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2)01-0020-02
為加快畜牧業的發展,宜賓市翠屏區按照“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托、發展為主題、結構調整為主線、農民增收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堅持推進標準化生產,轉變傳統養殖方式;努力推進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畜牧業產業化進程;鞏固動物防疫體系建設,保障畜牧生產安全;強化畜產品安全體系,確保畜產品安全的發展思路,積極開展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畜牧產業建設。
1 翠屏區畜牧業概況
翠屏區幅員面積1 123km2,系宜賓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飼草資源豐富,具有開展各種養殖項目的優越條件。從改革開放到“十一五”期末,翠屏區以發展生豬養殖為主,奶牛、家禽、肉兔等特色養殖為輔,成為宜賓市畜牧業養殖大縣。“十一五”期末,翠屏區出欄生豬71.38萬頭,出欄牛0.79萬頭,出欄羊6.09萬只,出欄肉兔59.65萬只,出欄禽559.27萬羽,禽蛋產量6 468t;奶產量
5 332t;肉類總產量6.43萬t。
2 翠屏區畜牧業發展措施
2.1 積極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
“十一五”期間,翠屏區傳統的養殖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隨著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畜牧業生產方式已由過去以農戶傳統分散式養殖,逐漸向現在以企業化工廠養殖和以業主養殖、連村連片的生態小區養殖的模式發展。以“公司(協會、專合組織)+基地+養殖戶(場)”的方式,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逐步構建圈舍建設標準化、生產管理規范化、生產產品安全化的健康養殖體系,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截止“十一五”期末,全區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達到一定水平,共建有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15個;標準化生豬規模場309個,牛規模場58個,羊規模場23個,禽、兔規模場85個。
在轉變傳統養殖模式的同時,深入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構建畜禽擴繁場、商品場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生豬三元雜交面達到80%以上,牛、羊、禽、兔良種面達90%以上。加快推進“以草換肉奶”、“林下養雞”等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的小型家畜禽,提高非豬產業比重,提高養殖效益。
2.2 推進標準化養殖體系建設
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全力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發展進程。生豬生產是翠屏區畜牧業發展的主導產業,是助農增收和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自2007年起,翠屏區通過努力爭取中央、省、市生豬標準化養殖場(小區)項目和現代畜牧業建設等項目,認真開展打造江南特色效益農業基地以及新農村示范片建設。引導農戶選擇適合自身的養殖規模和建設標準,設計圖紙統一建設,采用集中聯建或分戶建設(改造)標準化圈舍的方式,做到圈舍及配套設施標準化、規范化。在對規模場(小區)管理中,建立了規模養殖場受控管理制度、駐場獸醫制度、畜牧生產資料投入品監控管理制度、畜禽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建立健全畜禽健康養殖檔案,使全區畜牧業步入標準化生產的軌道。隨著翠屏區現代畜牧業快速高效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戶(小區)愈來愈多,生豬標準化養殖保證了全區生豬品質和生產能力,為全區生豬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推進生豬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積極爭取項目推進奶牛、肉兔、小家禽等特色畜禽的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大力推廣現代畜牧新技術,提高農戶的飼養技術水平。
及時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2007年和2008年翠屏區認真開展了對全區能繁母豬按照國家政策規定標準(2007年補貼50元/頭;2008年補貼100元/頭)實施補貼兌現工作。2007年,全區補貼兌現能繁母豬30 449頭;2008年,全區補貼兌現能繁母豬
41 020頭,補貼率和到位率都分別達到100%。同時開展能繁母豬政策性保險和育肥豬政策性保險工作,通過廣泛宣傳,農戶自愿參與,全區能繁母豬參保率達90%以上。
2.3 建立疫病防控保障機制
(1)大力宣傳《動物防疫法》、《畜牧法》,深入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開展動物疫病基礎防疫工作。防疫工作堅持以仔豬騸割為主,結合春、秋兩季防疫對所有動物進行集中全面免疫,對強制免疫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雞新城疫、狂犬病等,免疫密度達100%,近幾年來每年免疫動物數均達1 000多萬頭(羽)次。強化規模場(養殖小區)的監管,從區到鄉落實了防疫責任制和片區負責制,出臺了《翠屏區規模場(養殖小區)管理辦法》,建立健全了規模場(養殖小區)管理制度和生產檔案。為切實掌握全區重大動物疫病的流行規律和疫情動態,及時了解全區主要動物疫病免疫狀況,確保免疫質量,有效控制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翠屏區充分發揮動物疫情測報站和村級疫情觀察員的作用,始終抓牢疫情監測環節,并運用監測結果,指導全區動物防疫工作,加強對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每年按省、市要求認真開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雞新城疫、狂犬病等十余種動物疫病的監測,每年監測樣品數均在4 000~5 000頭份。切實開展奶牛“兩病”普查,按照國務院《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四川省畜牧食品局關于家畜布病、結核病及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要點的通知》文件要求,每年4~6月對奶牛飼養場、專業戶進行“兩病”監測,普查實行一牛一檔的制度,建立奶牛健康檔案,確保全區奶牛產業的健康發展。按照《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和《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及有關技術規范要求嚴格疫情報告和疫情處置,有效防止了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2)不斷推進動物防疫體系建設。2001年通過項目建設投資50萬元建立了動物疫情測報站,屬國家300個測報網點之一;2004年通過項目建設,建成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緩沖區,并對動物疫情測報站建設進行了完善,建立了縣級動物疫病監測診斷實驗室;2005年通過動物免疫標識的實施,初步建立了疫病可追溯體系;2008年通過基層獸醫體制改革,對原有20個鄉、鎮、街道畜牧獸醫站進行了改革,新成立了城區動物防疫檢疫中心,人員全部納入財政全額預算,共有專業技術人員99人;2010年通過縣級獸醫體制改革,對原翠屏區畜牧獸醫站進行了改革,成立了翠屏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翠屏區動物衛生監督所,共有專業技術人員22人。縣級和基層獸醫體制改革后理順了畜牧獸醫管理體制,使職能更加全面,職責更加明確,對全區畜牧獸醫工作的開展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建立了村級防疫隊伍,并開展了村級動物防疫員、鄉村獸醫登記人員和執業獸醫業務技術和政策法規培訓,現有村級防疫員270人。2007~2010年,翠屏區通過爭取國家動防體系項目建設,共投入資金298萬元,對全區21個基層畜牧獸醫站進行了改造,改變了過去獸醫站破舊的面貌,提升了基層畜牧獸醫站的社會形象,增強了基層畜牧獸醫站的服務意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投入資金44萬元對翠屏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進行了改造,改善了辦公條件,購置了相關儀器設備,拓展了業務范圍,提升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通過一系列努力,建立了一支政治合格、業務精通、紀律嚴明、作風優良、廉潔高效的畜牧獸醫隊伍,較好地推動了翠屏區畜牧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收稿日期:2011-11-16
作者簡介:向梳瑕(1984-),女,四川宜賓人,主要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工作,(電話)13541408480(電子信箱)xsxsur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