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北京的兩家地質環境調查公司進駐了烏海,對當地的礦山地質環境開始“掃雷式”的調查。烏海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陳萬選告訴記者:“這兩家公司的地質環境調查報告是下一步烏海快速、科學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陳萬選表示,今年烏海要對地質環境治理打一場攻堅戰,力爭在“十二五時期”,把烏海的礦山地質環境由“脆弱型”轉為“生態型”。
煤炭資源大規模開采了60多年的烏海市,在為內蒙古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地質環境代價。據介紹,烏海煤礦開發引發的地面塌陷和采空區已達100平方公里,造成礦區民宅、學校、醫院、電力線路等基礎設施破壞嚴重。同時,產業發展伴生的煤矸石每年約1,000余萬噸,累計積存煤矸石6,700萬噸,形成了規模較大的煤矸石山7座,較大的排矸場10處,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各電廠每年排出的粉煤灰達220萬噸,累計積存粉煤灰1,700萬噸,形成較大儲灰場7個,占地面積5.58平方公里。多年以來,因風化和自燃,排矸場和儲灰場成為了重點污染源,嚴重影響著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制約著烏海的經濟發展。
治理和修復礦山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生態烏海,為全市人民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是烏海市國土資源局今年的工作重心。為此,該局確定了五項措施:
一是通過對全市礦山地質環境情況的調查,編制全市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絡,實施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對全市主要交通干線兩側和城市周邊、采沙坑、無治理責任主體的廢棄區和治理區域范圍內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同時,在2011年摸底調查工作的基礎上,把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與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力求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二是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的研究和探索,加強對礦山企業執行保證金制度的動態監督管理,嚴格落實企業責任,確保礦山地質環境不欠新賬。同時,充分利用好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不斷加大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力度,“以規劃編制為先導,以項目爭取為突破口”穩步推進烏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十二五”期間,烏海地質環境治理工作計劃向國家和自治區爭取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專項資金8-10億元。今年擬爭取國家和自治區專項資金1-2億元。
三是采取回填治理地裂縫、地面塌陷,對矸石山圍護擋墻并覆土,恢復植被,疏通自然河道,清理固體廢棄物,平整土地并進行土地復墾,修建地質公園1-2處,并優先治理對烏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難度大,礦山環境問題突出的礦山,從而帶動和推進全市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工作。
四是加快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技術更新。鼓勵研發礦業開發引起環境變化的防治技術,礦業“三廢”的處理和廢棄物回收與綜合利用技術,礦山采、選、礦產品深加工及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技術,環境污染控制與礦山生態重建等技術。
五是拓展多元化的投資,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國家、地方、企業共同努力,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環境保護與治理資金,各級政府要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納入財政預算,并逐步加大投入比例,鼓勵企業和個人直接投資于礦山生態建設和地質環境治理,對投資者予以政策和經濟支持。
截至目前,烏海已完成了巴音賽煤礦礦區、黑龍貴礦區、卡布其礦區、紅旗煤礦礦區等8處礦區地質環境的恢復與治理。昔日礦坑、尾渣縱橫的礦區,現在已被治理為平整的建設用地和獨具特色的礦區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