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妮 白人駒 趙 新
胃淋巴瘤的多層螺旋CT表現
陳佳妮 白人駒△趙 新
體層攝影術,螺旋計算機 胃 淋巴瘤
胃淋巴瘤是相對少見的胃部惡性腫瘤,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不易鑒別,其治療方法和預后與其他胃部惡性腫瘤也不同。胃淋巴瘤的多層螺旋CT表現具有一定特征。本研究收集并分析26例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現特征,以期提高臨床對該腫瘤的診斷水平。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臨床資料完整并經手術病理或胃鏡活檢證實為胃淋巴瘤的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齡 26~76歲,平均(55.3±12.0)歲。其中單發病灶17例,累及2個以上部位9例(34.6%)。受累部位包括:胃竇18例(69.2%),胃體8例(30.8%),胃底7例(26.9%),胃角2例(7.7%),十二指腸2例(7.7%);臨床多以上腹部疼痛不適、嘔吐、黑便、反酸等癥狀入院。1例出現腸系膜、大網膜多發轉移;2例肝臟受累,4例脾增大,2例出現腹水。
1.2 檢查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pro 64層/16層螺旋CT機,5例行平掃檢查,21例行平掃并增強檢查。患者于檢查前6~8 h禁食和水,掃描前10 min飲用溫水500~1 000 mL(平掃患者飲用等量陽性對比劑)。常規仰臥位,掃描范圍由左側膈頂至髂嵴水平。掃描參數:120 kV,280 mA,層厚5 mm或10 mm,螺距1.375∶1。增強掃描使用歐乃派克或優維顯(Omnipaque/Ultravist,300 mg I/mL)80~100 mL,注射速率2.5~3 mL/s,分別于注射開始后25~35 s(動脈期)、65~70 s(靜脈期)及90 s(延遲期)進行掃描。掃描結束后,對原始數據行多平面重建(MPR),層厚1~3 mm,層間距1 mm。
1.3 影像學分析
1.3.1 胃壁增厚范圍 胃淋巴瘤胃壁增厚情況分為3種:(1)局限性增厚。胃壁局限性增厚,并形成腫塊。(2)節段性增厚。胃壁不均勻增厚且范圍小于胃全長的50%。(3)彌漫性增厚。胃壁不均勻增厚,且胃全長的50%以上受累。
1.3.2 胃周淋巴結評估 根據胃的淋巴引流方向將胃周淋巴結分為4個區,即胃左淋巴結區、胃右淋巴結區、胃網膜左淋巴結區和胃網膜右淋巴結區。記錄可見淋巴結個數、該區最大的淋巴結短徑,并觀察淋巴結的強化方式。
1.3.3 病變強化判定標準 胃黏膜線是否連續、規整,病變部位強化是否均勻,是否出現“分層”或結節樣、斑片樣明顯強化現象。胃強化程度以正常胃壁或腰大肌作為對比,在病變部位選取10 mm2的興趣區進行CT值測量。
1.3.4 其他 胃周脂肪間隙是否清晰,胃漿膜面是否受累;三期增強掃描胃腔形態是否有變化,病變部位近端是否有梗阻所致擴張等。
2.1 病理結果 26例中1例為霍奇金淋巴瘤(HL),余25例均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15例為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MALT),10例為其他類型的NHL。
2.2 病變范圍及胃壁情況 13例(50%)為胃壁節段性增厚,見圖 1a;8例(30.8%)為彌漫性增厚,見圖 1b;5例(19.2%)為局限性胃壁增厚,并形成腫塊,見圖1c、d。病變處胃壁厚度8~40 mm,與正常胃壁的比值為20∶1~4∶1。22例(84.6%)掃描各期病變處胃腔形態有改變,提示受累胃壁具有一定活動度及柔軟度;2例(7.7%)胃腔形態未見明顯變化,提示局部胃壁僵硬;2例(7.7%)出現部分梗阻現象,胃腔可見少量潴留物。
2.3 平掃及增強掃描情況 病灶區平掃CT值20~49 HU,20例密度均勻,5例較大病灶內(病變厚度32~37 mm)可見小片低密度灶,1例平掃可見內外分層表現。21例增強掃描患者中,病變多呈輕至中度持續強化,于平衡期達到峰值,最高值范圍52~95 HU,強化幅度7~80 HU,增強52%~220%。17例強化不均勻,其中12例表現為完整而連續的黏膜線,黏膜下強化程度略低,出現強化“分層”表現(箭頭所指),見圖2;5例表現為斑片樣不均勻強化,其內可見小片低密度壞死區。僅4例強化均勻。本組病理證實的15例胃MALT中有11例進行了增強檢查,其中10例出現“分層征”,僅1例強化均勻;而其他組織類型的病灶中,有2例強化出現分層表現。
2.4 胃周及腹部淋巴結 23例胃周淋巴結受累,其中5例(19.2%)顯示多個腫大淋巴結相互融合現象。22例(84.6%)可見兩區及兩區以上淋巴結受累,其中18例(69.2%)可見多發沿胃網膜右動脈走行的淋巴結,呈串珠樣分布,直徑4~29 mm,見圖3。累及胃左淋巴結區17例,胃右淋巴結區11例,胃網膜左淋巴結區11例。17例于腹膜后可見多發淋巴結,其中6例可見明顯腫大淋巴結(4例累及腎門下),2例腹腔可見多發軟組織腫塊。
2.5 胃漿膜面及胃周脂肪間隙 21例(80.8%)漿膜面光滑清晰,胃周脂肪間隙密度正常。僅5例(19.2%)漿膜面毛糙,胃周脂肪間隙密度增高。
胃淋巴瘤較少見,占胃部惡性腫瘤的3%~5%[1]。其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與胃其他良、惡性病變難以準確鑒別。與進展期胃癌以手術為主的治療手段不同,近年來胃淋巴瘤多以放、化療代替手術治療,最大程度的保存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因此,正確的診斷對治療方式的選擇有重要價值。多層螺旋CT檢查能基本明確病變部位、受累范圍、胃周及相鄰臟器情況,已成為胃部腫瘤的常規檢查手段。
