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的現狀發生山體,巖石裸露和山體坡腳削坡的現象發生,提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布置,主要防治任務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地質災害 總體布置 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72-3791(2012)01(c)-0144-01
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現階段開發建設中出現局部山體山腳削坡較嚴重的地段。西中島、鳳鳴島、交流島,駱駝島基地區地質較陡,部分地區坡度在25°以上。在此四島未來開發過程中,發生山體和巖石裸露,山體坡腳削坡的現象將會難免發生。山體的穩定性受到影響,必然增大發生地質人為災害的風險。
1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處理好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落實總體規劃建設用地控制要求,為長興島的開發建設創造一個良好安全的地質環境。
2 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2011-2015年建立并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和與全島開發建設相適應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行政管理體系,嚴格控制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完成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本掌握全島地質災害分布狀況與危害程度;初步建立群々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高預報成功率;發揮并調動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地質災害治理能力與水平,努力使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得到整治,使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率和損失量明顯降代,避免經濟損失,減少人員傷亡。構建處置快捷的搶險救災應急指揮系統和信息平臺。
3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布置
根據長興島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發發育程度分布特點,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長興島開發建設區域、上地開發強度,將長興島工業區西北、東南地區和西中島等未開發四島的地質人為災害易發區劃分為兩個地質災害防治區。
3.1 長興島工業區西北,東南地區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重點是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干線通過山腳削坡處的滑坡,崩塌。其次是險庫引發的垮壩引起的滑坡、泥石流。應做好強降雨時的防災工作,做好即成削坡且可能產生滑坡等勘查,治理,有效扼制或減少地質災害。做到開發建設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
3.2 西中島等未開發四島地質災害
因開發建設使臨近山體和巖石裸露,山體的穩定性受到一定影響的區域,為地質人為災害防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是工程建設和道路建設引發的滑坡、崩塌,其次是水利工程建設,險庫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4 主要防治任務
4.1 加強地質災害的預測、調查科研工作
對竣工項目,應做出因開發建設引發地質人為災害后的評價,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削坡地段,應跟蹤調查、分析,采取相應的防治滑坡工程措施,并為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質災害點進行專項治理,總結全島各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經驗與教訓,研究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防治技術和方法,分析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指導全島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
4.2 加強宣傳,培訓、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地質災害防災宣傳是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的基礎,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國土資源等部門要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扎實細致地做好宣傳、培訓工作,普及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
4.3 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汛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常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防止災前防災、災后救災,導數防治工作的被動性,為有效地扭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被動局面,全島計劃于2015年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充分發揮其相關性、預知性、主動性和有效性,完善防災抗災整體功能。
4.4 地質災害防災預警體系建設
4.4.1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通過對群測群防網絡、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應急反應系統等的建設,加強與其它防災減災預警體系(如氣象、水利、環保等)的協調與聯動,對地質災害危險區(點)進行全面的監測,將地質災害預警與防災減災有機地結合,使全島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由分散的、獨立的,被動的狀態向全面的、系統的、主動的控制狀態轉變,使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4.4.2 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2013年底。初步建成全島地質災害的空間數據庫,完成信息網絡骨架建設。實現壘島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和災情信息的圖、數一體化管理與災害速報,及時查詢包括地質環境狀況、地質災害歷史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危險性和可能的危害對象等主要地質災害信息。
4.4.3 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長興島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責任者,應急反應系統是在長興島地質災害防治指揮中心組織領導下的應急反應決策系統。對突發性的地質災害事件,采取積極有效的應急反應措施,保障災區的社會穩定,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害。
5 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保障措施
5.1 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強化管理
加強領導,建立責任制。實行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做到層層負責,分級管理。國土資源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汛前要做到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檢查和部署,汛期要安排巡查、排查工作,及時劃定和公告地質災害危險區;建設、交通、水和J、氣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2 加強法制建設,堅持依法行政
地質災害防治堅持實行會同制度、經費分級預算制度、調查與規劃制度,險情巡查與汛期值班制度、預報制度、應急預案制度、險性撤銷制度、危險性評估制度,治理責任制度、速報制度、責任追究制度。
5.3 實行地質災害防治部門職責
各部門負責組織對行政區域內重大地質災害緊急險情巡查、監測與處置。響應國土資源部門組織的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關的各項行動,協助國土資源部門做好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治理責任認定和責任事故的調查與處理。
5.4 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機制
對于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要堅持“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地質災害監測、基礎調查區劃工作由政府財政出資。
5.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媒介,普及地質災害基礎知識,調動廣大群眾防治地質災害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抵御地質災害的能力。
5.6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提高綜合防治地質災害的能力。特別要做好致災地質體的綜合經勘查,評價和評估,加強監測預報水平,提高災害信息采集和快速處理水平,建立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災害防治研究,提高應急抗災能力。
積極推廣使用地質災害防治特別是開發性治理地質災害的新技術,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