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2)01-0035-02
奶牛子宮脫出是一種較常見的奶牛產后疾病,母牛在分娩后3~4h內,子宮角可翻入子宮腔內,這時如果母牛強力努責、腹壓過高,部分或者全部子宮可翻出于陰門外。脫出的子宮開始呈粉紅色,時間稍長則變為暗紫色,胎盤常因擠壓和摩擦而出血,但整復和治愈比較困難。近年來,作者在獸醫臨床上采用手術整復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將奶牛子宮脫出的整復方法及有關注意事項介紹如下,供參考。
1 病因分析
(1)飼養管理不當,飼料單一,維生素缺乏,缺鈣或者鈣磷比例不當,導致母牛營養不良、體質虛弱,全身張力降低。老齡、高產、缺乏運動也易導致該病的發生。
(2)分娩時間過久、胎兒體型過大、多胎及畸形胎,使奶牛子宮過度擴張,導致子宮收縮遲緩,在母牛排出胎衣時將子宮一起排出。
(3)母牛妊娠末期雌激素水平升高,致使骨盆內的支持組織和韌帶松弛。子宮角部分胎盤由于發炎而與胎衣粘連,不易脫落,脫出的大部分胎衣垂于陰門外牽拉子宮角而導致子宮脫出。
(4)產犢時母牛努責過強,助產時拉出胎兒用力過猛、過快;產犢后因產道損傷、疼痛引起母牛頻頻努責,產后子宮弛緩未能盡快收縮;胎衣不下徒手剝離時用力不當將子宮拉成內翻等,這些因素都能誘發子宮外翻而脫出。
(5)子宮、宮頸或陰道在分娩或助產時出現損傷或胎水排盡,子宮頸緊緊裹在胎兒身上,此時助產者強力牽引胎兒也可造成子宮脫出。
2 臨床癥狀
通常以陰道脫或子宮半脫多見,此時可見母牛陰門外有橢圓形袋狀物,初期較少,呈鮮紅色,有光澤。母牛站立時會自行縮回,之后變大,無法縮回。如母牛尚能站立,脫出的子宮懸垂于跗關節附近。子宮黏膜上常附有未剝落的胎衣及分布紅色、紫紅色、圓形或橢圓形的母體胎盤。因與后肢摩擦、起臥等原因,暴露的子宮常附有糞便、尿液、褥草、泥土等污物,一段時間后變成暗紅色,出現瘀血、水腫,并發生干裂或糜爛。初期病畜臨床表現弓背、努責,興奮不安;繼而精神沉郁,無力,虛弱和臥地不起。當子宮損傷或出血時,奶牛可表現黏膜蒼白、顫栗、虛脫,可繼發出血或敗血癥。
3 治療
子宮脫出治愈的關鍵在于盡早發現,及時治療。保持患病母牛安靜、防止脫出的子宮損傷,在子宮脫出的治療及護理上有著重要意義。
3.1 整復
3.1.1 保定 一般均采取站立保定。母牛取前低后高站勢,對臥地不起病牛可以將其后軀墊高或抬起,也可使用髖部吊帶將母牛后軀提起,使其呈前軀低、骨盆向前傾斜、后軀高的重力優勢。
3.1.2 麻醉 為了抑制母牛強烈努責便于整復操作,需用2%~3%普魯卡因20~30mL在薦尾間隙作硬膜外腔麻醉或在后海穴作浸潤麻醉。
3.1.3 清洗消毒 用35~38℃的0.1%高錳酸鉀液充分沖洗母牛后軀、尾根、陰門、肛門部及脫出的子宮,徹底除去異物及壞死組織。胎衣未脫落者,清洗前應先剝掉;子宮有少量出血者,可噴灑腎上腺素或用浸有腎上腺素的棉球壓迫止血;子宮有傷口者,涂碘甘油;傷口大者,應縫合,再用2%明礬液浸泡,促使其收縮,以緩解水腫。
3.1.4 整復 將脫出部分子宮用消毒紗布、塑料布或托盤一邊一人兜起,提升至坐骨水平,并擺正子宮位置,防止扭轉;術者以緩慢按摩和輕推方式,使手指并攏成拳,先從靠近陰門處開始向陰道內推送子宮,且勿損傷或穿透脆弱的子宮黏膜及子宮壁。當送入一半以后,術者將手伸入子宮角用力向前下方壓送,直至全部送入,送入后術者伸入全臂將宮角全部推展恢復至原位。最后輕輕搖動子宮和子宮角,以確保其完全復位,并用手壓迫一定時間,防止再次脫出。
