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東,姚洪心,徐宗玲
(汕頭大學商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大陸臺商進入模式的模仿行為
——基于制度理論的視角
胡少東,姚洪心,徐宗玲
(汕頭大學商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外資企業在進入模式的選擇上,不僅要考慮經濟目標,還要考慮合法性問題。將大陸臺商面臨的制度環境分為產業制度環境、地區制度環境、當地產業制度環境和集團企業內部制度環境等四個層面,從制度理論的角度研究大陸臺商進入模式的選擇。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層面的制度環境中,大陸臺商為了獲得合法性,在進入模式的選擇上存在模仿行為。與其它層面制度環境相比,大陸臺商更傾向于模仿本集團企業的進入模式;與產業制度環境和地區制度環境相比,大陸臺商更傾向于模仿當地產業制度環境中的進入模式,這表明在多層面制度環境中,大陸臺商傾向于在狹窄的制度環境中尋求合法性。
大陸臺商;進入模式;合法性;模仿;制度理論
在進行外國直接投資時,所有權進入模式(簡稱為進入模式)的選擇是跨國公司面臨的一個關鍵決策問題,進入模式對企業將來的績效和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相關文獻分析海外投資所有權進入模式的理論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論、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組織能力理論等。交易成本理論認為進入模式的選擇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從極小化交易成本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組織的邊界,該理論表明資產的專屬性、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的頻率都會影響最佳的交易機制。[1]國際生產折中理論認為進入模式的選擇受到公司的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的影響。[2]組織能力理論認為進入模式的選擇反映了利用已有知識和探索新知識的最有效率的方式。[3]以上理論主要從經濟學視角出發,基于不同所有權結構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較來考慮經濟方面的因素,比如最小化投資風險和交易成本,增加獲取資源的機會,確保對子公司資產和運作的控制等。經濟學視角強調了成本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作為進入模式選擇的主要決定因素。
然而,對效率最大化的追求并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關于采用進入模式動機的充分解釋,它忽視了制度環境對外商進入模式的影響。特別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東道國的外資政策常被認為是影響外商股權結構的重要因素。[4]外商進入東道國投資,不僅僅要考慮經濟目標,還要考慮合法性(Legitimacy)的問題。[5]合法性是指在一個由規范、價值、信念和定義組成的某些社會構建體系中,認定一個實體的行為是預期的、恰當的或者是合適的一般性的感知和假定。[6]它反映了合法性公司的行為和合法性行動者(包括政府部門、供應商、消費者、專業組織、科研機構等相關者)共同信仰的一致性。合法性行動者是公司運營環境的觀察者和制定者,他們決定著在一定的制度環境下公司的組織活動是否合法,他們通過為合法公司提供資源使其能在競爭環境中持續經營以彰顯社會對公司的接受。[6]基于這些制定的規則,合法行動者發展了他們的制度環境并對公司形成模仿同形(Isomorphism)壓力,迫使他們采用正統的組織形式和實踐。[7]同形壓力會導致模仿行為,從而使不同組織采用一致的決策和相同的組織形式。隨著其他組織采用某一決策或組織形式的增加,某一組織模仿這種決策和組織形式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制度理論認為,模仿的發生是因為之前其他組織采用的決策和行為提高了相似決策或行為的合法性,尤其在面臨高度不確定性環境的情況下,模仿行為更為重要,因為模仿能夠降低不確定性。[5]
