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長期以來,中國的生豬養殖和宏觀經濟都深陷“豬周期”,“一頭豬拱傷宏觀經濟”可謂一語中的。豬肉安全與糧食安全一樣,始終是關系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根本問題。作為世界養豬大國,養豬業在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探尋生豬供需的深層次因素,分析生豬的市場規律,研究其價格走勢,無論對于生豬養殖業還是整體宏觀經濟來說,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關鍵詞:養豬業;價格走勢;經濟發展;宏觀調控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2)01-0016-04
近年來,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先后出現全國范圍的大幅異常波動,暴漲暴跌。這種價格的異常波動給農產品市場帶來了極為不良的影響,也直接加重了百姓負擔,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2010年,我國部分農產品先后上演“直上云霄”好戲,價格漲勢兇猛,表現十分“威風凜凜”。部分網民紛紛調侃這些平常不起眼的小宗農產品,給它們冠上了極為“威風”又不失生動的名字:“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2011年“花你錢”又橫空出世。2011年下半年,猶如出了一部將2010年農產品價格猛漲情節倒過來再上演一遍的故事片,多宗農產品價格出現逆轉,打破成本線幾度探底。山東生姜從9元/kg跌至0.8元/kg,內蒙古土豆滯銷,海南、廣西水果蔬菜銷路不暢……農產品暴漲暴跌的怪圈依舊沒有破除。
面對持續上揚的物價,201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12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是“穩中求進”。要求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估計2012年農產品價格并不會失控。總體看,2012年豬價會比2011年平穩,仍將維持高位。呈季節性波動,兩頭略高,中間略低,養豬收益水平回歸,符合正常年景走勢。2012年上半年生豬價格仍會保持在16元/kg左右波動,不會出現2010年上半年深度下跌局面,從各個層面分析,悲觀預測2012年生豬價格會維持在14元/kg以上。
1 2011年生豬生產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2011年,全國生豬生產及其產品市場價格總體較好,在價格的帶動下生豬生產呈恢復性增長,并逐步恢復到2010年初水平,特別是春節過后一反往年節后價格漸次走低的規律,節前節后豬肉價格一路攀升,從2010年6月底開始生豬價格連續16個月呈增長走勢,一舉突破2008年2月的生豬及產品價格的歷史最高紀錄。但值得關注的是從2011年10月中旬開始生豬存欄及生豬價格出現波動,下降走勢明顯,特別是肥豬出欄價格急劇下降,引起養殖戶普遍擔憂。12月中旬隨著冷空氣過后,豬價又重拾漲勢,開始逐日攀漲。
(1)生豬養殖積極性逐步恢復。生豬價格持續上漲帶動了部分養豬戶的補欄熱情。根據“前期的母豬補欄、存欄決定遠期生豬供應”這一原理分析,從2010年2月份開始生豬存欄(包括能繁母豬)出現增長,許多養殖場(戶)商品仔豬補欄積極性較高,大型養豬場擴大生產意愿強烈。據農業部統計數據,2011年11月我國生豬存欄量為47 516萬頭,月環比增長0.8%,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長3.65%;能繁母豬為4 880萬頭,月環比增長0.72%,同比增長1.1%。從生豬生產關鍵要素來看,全國能繁母豬仍保持較高水平,如不發生重大疫情,能保證后期生豬生產發展動能。
(2)價格高位回落。2011年1~11月全國肥豬出欄價格平均為16.59元/kg,同比上漲48.1%;其中11月份肥豬出欄價格平均為16.40元/kg,環比下降10.2%,連續2個月呈下降走勢,但同比上漲19.2%;價格最高點出現在9月份,均價達到19.34元/kg,市場曾一度超過20元/kg,創歷史新高。豬肉價格走勢基本一致:2011年1~11月全國豬肉價格平均為24.84元/kg,同比上漲43.7%;其中11月份豬肉價格平均為27.26元/kg,環比下降3.7%,連續2個月下降,但同比上漲35.2%,肉價最高點也在9月份,均價達到28.79元/kg(圖1)。
(3)保持良好盈利水平。2010年上半年生豬價格持續下跌,養殖戶開始虧損,下半年開始生豬價格保持上漲態勢,生豬養殖盈利持續增加,至今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2010年自2月豬糧比價跌破6∶1的盈虧平衡點后持續下降,其中4、5、6月份連續3個月低于5∶1。6月下旬后開始回升,7月回升至5.84∶1,8月重回盈虧平衡點后繼續保持漲勢,2011年3月底后豬糧比價一直保持在7∶1以上,8月豬糧比達到了8.48∶1,11月份雖然豬價下跌較多,讓養豬戶感到有些緊張,豬糧比價仍在7∶1以上。據養殖戶反映,按11月份的價格水平,每頭出欄肥豬仍可盈利300~500元,特別是8~9月份,每頭肥豬盈利在800元以上。