胃淋巴瘤好發于胃體及胃竇,常累及2個以上解剖部位。在本研究中,累及胃竇、胃體者分別占69.2%及30.8%,同時累及2個部位以上者占34.6%。有研究認為胃壁大范圍受累但能保持良好的柔軟性及擴張度,同時較少侵犯胃周結構者,高度提示胃淋巴瘤[3]。本組中84.6%的受累胃壁仍具有一定活動度及柔軟度,80.8%的漿膜面光滑、規整,胃周脂肪間隙清晰,與文獻報道[3]基本相符。以上表現與胃淋巴瘤起源于黏膜下淋巴濾泡有關,增殖的淋巴細胞沒有破壞正常細胞,且無成纖維反應,故病變范圍雖廣,胃壁尚能保持一定的柔軟度,胃蠕動存在,胃腔不窄;并且病變易在胃腸道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沿器官長軸縱向蔓延,胃周侵犯較晚,胃周脂肪間隙多能保持清晰[4]。
胃淋巴瘤的CT平掃密度大多均勻。增強掃描多呈輕至中度持續強化,本組21例增強患者中17例病變強化不均勻,有12例可見分層表現——即連續完整的黏膜線明顯強化,并于增強后期有增粗現象,黏膜下層瘤組織強化程度低而呈相對低密度。有研究認為黏膜受累較晚,增強時可見病變表面胃黏膜呈細線樣強化,病變本身無明顯強化;而當病變侵及黏膜層時,則未見明顯黏膜強化現象[5]。本組中11例行增強檢查的胃MALT中有10例出現分層現象。筆者認為,分層狀強化表現是胃淋巴瘤尤其是胃MALT較為特異性的征象之一。
Gossios等[6]認為胃淋巴瘤侵犯胃周2區以上淋巴結的比例高于胃癌,同時相對于胃癌易合并腹膜后腎門下淋巴結腫大[7]。本組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84.6%的患者可見2區以上淋巴結受累,其中胃網膜右淋巴結區最常受累(69.2%),且腫大的淋巴結發生融合(19.2%)。當胃淋巴瘤的診斷困難時,胃周廣泛淋巴結腫大(兩個區以上),且腫大淋巴結相互融合,腹膜后腎門下淋巴結腫大均有利于胃淋巴瘤的診斷。
胃淋巴瘤需要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1)胃癌:黏膜較早出現明顯破壞,增強掃描可觀察到黏膜線中斷不連續;亦可表現為不規則的胃壁增厚并形成軟組織腫塊,容易向外侵犯突破漿膜層,局部輪廓模糊不清,邊緣毛糙,胃周脂肪密度增高;受累胃壁僵硬,胃腔狹窄,形態固定,呈“皮革胃”表現。(2)嗜酸細胞性胃腸炎:以胃腸道局限性或彌漫性嗜酸性細胞浸潤為主要特征,病理上胃腸道黏膜面常呈片狀糜爛、潰瘍形成,黏膜下層疏松,水腫明顯,致CT掃描也可顯示胃腸道壁呈分層狀壁增厚征象。但該病常累及胃腸道多個部位,并可以伴有嗜酸細胞性腹膜炎、腹水、血管炎等改變,且淋巴結受累不明顯,結合外周血嗜酸性細胞增多及過敏史的臨床表現可提示診斷。(3)胃間質瘤:CT多表現為與胃壁關系密切的軟組織腫塊,凸向腔內或腔外生長,胃體與胃底多見,腫瘤較大或惡變時容易合并出血、壞死和囊變,可伴有鈣化;增強掃描表現為明顯強化,強化程度較胃淋巴瘤明顯。
綜上,胃淋巴瘤的多層螺旋CT表現具有如下特征:(1)胃壁節段性或彌漫性明顯增厚,厚度一般大于10 mm,但胃壁保持一定的柔軟度,胃腔擴張良好。(2)胃周脂肪界面清晰。(3)平掃密度多均勻,增強掃描可見連續的黏膜線,并可見“分層”表現。(4)胃周多個區域淋巴結受累。
[1]Ferrucci PF,Zucca E.Primary gastric lymphoma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what has changed over the past 10 years[J]?Br J Haema?tol,2007,136(4):521-538.
[2]潘金萬,梁長虹,闕松林,等.原發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現[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2):294-296.
[3]Ghimire P,Wu GY,Zhu L.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1,17(6):697-707.
[4]黃娟,陳衛霞,姚晉,等.64層螺旋CT對胃淋巴瘤和進展期胃癌的鑒別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29(3):344-347.
[5]徐宏剛,陳阿梅,江新青.胃淋巴瘤的多層螺旋CT診斷[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11):1288-1291.
[6]Gossios K,Katsimbri P,Tsianos E.CT features of gastric lymphoma[J].Eur Radiol,2000,10(3):425-430.
[7]Lupescu IG,Grasu M,Goldis G,et al.Computer tomographic evalu?ation of digestive tract non-hodgkin lymphomas[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07,16(3):315-319.
10.3969/j.issn.0253-9896.2012.08.037
300052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放射科△
E-mail:cjr.bairenju@vip.163.com
(2011-10-09收稿 2011-12-07修回)
(本文編輯 閆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