最近的一些研究采用制度理論視角,強調了合法性動機,檢驗了選擇進入模式時模仿的作用。Lu認為日本公司在進入模式的選擇上,存在組織間和組織內部的模仿行為,新進入者傾向于模仿之前的進入模式,支持了制度同形。[7]Chan和Makino認為日本跨國公司在進入海外市場時,在不同層面的制度環境(即東道國制度環境、當地產業制度環境、跨國公司內部制度環境)中面臨不同來源的制度壓力,為獲取合法性,跨國公司在進入模式選擇上存在模仿行為。[8]Henisz對日本跨國公司的2705個投資區位決策研究表明,日本跨國公司在進入一個新市場時,由于缺乏經驗而面臨風險,這時,其他日本跨國公司先前的決策和行為為其進入決策提供了合法性和可供決策參考的信息。[9]Guillen認為韓國集團企業投資中國大陸的經驗和來自韓國同行業的模仿促進了韓國集團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擴張,[10]韓國在中國大陸投資采用合資、獨資進入模式的演變過程是子公司模仿同一集團和產業其它子公司的結果。[11]
中國大陸作為新興經濟體,制度條件極為重要,是影響外商進入的重要因素。[4]因此,在制度環境的約束下,臺商的進入不僅要考慮經濟目標,還要考慮合法性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制度理論的視角,以大陸臺商為例,研究在不同層面制度環境中,大陸臺商在進入模式選擇上是否存在模仿行為。①在本文中,“大陸臺商”指臺灣集團企業在中國大陸成立的子公司,“大陸臺商”與“臺灣集團企業子公司”會互換使用。
本研究在兩方面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第一,我們尚未發現采用制度理論視角研究臺商進入模式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從微觀層面,采用制度理論的視角實證研究了大陸臺商在進入模式選擇上的模仿行為,為臺商進入模式選擇提供了新的解釋,也彌補了這方面研究的不足。第二,現有文獻關于不同層面制度環境(如東道國制度環境、產業制度環境等)對外商進入模式影響的研究一般設置在跨國的研究框架下,很少涉及在一國之內不同層面制度環境對外商進入模式的影響。本研究將大陸臺商面臨的制度環境分為四個層面,包括產業制度環境、地區制度環境、當地產業制度環境和集團企業內部制度環境,對不同層面制度環境對臺商進入模式選擇的影響進行檢驗,為臺商進入模式的選擇提供了較全面的解釋。
本文將大陸臺商面臨的制度環境分為外部制度環境和內部制度環境,外部制度環境分為中國大陸層面的產業制度環境、地區制度環境和地區層面的產業制度環境,內部制度環境指大陸臺商所屬集團企業的內部制度環境。
1.產業制度環境
為了發展經濟,優化產業結構,中國大陸(下文或簡稱為大陸)對不同產業制定了相應的產業政策,對不同產業的發展做出安排。外資產業政策是大陸引導外商直接投資產業流向,并以此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政策工具。[12]中國大陸于1987首次頒布外資產業政策和投資目錄,此后多次對其進行修訂,從歷次外資產業政策及其投資目錄來看,大陸對投資于電子、化學、冶金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外商投資企業采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對投資于服裝、食品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商投資企業采取了比較嚴格的政策。①分別在1995、1997、2002、2005、2007年修訂外資產業政策和投資目錄。當然,除了產業政策,大陸的產業結構也是產業制度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產業集中程度、競爭程度、基礎設施支持等。產業結構會影響企業的進入壁壘和獲利能力,對企業會產生重要的約束。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構成了某一產業的制度環境,這一層面制度環境對外商進入模式的選擇有重要影響。在具有政策扶持和進入壁壘較低的產業,如外商在電子行業中偏好采用獨資模式,而對于限制類和進入壁壘較高的產業,如外商在汽車行業中偏好采用合資模式。
2.地區制度環境
中國大陸各地區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地區制度環境存在明顯差異。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在漸進式改革的過程中,各地方市場化進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東南沿海地區的市場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13]二是各地方政府作為具有相對獨立利益的制度性實體,在執行中央的法律、政策上存在不一致,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造成各地不同的制度環境。[14]