2 2012年整體走勢及生豬價格預測
在成本和供需的拉動之下,豬肉價格和出欄肥豬價格于2011年9月份創出歷史新高后,在10、11月有所回落,但生豬養殖利潤仍保持在300~500元/頭,將極大提高廣大飼養者的積極性。估計在目前母豬存欄量、農民養豬積極性以及新型養殖技術推廣等因素的作用下,如果不發生大的疫情和自然災害,2012年雖處于大周期的下滑通道,整體價格以平穩下降為主,但不會出現2010年上半年深度下跌局面,波動幅度將遠小于2011年,豬價仍將維持高位。從各個層面分析,悲觀預測2012年生豬價格會維持在14元/kg以上。
預計在2012年春節前后本輪豬價或再度達到小高點而后調整,拐點最早或將出現在2012年2月。2012年上半年,生豬市場供求關系將得到改善,價格將是持續下跌走勢,二季度可能是全年價格的谷底,上半年育肥豬價格仍會保持在16元/kg左右波動,7月底至8月初,市場可能走出底部并出現反彈,反彈的高點可能達到18元/kg,但高價格持續的時間會非常短暫;三季度末價格將再次小幅下行;四季度隨著節日及消費旺季的來臨,豬價或將再度出現反彈。主要依據是:
(1)養豬業的高成本時代已經來臨,支撐豬價處于較高水平。生豬豬價在14元/kg已處于盈虧平衡點附近;2011年12月15日玉米均價達到了2.3元/kg,與2010年同期相比上漲16.3%。與此同時,受全國用工荒影響,養殖業人工工資也不斷上漲,再加上運輸、保育等支出增加,造成養殖成本進一步增加。與2010年比較,勞動力工資、水電、運輸和藥品等費用均高出了20%~30%。此外,全國上下物價一片漲聲,生豬價格在客觀也有上漲的內在要求。飼料緊缺和人力成本上升,導致綜合生產成本高企,這正成為生豬養殖面臨的一塊堅冰。目前在生豬生產方面,對成本影響比較大的兩個突出問題是“無料養”和“無人養”。未來我國畜牧業的總體形勢是產需矛盾將更加突出,盡管未來需求繼續剛性增長,但生產受到諸多棘手因素的困擾。所謂“無料養”,即飼料資源特別是糧食安全將長期困擾包括生豬在內的畜牧業的發展。2010年,中國進口大豆達到5 400萬t,玉米150萬t,豆粕、魚粉等主要蛋白飼料資源進口依存度超過70%;飼用玉米供應已從供求平衡轉向供應偏緊,并在2010年開始表現為凈進口。飼料糧問題將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問題。而“無人養”即農村勞動力短缺對畜牧業的影響已經顯現。據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經常面臨從事畜牧業還是外出打工的選擇。而養豬必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并且勞動強度很高,機器一般不能代替養豬業中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情況下,很多農村勞動力堅決選擇進城,這導致散養戶大量退出。由此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對養豬業將產生很大影響。“以前養豬是看是否有錢賺,即“養豬不賺錢、回頭看看田”,現在養豬則是看“和外出打工相比哪個更賺錢”。盡管每戶養殖的生豬數量不多,但加總起來的數量相當大。
(2)生豬高價下養豬未出現“一哄而上”。生豬供需關系變化是影響市場生豬價格出現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7~9月份生豬價格連創新高,關鍵原因是生豬供應偏緊。一般而言,生豬存欄量較少,引發“價變”指生豬價格的超預期攀升,帶來高額的利潤,必然刺激生豬生產的快速發展,養豬的增多,同時規模養殖戶補欄增加,經過一個飼養階段,生豬出現“量變”指存欄、出欄量大幅增加。但從調查情況來看,從2010年下半年生豬價格回升以來,養殖戶的數量并沒明顯增加,農戶養殖更趨于理性,即使在前期高利潤的刺激下,雖然有些新人加入養豬隊伍,但并沒出現“一哄而上”都去養豬的情況,養豬的積極性遠沒有2008年那么高。能繁母豬增長并不明顯,但仍處在一個合理水平范圍之內。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1月末我國能繁母豬為4 880萬頭,比上年末增長2.78%。
(3)規模養殖雖已占主導地位,控制市場價格能力還不是很強。規模化生豬生產是生豬養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但規模化的推進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而散養這一傳統養殖方式有群眾基礎,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將與規模化養殖并存。多年來,針對生豬生產的周期性波動,各地區和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最重要的是發展規模化養殖。為了提高規模化養殖比重,各地紛紛建立規模化養豬場,積極扶持“公司+農戶”的合作關系。目前,家庭散養逐漸減少,規模飼養已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全國生豬規模養殖比例已達60%以上。為什么規模化養殖迅速發展后,“豬周期”的波動仍不見降低呢?根據有關國家經驗,當規模化養殖占到市場份額的80%以上時,“豬周期”的波動幅度才會大大降低,因為只有把流通領域的問題一并解決了,特別是轉變傳統的流通方式,“豬周期”的波動才可能平緩下來。
