出一籌,真正高才高學高能者,主子也。三是買主。別人只知下級的優點,缺點無人知,卻被主子發現了,主子是“一漏之師”,下級“一漏結緣”,遇上知音了;主子也感到能發現下級的“疵漏”,方顯出自己的本事,身價無形中抬高了許多,在歡喜容納中注意到了下級,彼此距離猛然拉近,親和力加重。下級在自殘自損中成全了主子的主人欲望,也使自己在精心選購的權力上找到了上家,進而求購推銷自己,使自己求主得逞。
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如果上面能做到自警自知自明自戒自廉,這種官場“做漏”的秘訣將不會靈驗,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誰再去如此拍馬,則會處處拍在馬腳上。
(摘自《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