目前,中國大陸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而是由許多“小市場”所組成。[15]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大陸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雖然已經得到了抑制和改善,但是,中國大陸市場表現出的仍然是聯邦制的特點[15]。臺灣地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對中國大陸各地區投資環境調查表明,大陸各地區在法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經營環境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如長三角地區城市的投資環境明顯好于珠三角地區。②臺灣地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從2000年起,每年對中國大陸的主要城市進行調查,并出版《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其研究成果得到臺商及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官員的重視,該調查報告已經成為臺商進入中國大陸進行投資的重要參考依據。臺商投資大陸,不僅僅要考慮大陸整體投資環境,更為重要的是要考量當地的制度環境。在制度環境比較完善,特別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區,外資偏好于采用獨資形式。[16]
3.當地產業制度環境
在地方層面,雖然大陸有統一的外資產業政策,但不同地區的產業制度環境還是存在差異的。造成當地產業制度環境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目標存在不一致性,如中央政府更注重外資的質量是否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而地方政府更注重外資的數量,考慮的是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所以在外資產業政策的執行上,地方政府會采取不同的執行策略。[14]第二,各地方的產業結構不同,產業規劃、產業發展策略也有所差異。如上海更注重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而西部則傾向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當地產業制度環境的差異表明同一產業的合法性要求在不同地方是不同的,同屬某一產業的臺商在不同地區經營,面臨的當地產業制度環境約束也是不同的。
4.研究假設
來自同一國家(地區)的跨國公司具有相同的認知范疇,他們會參考彼此的行動選擇,并會采用相似的方式對其他市場參與者進行反應。[17]之前的研究認為外國公司傾向于關注來自同一母國(或地區)的其他公司的行為,[7-11]循著這一邏輯,當某一臺灣集團企業進入中國大陸投資時,我們以來自臺灣地區的其他集團企業作為參考集團。
在某一層面的制度環境中,如果采用某種進入模式的其它集團企業的子公司比較多,則表明這種進入模式的合法性比較高,新進入臺商采用該進入模式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采用某種進入模式的其他集團企業的子公司比較少,則表明這種進入模式的合法性比較低,新進入臺商采用該進入模式的可能性就比較小。針對不同層面制度環境,我們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1:在產業制度環境中,新進入臺商會模仿其它集團企業的進入模式。
假設2:在地區制度環境中,新進入臺商會模仿其它集團企業的進入模式。
假設3:在當地產業制度環境中,新進入臺商會模仿其它集團企業的進入模式。
集團企業為子公司提供了內部制度環境,并定義了經營活動的合適方式,子公司為獲得內部合法性必須遵從集團企業的內部制度要求。[18]相關研究認為,當海外子公司的運營與母公司密切相關時,母公司會對海外子公司施加較大的壓力,促使其遵從母公司的規范和實踐,以保持公司內部的一致性。相反,如果海外子公司的運營比較獨立,具有較高的自治權限,在保持公司內部一致性上,母公司施加的壓力就比較小。[19]
同屬某一集團企業的子公司在交易、所有權和控制方面會受到彼此的約束,他們能夠共享信息和經驗,認為采用相似的實踐或戰略是有道理的。[5]集團企業能為子公司提供其他子公司在海外經營的經驗,如在進入模式的選擇中,早期的進入者能夠傳遞信息給后來者,讓后來者知道最好的進入模式是什么。組織理論認為,在組織內部,隨著某種實踐被采用次數的增加,該實踐會被制度化。因此,當某一種進入模式被采用后,集團企業在新的投資中將傾向于采用前面采用的進入模式,以保持公司內部的一致性。Chan&Makino、Lu的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認為模仿同形促使跨國公司傾向于采用之前采用的進入模式。[7,8]
循著這一邏輯,我們認為,在同一集團企業中,某種進入模式被采用的次數越多,其合法性也越高,集團企業在新的投資中將傾向于采用該進入模式,以保持公司內部的一致性。因此,我們提出:
假設4:在進入大陸投資時,新進入臺商會模仿本集團企業的進入模式。