(4)國家對物價的調控已顯成效,物價總體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2011年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引發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仍未消除。今后一段時間,中國價格運行的環境將更趨復雜,面臨的挑戰將更為嚴峻,消費價格總水平上行壓力仍然較大。
3 值得關注的問題
導致豬價高走的原因很多,而市場周期長,養殖中疫情困擾是生豬價格攀高的不容忽視的因素。
(1)生豬疫病影響豬價。如果2012年春季疫情控制得不好,生豬價格仍有可能重新回到20元/kg。生豬價格的大幅漲跌在很多時候都與生豬疫情相關。生豬養殖最敏感最頭痛的就是疫病,近年來生豬疫病的頻繁發生也成為影響生豬供給的幕后殺手。疫病在2007年引發了養豬行業生產關系的調整即散養戶的快速退出,在2011年則引發了生產力的調整即供應量的下降。而在這兩次調整之后,豬價分別突破其前期的歷史高點。一次大的生豬疫病往往造成養殖戶血本無歸。目前規模養殖戶防疫成本每頭40~100元不等,而散養戶則很少,有些疫病則是散養戶防疫投入不足造成的。一般來說,疫情流行周期是2~3年,疫情發作時,政府和養殖戶都加大防疫投入,疫情穩定或消失時,生豬存欄就會不斷增長,生豬價格逐漸下跌,此階段往往防疫投入減少,又造成生豬“死淘率”上升,市場短缺,豬價暴漲。可以說,生豬疫情周期是“豬周期”的主要原因。
(2)生豬價格漲跌的周期明顯縮短。從近幾年情況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的一個周期(36個月),生豬價格經歷了谷底(2006年5月)→頂峰(2008年春節期間)→下滑(2009年4月);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為調整階段(14個月),經歷了谷底(2009年5月)→恢復性上漲(2009年7~11月)→調整(2010年春節期間)→下滑(2010年4月)→止跌回穩(2010年6月);從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生豬價格走勢來看,調整階段僅為14個月,生豬生產周期中常見的谷底→恢復性上漲→頂峰→下滑的特點在調整階段不是非常明顯。但2010年6月作為一個生豬價格底部區域卻較為明顯。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為恢復上漲—加速攀升階段(12個月),經歷了恢復性上漲(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加速攀升(2011年6月)過程。
(3)正確有力的輿論導向作用不足,新聞媒體的作用還有待發揮。百姓對市場上豬肉價格的異常波動如何理性看待,這就需要有正確的輿論導向來引導,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極易造成百姓恐慌,造成價格的不穩定。所以政府職能部門應當加強引導正確輿論導向,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在加大對與物價密切相關情況的宣傳報道力度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各方客觀看待生豬及豬肉價格波動的影響,理性對待市場的變化。強化監督新聞媒體客觀報導價格變動情況,堅決查處不負責任、失真的新聞報導。
4 建立和完善生豬產銷平穩發展長效機制的構想
目前我國養豬業是一個充滿競爭的行業,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居民有消費豬肉的習慣,決定了其是一個不可消失的行業;同時,它不像其它產業一樣說停產就停產,養豬是賠錢也得養下去;養豬業的分散性決定了不能形成壟斷效應;養豬業的主體仍是農民,農民是弱勢群體;因此,生豬養殖過程不能完全市場化。生豬養殖政策應從生產、市場兩方面建立和完善產銷平穩發展的長效機制,避免生豬價格的大起大落。
