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2)01-0025-01
灰大袋鼠(Macropus giganteus)屬于有袋目袋鼠科大袋鼠屬動物,原產于澳大利亞東部的灌木叢中,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灰大袋鼠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孕期約為1個月,每胎產1仔,偶產兩仔,但僅能存活1只。初生的灰大袋鼠體長約3cm,體重約2g,無被毛,兩眼緊閉,未發育完全。幼仔出生后需爬進母獸的育兒袋里,生活半年以后出袋活動。母獸的育兒袋內有四個乳頭,幼袋鼠叼住其中一個乳頭后,乳頭會自動收縮,分泌乳汁。
2011年1月,武漢市動物園一只雌性灰大袋鼠在其幼仔出袋后,乳房周圍出現了兩個雞蛋大小的增生物,經診斷為腺體樣組織增生,并通過結扎結合手術將其摘除。現將其報道如下。
1 藥物和器械
1.1 藥物
5%碘酊棉球,75%酒精棉球,生理鹽水,400萬U青霉素,哌拉西林,氨芐西林鈉,地塞米松注射液。氯胺酮,速眠新,蘇醒靈。
1.2 器械
橡皮筋,剪刀(彎、直),消毒搪瓷盤,手術刀柄、刀片,止血鉗(彎、直),創巾,創巾鉗,鑷子(彎、直),拉鉤,止血紗布數塊。上述器械經高壓滅菌后使用。
2 主要癥狀及臨床檢查
2010年7月10日,武漢市動物園一只雌性灰大袋鼠(呼名繁繁)產下一只雌性幼仔(呼名花臉)。花臉在繁繁育兒袋內生活了185d后,于2011年1月13日開始出袋活動。出袋后,發現該袋鼠較其他幼鼠體型瘦小,精神狀況較差,且其全身被毛斑駁,顏色不一,或深或淺。最初以為是由于其父母品種不同導致血統不純,毛色不一。后來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其被毛上粘有大量黑色脂樣分泌物。
2011年1月28日,飼養員發現雌袋鼠繁繁的育兒袋內出現一大一小兩團肉色球狀增生物脫垂出袋外,幾乎觸碰到地面,直徑分別約1.5cm和2.0cm。但是該雌袋鼠精神狀況、食欲、糞便等均無明顯異常。且花臉仍可以自由進出育兒袋。
使用氯胺酮將其保定后,經獸醫檢查,繁繁育兒袋內皮膚表面充滿暗紅色脂質分泌物,此為花臉身上毛色斑駁的原因。兩個球狀增生物起始于乳房下方,觸之為肉樣質感,無波動。用注射器穿刺有紅色液體流出。排除疝、膿腫、腫瘤等可能后,診斷該雌性灰大袋鼠乳房部腺體樣組織增生。
考慮到手術切除增生物會引起袋鼠大量出血,且傷口難以愈合,決定用橡皮筋結扎兩團增生物,待局部壞死后將其切除。并肌肉注射哌拉西林1g和地塞米松1mL,在育兒袋內涂撒400萬U青霉素粉防止感染。
15d后,觀察繁繁袋內增生物結扎部位已壞死干枯,可以實施手術摘除。
3 手術過程
3.1 麻醉
氯胺酮1mL和速眠新1mL皮下浸潤麻醉。
3.2 保定
5min后袋鼠進入外科麻醉期。將其仰臥保定,用細繩捆住四肢充分暴露術部。
3.3 術式
用5%碘酊棉球消毒術部,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脫碘。術部鋪上滅菌創巾,并用創巾鉗固定。用手術剪將兩根結扎用橡皮筋剪下。用手術刀沿結扎部分下方1cm處將增生組織切除。用5%碘酊棉球消毒后,在術部撒上400萬U青霉素,并涂抹魚石脂。肌肉注射氨芐西林鈉1.0g。靜脈注射2mL蘇醒靈。
4 術后護理及恢復
術后將繁繁單獨隔離飼養,提供新鮮干凈的胡蘿卜、蘋果和特質窩窩頭等飼料和充足的飲水。為防止術后感染,每天給繁繁肌肉注射氨芐西林鈉2.0g,連續用藥1周。術后其患部疤痕形成,愈合良好。雌袋鼠的精神、食欲等各方面狀況皆正常,之后腺體樣組織增生也沒有再復發。
5 體會
(1)對于該灰大袋鼠育兒袋內的兩團球狀組織,根據臨床癥狀判斷為腺體樣組織增生,但是沒有對病理組織取樣做進一步的實驗室檢查。之后也沒有檢索到相關病例和資料。因此未能對該病變做出準確的診斷。其發病原因也有待探討。
(2)該灰大袋鼠所產的小袋鼠花臉一直身體瘦小,體質弱,推斷是由于母袋鼠在哺乳期一直患病,奶水分泌量和品質都受到影響所致。
(3)在對該灰大袋鼠育兒袋進行檢查時,未進行全身麻醉,而是使用少量氯胺酮對其進行保定,效果良好,可以避免全身麻醉的風險和后遺癥。
收稿日期:2011-11-05
作者簡介:劉 祥(1986-),男,湖北武漢人,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野生動物臨床獸醫工作,(電話)13554151893(電子信箱)5542610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