本研究的數據來自2006年版的 《臺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調查報告。從該調查報告中,我們選擇了臺灣集團企業在大陸成立的制造業子公司為樣本,并剔除:(1)缺乏持股比例等重要信息者;(2)該子公司為其集團企業在大陸唯一一家子公司者,因為單個子公司會模糊母公司的影響,難以測量其內部模仿行為。
最終樣本由478家子公司組成,分布于10個產業(按照SIC兩位數編碼)和17個省份。其中,獨資382家,合資96家,集團企業對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平均為93.6%。①學界對于獨資和合資的區別是有爭議的。有的學者認為獨資就是子公司只能屬于一家母公司,即母公司擁有子公司100%的股份;如果一家子公司的股份為兩家或兩家以上母公司所有,不管各母公司所擁有股份多少,均為合資。在現有研究中,也有研究者采用95%的持股比例作為分界點來區分獨資和合資。本文將區分獨資與合資的標準設定為母公司是否擁有子公司100%的股份。
1.因變量
因變量為當年新進入子公司的進入模式,即為獨資或合資。本研究將臺灣集團企業持有100%股份的子公司認為是獨資公司,小于100%者為合資公司。當進入模式為獨資時,因變量取值為1;當進入模式為合資時,因變量取值為0。持股比例數據來源為《臺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2006),該報告提供了集團企業對子公司的持股情況。
2.自變量
自變量為不同層面的制度變量,包括產業進入模式、地區進入模式、當地產業進入模式和集團企業進入模式。各層面的進入模式測度參照Lu的做法,當某臺灣集團企業在大陸成立子公司時,其它臺灣集團企業在產業、地區、當地產業層面中獨資子公司數占總子公司數的百分比分別來度量產業進入模式、地區進入模式、當地產業進入模式。[7]集團企業進入模式用該集團企業在大陸的獨資子公司數占總子公司數的百分比來度量。
3.控制變量
為了控制地方屬性對大陸臺商進入模式的影響,我們采用三個地區屬性控制變量。第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該變量度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現有研究表明,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市場環境不確定性比較高,跨國公司更傾向于采用合資模式。[20]第二是當地的市場化程度,外資企業大都是在市場經濟制度中產生、發育和壯大起來的,它們比較偏愛市場經濟環境。因此在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區,外資企業偏好采用獨資模式。[16]市場化程度用樊綱等編制的市場化指數來度量。[13]第三是當地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增長率高的地區對外資企業有更大的吸引力,外資企業傾向于采用高控制水平的進入模式。
為了控制集團企業對進入模式的影響,我們采用兩個集團企業屬性作為控制變量。第一是集團企業在大陸的投資經驗,用臺灣集團企業在中國大陸經營的年數進行度量。現有研究表明有經驗的跨國公司偏好高控制水平的進入模式。[21]第二是集團企業的規模,用集團企業的資產總額來度量。集團企業規模代表在進入一個新市場時能夠運用的資源和能力,該變量可能對子公司所有權結構有正面影響。
我們還采用子公司相對資產規模作為控制變量,用子公司資產與集團企業總資產的比率進行度量。該變量對進入模式的影響并不明確,當外國投資規模較大時,一方面母公司為了保證控制權,傾向于采用獨資模式;另一方面,為分散投資風險,母公司也可能會采用合資模式。
表1詳細說明了本研究的有關變量的定義和數據來源,變量的描述統計和相關系數矩陣見表2。

表1 研究變量的定義

表2 研究變量相關系數矩陣

表3 Logistic回歸結果和Bootstrap估計結果
由于因變量進入模式具有兩分特點,即因變量取值為1(獨資)或0(合資),適合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本文采用統計軟件Stata 10,運用最大似然比法進行方程擬合。結果見表3。表3中模型1為只包含控制變量的模型,模型2-5則分別包含控制變量和不同層面的制度變量,即產業進入模式、地區進入模式、地區產業進入模式、集團企業進入模式。從回歸結果看,模型的chi2值都非常顯著 (P<0.001),因此模型總體相當顯著。在模型2-5中,產業進入模式、地區進入模式、地區產業進入模式、集團企業進入模式均非常顯著(P<0.01),且符號為正,這表明在不同層面制度環境中,獨資采用的比例越高,新進入子公司采用獨資的可能性越大,反之,獨資采用的比例越低,新進入子公司采用獨資的可能性越小。在不同層面制度環境中,新進入子公司在進入模式選擇上存在模仿行為。因此實證分析支持了假設1-4。另外,從模型2-5的chi2值與模型1的chi2值比較來看,模型2-5的chi2值都有顯著提高,這表明每一制度變量的加入均提高了模型的擬合度。同時可以發現,制度變量的加入使chi2顯著增加的大小順序為模型5、模型4、模型2、模型3,這表明不同層面制度環境對進入模式的解釋力大小依次為集團企業內部制度環境、地區產業制度環境、產業制度環境、地區制度環境。