(1)構建穩定的持續的財政保障支持體系。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利用市場功能調節余缺,補貼和扶持政策應保持連續性,明確各方投資主體對生豬養殖預期。①實行持續的能繁母豬補貼政策。在整個生豬生產鏈中能繁母豬是生豬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加大對能繁母豬的財政補貼十分重要。從過去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只要國家實行了這一政策,養殖戶就像吃了定心丸,就有養殖信心和積極性。保費的補貼標準也要提高,使賠付能力能達到3 500元左右,基本覆蓋一頭能繁母豬的價值。②擴大免費防疫的范圍。目前國家只對生豬藍耳病、口蹄疫、豬瘟三種疾病免費防疫,免費防疫的面相對狹窄,需要進一步的擴大。③國家應設立專項資金,定向扶持種豬基地建設,不斷提高良種化水平,扶持能繁母豬保持一定的存欄規模,這樣可以調控生豬生產平衡。④應將養殖戶所購置的固定資產納入政策補貼范圍。近些年,國家對種糧農民實行各種補貼政策,對農民購買的家電給予一定比例(13%)的財政補貼,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十分顯著。但對養殖戶購置的固定資產,國家沒有相關扶持政策。由于生豬養殖戶購置的顯微鏡、恒溫箱、消毒機等固定資產的成本不斷增加,生產設備,飼料加工設備不斷損耗,使養殖成本增加。國家財政可將支農惠農政策延伸到畜禽養殖,以減輕或分擔養殖戶的經濟負擔。
(2)建立和完善穩定生豬生產和流通的長效機制,轉變“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①要測算確立科學的生豬生產盈虧預警點,要根據生豬生產和市場波動的周期性規律以及國內外應對生豬波動的經驗,對生豬波動實行反周期逆向調控政策,建立生豬生產預警機制,使國家啟動生豬政策能有一個科學的依據。長期以來國家設定生豬盈虧點是豬糧比價6∶1,主要是指生豬出欄價與玉米批發價的比值。這一盈虧點有一定的缺陷。因為目前豬飼料一般由幾種主要原料組成,從仔豬到成豬不同階段需不同的配料比例,每一比例所需的玉米、麩皮、豆粕、預混料的數量不等,僅以玉米為參考不能真實反映情況。另外,經常上漲的人工成本以及仔豬的成本未能包含在內。②要積極探索有利于生豬生產平穩發展的調節機制。國家生豬收儲政策應借鑒糧改經驗,建立類似糧食收儲機制,實行生豬保護價。當豬價下跌至盈虧線以下,則采取保護價收購。當供應不足、價格上漲時,養殖戶可以獲得更大收益。當豬肉價格高于政府支持價時,養殖戶不需要補貼,國家可將這筆錢拿來補貼城鎮居民。③加快建立現代化肉類批發市場和購銷體系,積極引導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參與肉類營銷體系建設。長期以來,我國的生豬生產是“小而散”,生豬和豬肉的流通也是“小而散”。在生產問題引起重視、規模化養殖獲得較快發展的同時,流通狀況并沒有多少改變。豬販和農貿批發市場一直充當生產者、零售商與消費者對接的主要角色。現在這個角色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大生產與大市場,面對“豬周期”更是無能為力。國際經驗表明,小流通只能帶動小生產,大流通才能帶動大生產,現代流通則帶動現代生產。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轉入過剩經濟狀態之后,情況就變了,流通逐漸成為先導環節,流通帶動生產,只要產品能夠銷售出去,生產不成問題。在解決“豬周期”的問題上,我們應當有全面和長遠的考慮,統籌兼顧,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并一以貫之地實施。不能等市場供求出了問題就關注,一旦市場平穩后就撒手不管。
(3)推動生豬期貨上市,實行透明市場化,化解價格“非理性”波動。生豬期貨作為一種金融手段,是實現農戶和企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的好辦法,能幫助養殖戶、屠宰廠、加工企業有效規避價格波動風險,鎖定預期利潤;更可以吸引更多各層次的投資者積極入市參與交易,活躍期貨市場。從而為增強我國在國際生豬貿易中的“話語權”,甚至能為形成全球生豬定價中心提供推動力。同時,生豬期貨的推出與糧食期貨形成有效互補,形成涵蓋主要農畜產品的較為完整的農產品期貨體系,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再者,生豬期貨可以通過對交割品種的標準化規定,鼓勵優良品種的推廣,并藉此助推生豬產業的升級。此外,生豬期貨的完全市場化定價機制對于淘汰規模不經濟的生豬養殖農戶,調整大型養殖場的養殖規模,推進“公司+農戶”等集約化生產模式具有促進作用。期貨市場可以確保價格透明,最終保護養殖者的利益,使養殖戶“先賣后養”鎖定收益,同時也增加了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渠道,避免“豬賤傷農”、“肉貴傷民”、“貴賤擾國”的豬周期出現。
從微觀的視角來看,農戶和養殖場根據期貨價格信號及時了解未來的生豬市場價格走勢,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以減少經營的盲目性,提前鎖定銷售價格,穩定養殖收益。另一方面,加工商和貿易商通過期貨交易,分批購進生豬,保障原料穩定供給,提前鎖定采購成本,保證生產經營的正常開展。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簡介:虞 華(1963-),男,江蘇鹽城人,高級統計師,研究方向為價格調查與價格理論研究,(電話)13705100875
(電子信箱)yccddy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