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華 王華 黃秀蓉 沈蘭珂
先證者:范某,女,76歲,因“右眼視力逐漸下降四年加重三月”,我院門診以“右眼并發性白內障”收住入院,入院后查右眼視力0.02,矯無助,左眼視力0.5,雙眼瞼結膜及球結膜無充血,角膜中央偏下方淺層散在灰白色雪花狀混濁,表面光滑無突起、破潰,熒光素染色陰性,混濁之間角膜透明,角膜后色素性kp少許,AR(-),右眼瞳孔不圓,直徑約2.5mm,5~7點鐘位虹膜后粘連,左眼瞳孔不圓,直徑約3mm,瞳孔緣虹膜呈梅花狀后粘連,雙眼瞳孔對光反射遲鈍,右眼晶體C3N3混濁,眼底窺不進,左眼人工晶體,位置正常,眼底未見異常。診斷為:1.右眼并發性白內障2.左眼人工晶體眼3.雙眼陳舊性葡萄膜炎4.雙眼顆粒狀角膜營養不良。右眼行白內障囊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視力恢復到0.6。患者顆粒狀角膜營養不良,為遺傳性疾病,尋訪家族成員,其遺傳圖譜如下:

遺傳圖
討論:顆粒狀角膜營養不良是角膜基質營養不良之一,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1]。Moller[2]研究8個不同國家的140個顆粒狀角膜營養不良患者,發現種族不同基因突變位點存在差異,而同一家系基因突變位點具有相似性。本病一般不伴全身性疾病,多1歲以內發病,病情進展緩慢,多侵犯角膜中央,先是極細小的白色點狀混濁,邊界清,病變在基質層前部,青春期混濁擴大增多,細點融合成白色顆粒狀,形成局限的雪片狀、星狀、環狀、鏈狀等不同形狀的混濁,混濁之間角膜多透明,邊界清楚而不規則,其大小、數目個體間有差異。病變可向角膜四周及基質深部擴展,但周邊部2~3mm 始終保持透明。50歲后混濁區亦開始呈毛玻璃樣改變。角膜表面光滑,雙眼對稱,無新生血管生長。早期多無自覺癥狀,不需要治療,混濁擴大融合影響視力時可行角膜板層或穿透性移植手術治療。本家系中,先證者及其子女矯正視力尚可,無特殊不適,建議隨診,追蹤觀察。值得一提的是,先證者及其丈夫僅輕度近視,其上一代近視情況不詳,但其四個子女均高度近視,最高者達14.50DS,目前先證者孫輩均輕或中度近視,本家系中高度近視與角膜營養不良之間是否具有遺傳相關性尚不知,等待探索。
[1] 葛堅.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5.
[2] Moller HU.Inter-familial variability and intra-familial similarities of 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Groenouw type I with respect to biomicroscopical appearance and symptomatology[J].A cta Ophthalmol(Copenh),1989,67(6):66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