表4 持股比例回歸結果
為了對實證分析進行穩健性檢驗,我們采用撥靴抽樣方法(Bootstrap)進行檢驗。Bootstrap方法借助計算機對原始樣本進行重復抽樣以產生新樣本,能夠減少統計推斷偏差,并依靠數據本身產生的臨界值,提供更為精確、可靠的檢驗。撥靴抽樣估計結果見表3,可以發現估計結果與Logistic回歸結果是一致的。盡管Bootstrap估計結果的標準誤有所增大,導致統計量z值有所下降,但是并不影響制度變量在1%顯著性水平下的顯著性,這表明Logistic回歸具有較好的穩健性。為進一步檢驗模型的穩健性,我們以持股比例為因變量,采用OLS進行估計,結果見表4,模型總體上均比較顯著,四個制度變量也均顯著,且符號與Logistic模型一致,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這進一步驗證了Logistic模型估計結果的穩健性。
對進入模式的解釋,傳統理論觀點往往只強調經濟層面的因素,而忽視制度環境的影響。本研究以大陸臺商的所有權進入模式為社會身份特征,將大陸臺商面臨的制度環境分為四個層面(產業制度環境、地區制度環境、當地產業制度環境、集團企業內部制度環境),從合法性動機的角度研究大陸臺商進入模式的選擇,是傳統理論觀點的重要補充。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層面制度環境中,大陸臺商在進入模式的選擇上存在模仿行為。模仿作為獲取合法性的一種重要機制,是大陸臺商減少不確定性,在不同層面制度環境中獲取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新進入子公司會模仿集團企業內部其他子公司的進入模式,這意味著集團企業以前采用的進入模式成為“合法”模式,理所當然地成為新成立子公司采用的進入模式。這也表明了集團企業內部對大陸投資進入模式決策存在強烈的慣性。與其他層面制度環境相比,集團企業內部制度環境對子公司進入模式有較強的解釋力。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子公司作為集團企業的一分子,面臨最大的約束是來自集團企業內部制度環境,為了維持集團企業內部的一致性,子公司在維持內部合法性上具有最強烈的要求,因此子公司更傾向于模仿本集團企業的進入模式。
已有關于進入模式模仿行為的研究均在跨國環境下,認為東道國產業制度環境對進入模式有重要影響,但假定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制度環境是相同的,沒有考慮到地區制度環境對進入模式的影響。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如中國大陸、美國,各地區的制度環境并不相同,因此需要考慮地區制度環境對進入模式的影響。[22]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由于產業、地區的不同,大陸臺商所面臨的制度環境也不同。臺商進入時,會考慮產業制度環境和地區制度環境的壓力,模仿已進入臺商的進入模式,從而獲得合法性。
當地產業進入模式作為地區進入模式和產業進入模式的交互項,對因變量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這說明產業的合法性要求在不同地區是不同的。與地區制度環境和產業制度環境相比,當地產業制度環境對進入模式的解釋力較大。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大陸臺商更傾向于在狹窄的制度環境中尋求合法性,即在當地產業制度環境中尋求合法性,因此更傾向于模仿狹窄制度環境中的進入模式。這與現有觀點相一致,即跨國公司更傾向于在狹窄的制度環境(如當地產業)而非廣泛的制度環境(如東道國)中尋求合法性。如對戰略聯盟形成的全球和當地模仿行為研究認為,公司更可能模仿處于同一戰略位置(Niche)公司的戰略行為,而不是模仿在全球同一產業中其他公司的戰略行為。[23]這表明當地產業制度環境對大陸臺商的約束比產業制度環境、地區制度環境的約束更為重要和直接。
當然,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結果表明大陸臺商為了獲取合法性,在進入模式的選擇上存在模仿行為。但獲取合法性除了模仿機制外,還有規制機制和規范機制。[5]所以未來一個研究方向是如何結合規制、規范和模仿機制研究外資企業在我國的進入模式。第二,本研究沒能收集到臺灣集團企業和子公司的更多信息,如集團企業的R&D密度、廣告密度,子公司的進入動機等,所以沒能檢驗這些因素對進入模式的影響。最后,本研究的樣本僅限于臺灣集團企業的子公司,研究結論是否能適用于其他外資企業,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1]Willia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Y:Free Press,1975.
