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下冊植物的生殖這部分,在講到“扦插材料的處理”這個探究時,筆者在課堂上帶著學生一起進行了探究實驗,具體的做法如下。
(1)學生準備好實驗材料。課前準備好楊樹枝條、小刀、線繩,上課時帶來。
(2)教師逐一講解扦插材料的處理方法及原因:包括實驗材料保留插條的長度;每段一般保留兩個節的原因;插條上方切口水平,下方切口斜向的原因;上一個節上的葉片要去掉一部分和下面一個節上的葉片全部去掉并埋入土中的原因等。
準備實驗材料,了解實驗過程和原理,這是實驗的前提,教師確保學生對實驗各環節的掌握,這樣才有利于實驗正常進行。
(3)學生自己動手對扦插材料進行處理。
為了體現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講完理論之后,筆者沒有演示此次實驗過程,而是讓學生直接選擇材料開展實驗。因為實驗很簡單,所以各個班實驗效果都很好。雖然實驗成功是喜悅的,但筆者還是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
(1)有幾個班出現了同一個問題,學生會把楊樹插條的上方和下方搞反,結果上方的切口處理成了斜向的,而下方切口處理成了水平方向的。其實學生出現這樣的錯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本節課上課是在二月,二月的烏魯木齊還是冰天雪地,氣溫很低,花草樹木還沒有發芽長葉,不能從葉片生長的方向去判斷,所以不方便區別莖段的上下方向,給實驗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
要正確區別楊樹插條的上下方向,就要抓住要點,雖然沒有葉片,但是每個節上生長著很多個芽,芽的生長方向是一定的,芽的生長方向就是莖和葉的生長方向,拿到楊樹枝條使芽保持正常方向,芽的上下方就區別開了,上下方的切口處理就不會搞反了。還可以根據插條的粗細程度來判斷,粗的一邊就是下方,細的一邊就是上方,就和人們平時看的樹干一樣,越往上越細。
(2)由于二月烏魯木齊的氣溫很低,楊樹都沒有長出葉片,所以不能對插條上保留的節的葉片進行處理,這就降低了實驗難度,但是卻感覺實驗很不完整,不能對上面那個節上的葉片進行處理,學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扦插材料的處理方法。
要克服自身的不利因素,還要充分地掌握扦插材料的處理方法,就應該因地制宜的準備合適的實驗材料、課堂實驗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居室生長的盆栽植物的枝條做實驗材料,這樣就能確保枝條上有葉片,能正確處理葉片,不受本地地理氣候的影響,比如大葉海棠、臭繡球等。用這些居室生長的植物做實驗材料,一方面能體現對葉的處理,另一方面更利于區別插條的上下方,正確處理上下方切口。不過這樣會破壞很多家養的盆栽植物,筆者教授7個班級每個班只演示一次,也要至少7根枝條,可能要破壞3~7盆花。
(3)同種植物可以利用不同種生殖方式來繁殖。教科書中的例子會誤導學生,讓學生誤以為花是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木本植物用嫁接的方法繁殖。
其實,在實際生活中,木本植物要大面積的繁殖是用扦插而不是嫁接,居室養的盆栽花大部分是用扦插的方法來繁殖,只是扦插的方法不同。有的是嫩枝插,就是人們理解中的扦插,把土壤作為插床,另一種是把插穗用水直接浸泡來繁殖的,定期換水,等生根后移栽到土中,這種特殊的方法是扦插中的水插,在家居生活中的花大部分就采用水插的方法。所以,教師在講課時要強調同種植物可以利用不同方式來繁殖。
(4)不同植物的枝條上面生長的節的間隔長度是不同的,同種植物上不同的枝條上面生長的節的間隔長度也是不同的。筆者帶來的楊樹枝條也是一樣,所以有的莖段在15~20cm內有一個節,有的卻有4、5個節,一般來說,細一點、嫩一點的枝條上面節生長的間隔比較小,密度大,如果有葉片的話,葉片就會多一點,葉片的取舍很容易選擇,而那些老一點、粗一點的枝條就相反。這時就面臨著另外一個問題:這樣的節要保留15-20cm,很可能只有一個節,而這個節上只有一片葉,這葉片是保留還是去掉呢?所以要選擇當年生發育充實的半成熟枝條做插穗,能滿足長度15~20cm的插條上帶2、3個葉片,以便它們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料,促進生根。草本植物最好選取枝梢部分,可以大大提高成活率,而且能快速獲得理想的株形。
筆者記得小的時候家里為了擴大防風面積,扦插過沙棗樹的枝條,大人告訴的也是上方切口水平、下方切口斜向的,當時扦插了一分地的枝條,結果長出幼苗的還不到1/3。每當筆者講到這個探究,就會想起小時候的勞動成果,就會思考小時候扦插沙棗枝條成活率那么低的原因,現在不但要自己會扦插,還要教學生去學習如何扦插。在教學中,筆者不斷反思著那些沙棗枝條沒有成活的原因,把它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1)由于從小生活在農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知道如何確定上下方,能正確把握上下方的切口的處理,但是卻沒有把握住插條的長度,使插條太短,沒有注意到插條上節的保留和葉片的保留,就無法保證葉片光合作用制造養料。
(2)當時的氣候太惡劣,在五月扦插時氣溫已經達到30℃。植物插條的最適溫度是20-25℃,在這個溫度生根最快,高溫容易引起插穗切口腐爛。
(3)理想的插床是保水性強的沙壤土,而當時的插床保水性不好,而且不夠松軟。這樣插穗扦插時會使切口反卷受傷,容易引起傷口感染,還不容易生根。插床保水性不好,剛澆完水兩天就干了,一旦土壤干了,不但不能使插穗吸收充足的水分,反而使插穗失水,這是成活率低的又一個原因。應該在扦插前準備好,再將材料輕輕插入,用手按緊。為了保證濕度,必要時要灑水,或者在上面蓋麥草,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4)土壤在扦插前沒有撒農藥,很多新生的根被蟲吃掉或咬傷了。當時家里在八月種白菜時,先撒殺蟲的藥才灑種子,這樣不但能殺蟲還能給土壤消毒。
綜上所述,扦插材料處理好只是材料成活的自身條件,還要考慮環境條件:溫度、濕度、光照、土肥、上質,當環境條件和扦插材料的處理都具備,還要注意扦插后對插穗的護理和幼苗生長的保護過程,才能保證扦插材料的成活率。但是環境條件的把握,對插條和幼苗生長的護理過程是課堂上不能體現的,要真正掌握整個這種無性生殖的整個過程還有許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