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我——“龍”,不陌生吧?
甲骨文、金文的“龍”字,像不像龍形?
“龍”是我國神話中的一種善于變化、能興云雨、有利萬物的神異動物。《三國演義》描寫的我更是活靈活現:“能大能小,能隱能升;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怎么樣?我厲害吧!
歷代皇帝喜歡我——
以“龍”為圖案的紋飾遍及宮廷,皇帝自命“真龍天子”,其容貌稱“龍顏”,不僅住“龍宮”、穿“龍袍”、睡“龍床”、走“龍道”、進“龍門”、用“龍硯”,連子孫后代也稱為“龍子龍孫”。
老百姓喜歡我——
在我國古代繪畫、雕刻、建筑的民族藝術圖案中,龍是人們最熟悉不過的圖案,如天安門華表上的蟠龍,故宮和北海的九龍壁等。這些龍的形象,造型生動,氣勢雄偉。
關于“龍”的成語更是多:龍飛鳳舞、龍盤虎踞、龍潭虎穴、龍騰虎躍、龍爭虎斗、龍鳳呈祥、龍吟虎嘯等。形容斗爭或競賽激烈為龍爭虎斗;形容地勢險要叫做龍盤虎踞;形容書法筆勢勁健、生動活潑叫做龍飛鳳舞。
歷代書法家描繪我——
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歷代書法家都喜歡書寫“龍”。
蘭州龍源主題公園,有龍文、龍詩、龍圖騰、龍字書法等。如右圖,龍頭下方雕有“龍源”兩個大字,是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所撰寫,字體俊逸,為中國書法作品中的珍品。
田英章先生硬筆書寫的“龍的傳人”,也十分美觀。
請小朋友寫好“龍”字,做一名名副其實的“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