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俊 陳志彩 王順英
田理教授為首批四川省優秀中青年中醫師,四川省名中醫,博士生導師,臨證三十余年,治學嚴謹, 學術造詣深厚,擅長治療耳鼻喉科各種疑難雜病, 尤其在辨治過敏性疾病方面,臨床每見良效。茲有幸跟師待診, 受益匪淺, 現就田老從肺心論治鼻,鼽經驗概述如下: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特征的鼻病,類似西醫的變應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非變應性鼻炎等疾病[1]。《禮記·月令》中有“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素問·脈解》正式命名為鼻鼽。
1.1鼻與心肺生理上相互作用
鼻之根部屬心,鼻為心肺之門戶。心肺同位于上焦,又心主血,肺主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兩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氣血運化之功能。因此鼻鼽不僅與肺有關,還與心有密切關系。如《嚴氏濟生方·鼻門》說:“夫鼻者,肺之所主,司消化,調適得宜,清道自利。” 《靈樞·脈度》中提到:“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難經·四十難》曰:“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
1.2病理上亦相互影響
《五臟·別論》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不利也。”《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曰:“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于陽明,發于鼻而癢則嚏也。”
因此鼻鼽的發生與發展不僅與肺有關,更與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其病因病機方面,現代醫家多從肺脾腎論治,忽略心在鼻鼽發生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
鼻是血脈豐富的匯聚之處,《內經》云:“肺開竅于鼻”, “心主血脈”,又如《內經·五臟》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不利也。”這說明鼻鼽的發生發展與心肺關系密切, 另有清·陳士鐸《辨證錄·卷三》:“人有鼻流清涕,經年不愈,是肺氣虛寒,非腦漏也。”因此,可見其基本病機為“肺氣不足,竅絡瘀阻”,治宜“肺心同治,益氣活血”。現代醫家多從肺脾腎論治,將其分為為肺脾氣虛、肺腎氣虛、痰飲上犯證等,較少提及氣虛血瘀證,而田老認為鼻鼽的發生與發展不僅與肺有關,更與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治療鼻鼽應運用肺心同治法,治宜補肺益氣,活血通竅。方藥:玉屏風散加味。
蔣某,男,36歲,2012年6月11日就診。主訴:鼻塞、打噴嚏、流涕、鼻癢2+年。患者自訴反復鼻塞、流清涕,量多,打噴嚏,10~20個/次,晨起明顯,時伴鼻癢、耳癢,怕冷,易出汗,動則尤甚,乏力,納眠可,二便調。舌質淡暗,苔薄白,脈緩。查體:鼻腔粘膜蒼白,雙側下鼻甲腫大,呈藍紫色,其基本病機為“肺氣不足,竅絡瘀阻”,治法宜補肺益氣,活血通竅。具體方藥如下:

黃芪40g防風10g白術20g黃芩10g白芷15g川芎15g柴胡10g荊芥10g莪術10g赤芍15g牡丹皮15g甘草6g
二診,上方6劑,患者鼻塞 、噴嚏、流涕、鼻癢、自汗等癥較前改善,現噴嚏連作數個,時有鼻塞,流清涕,量少,查體:鼻腔粘膜色淡紅,雙下鼻甲稍腫大,上方去莪術、改黃芪為30g,赤芍10g,繼進6劑,后患者因感冒咳嗽來診,訴現偶有噴嚏,鼻塞癥狀較前明顯改善。
肺氣虛寒,衛表不固,風寒乘虛而入,邪正相爭,則噴嚏頻頻;肺失清肅,氣不攝精,津液外溢,則清涕自流不收,水濕停聚鼻竅,則鼻甲腫大;肺氣虛弱,精微無以輸布,則氣短懶言、語聲低怯;肺衛不固,腠理疏松,故惡風自汗;鼻是血脈豐富的匯聚之處,鼻塞不通,下鼻甲腫脹呈藍紫色,多為竅絡瘀阻之像。治當以補肺益氣,活血通竅。上方主要由玉屏風散+牡丹皮、赤芍、三棱、川芎、白芷、黃芩、荊芥、柴胡組成,方中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力,兩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泄,防風走表而散風邪,合黃芪、白術以益氣祛邪。且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有補中寓疏,散中寓補之意。三藥合用即取玉屏風散之意;玉屏風散由我國元代醫家危亦林創制,為治療表虛自汗、易感風邪的良方;牡丹皮、赤芍、莪術活血化瘀;川芎行氣活血,白芷通鼻竅、荊芥祛風散邪,黃芩燥濕,柴胡引藥上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湊補肺益氣,活血通竅之功。
綜上所述,鼻鼽不僅與肺、脾、腎三臟相關,且與臟腑心密切聯系,田老從肺心入手,采用補肺益氣、活血通竅法治療鼻鼽,其臨床療效佳。
[1] 王士貞.中醫耳鼻咽喉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