[2]Dunning,J.Towan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omeempiricaltests[J].Journalof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1980(11):9-31.
[3]Kogut,B.and Zander,U.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3(3):411-432.
[4]Contractor,F.J.Ownership Patterns of U.S.Joint Ventures Abroad and the liberalization of foreign government regulations in the 1980s:evidence from the benchmark survey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0(1):55-73.
[5]DiMaggio,P.J.and Powell,W.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2):147–160.
[6]Suchman,M.C.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3):571–610.
[7]Lu,J.W.Intra-and Inter-organizational imitative behavior:institutional influences on Japanese firms’entry mode choi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2(1):19–37.
[8]Chan,C.M and Makino,S.Legitimacy and multi-leve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subsidiary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May):621-638.
[9]Henisz,W.j.and Delios,A.Uncertainty,imitation,and plant location:Japanes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1990-1996[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3):443-475.
[10]Guillen,Mauro F.Structural inertia,imitation,and foreign expansion:South Korean firms and business groups in China,1987-95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3):509-525.
[11]Guillen,Mauro F.Experience,imitation,and the sequence offoreign entry:wholly owned and joint-venture manufacturing by south Korean firms and business groups in China,1987-1995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3,34(2):185-198.
[12]裴長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十一五”時期利用外資政策目標的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6(1):33-39.
[13]樊綱,王小魯,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6年度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14]殷華方,潘鎮,魯明泓.中央-地方政府關系和政策執行力:以外資產業政策為例[J].管理世界,2007(7):22-36.
[15]Meyer,MarshallW.China’sSecondEconomic Transition:Building National Markets [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8(4):13–15.
[16]潘鎮,魯明泓.在華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模式選擇的文化解釋[J].世界經濟,2006(2):51-61.
[17]Haveman,H.A.Follow the leader:mimetic isomorphism and entry into new market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3(4):593-627.
[18]Kostova,T.and Zaheer,S.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1):64-81.
[19]Davis,P.S.,Desai,A.B.and Francis,J.D.Mode of international entry:an isomorphism perspective [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0(2):239-258.
[20]Shan,W.Environmental risks and joint venture sharing arrangement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1(4):555-578.
[21]Delios,A.and Beamish,P.W.Ownership strategy of Japanesefirms:transactional,institutional,andexperience influenc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10):915–933.
[22]Chan,C.M,Makino S,Isobe T.Does subnational region matter foreign affiliate perform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11):1226-1243.
[23]Garcia-Pont,C.and Nohria,N.Local versus global mimetism:the dynamics of alliance formation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4):307-321.
The Imitative Behavior in Taiwanese Subsidiaries’Entry Mode Choice:An Institutional Theory Perspective
HU Shao-dong,YAO Hong-xin,XU Zong-ling
(Shantou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 515063)
When the foreign firms choose their entry mode,they consider not only economy goals but also the problem of legitimacy.This study examines Taiwanese subsidiaries’entry-mode choice from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dividing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Taiwanese subsidiaries face into four levels,namely the industry,region,local industry and business group levels.It is found that Taiwanese subsidiaries take a imitating strategy in multi-leve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in order to gain legitimacy.Compared with other levels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the entry mode within the business group is more likely to be imitated by Taiwanese subsidiaries.Compared with the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institutions,the entry mode available at the local industry level tends to be a prefere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aiwanese subsidiaries are more likely to seek legitimacy in a narrowly define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espite multileve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entry mode;legitimacy;imitation;institutional theory
F 722
A
1001-4225(2012)04-0057-09
2011-11-17
胡少東(1973-),男,廣東揭陽人,經濟學博士,汕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姚洪心(1969-),男,四川成都人,經濟學博士,汕頭大學商學院教授;
徐宗玲(1959-),女,福建福安人,經濟學博士,汕頭大學商學院教授。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FDI技術溢出對廣東省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08E-15);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廣東區域制度環境與臺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11JDXM63005)
佟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