3.2 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的原則是阻止子宮脫出和子宮黏膜發炎,及時補充體液以增強體質。
(1)整復后應立即向子宮內投入400萬IU青霉素粉,并用500mL生理鹽水稀釋。待確定奶牛不再努責后,用12~18#雙股或多股絲線在陰門外進行紐扣縫合固定,注意下端留出尿道口。
(2)消炎,補充葡萄糖等滲電解質溶液和鈣制劑,以解除脫水、緩解低血鈣癥狀,促進子宮復位。10%葡萄糖1 000mL、10%葡萄糖酸鈣400mL、維生素C 5g、維生素B1 500mg、10%安鈉咖2g;10%氯化鈉400mL;生理鹽水500mL、青霉素G鈉1 600萬IU;一次靜脈注射。1次/d,連續注射3~4d。
(3)為促使子宮收縮復位,可用催產素40~50 IU,一次肌肉注射。
(4)隨時觀察母牛全身狀況,對食欲不振、努責、躁動不安、體溫升高者應及時處理。癥狀輕的牛整復后應及早運動,在整復4~6h內禁止患牛臥地。對因臥地不起的患牛,則應吊起l~2d,并配合藥物治療,直到能正常站立。
3.3 中藥療法
根據牛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1)病牛體質消瘦,精神萎頓,嗜臥少動,口色淡白,小便頻繁,脈搏虛弱者,證屬氣虛下陷,治宜升陽舉陷,兼顧行血。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川芎30g,當歸40g,黨參50g,炙升麻50g,柴胡60g,炙黃芪60g,陳皮、益母草各150g,開水沖調,候溫灌服。1劑/d,連用3d。
(2)患牛脫出部黃水淋漓,小便短少、疼痛,躁動不安,口色紅燥,脈象滑散者,證屬濕熱,治宜清熱利濕,用益母生化湯加減:川芎40g,當歸45g,桃仁30g,銀花40g,連翹35g,漏蘆50g,益母草150g,開水沖調,候溫灌服,1劑/d,連用3d。
4 預防措施
4.1 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機體全身張力
臨產母牛應在產房內飼養,產房應寬敞、清潔、干燥,可自由活動。營養供應要平衡,日糧中應保證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供給充足。
4.2 嚴格遵守助產操作規程
要盡量保證自然分娩,若必需助產時,助產者操作要耐心、細致,不能粗魯,不可過猛、過快,防止產道損傷。
4.3 加強對臨產母牛的看護
對已有分娩前兆的妊娠母牛,應單獨飼養在產圈內,并有專人監護。產前可靜脈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1 000mL、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400mL,1次/d,連續注射3d。
4.4 加強對產后母牛的監護
對產后母牛應由專人看護,隨時注意觀察母牛全身狀況,觀察母牛有無努責、產道有無出血及精神狀況等,出現異常者應及時處理,防止病情加重,拖延病程。在分娩過程中,母牛體力消耗嚴重,為增強其體力,產后可用10%葡萄糖注射液1 000mL、50%葡萄糖注射液400mL和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400mL,一次靜脈注射。
收稿日期:2011-11-15
作者簡介:范素菊(1981-),女,河南商水人,助教,主要從事動物生物化學、動物防疫與檢疫的教學工作,(電話)158362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