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敏 王愛華 李梅霞 曾藝鵬 (上海浦東醫院內分泌科,上海 201300)
2型糖尿病主要的臨床特點為慢性血糖水平增高,長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器官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功能減退及衰竭〔1〕。尤其是老年患者,不僅糖尿病發生率顯著增加,并且預后相對較差〔2〕。動態血糖監測主要是對患者每日血糖的變化情況進行有效評估,指導臨床治療〔3〕。目前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手段為胰島素治療和口服降糖藥,對于二者的臨床療效報道各不相同〔4〕。本研究旨在探討單純胰島素和單純口服藥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動態血糖的影響。
1.1 資料 入選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9例。其中男64例,女65例;年齡60~85歲。所有患者均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主要依據《內科學(第7版)》,病程3~10年。根據患者住院期間用藥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74)和觀察組(n=75),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糖尿病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 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降糖藥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預混胰島素2次/d治療。住院期間采用雷蘭動態血糖監測系統監測兩組患者的動態血糖,通過檢測皮下組織間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
1.2.2 觀察指標 計算監測期間的24 h平均血糖(BG)水平及BG標準差。AUCPG≥5.6 mmol/L:血糖≥5.6 mmol/L的曲線下面積;TPG≤3.9 mmol/L:24 h內血糖≤3.9 mmol/L時間百分比;TPG≤10.0 mmol/L:24 h內血糖≤10.0 mmol/L時間百分比;TPG≤2.8 mmol/L:24 h內血糖≤2.8 mmol/L時間百分比;MODD:日內血糖波動幅度;MAGE:日間血糖波動幅度。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間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后,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血糖(2 h PG)、C 肽(CP)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動態血糖參數分析 兩組患者治療后24 h平均 BG、BG 標準 差、AUCPG≥ 5.6 mmol/L、TPG≤3.9 mmol/L、TPG≥ 10.0 mmol/L、MAGE、MODD、TPG≤2.8 mmol/L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
組別 n HbA1c(%)FPG(mmol/L)2 h PG(mmol/L)CP(pmol/L)對照組64 5.7±0.7 7.1±1.9 14.9±3.7 956±412觀察組 65 6.2±0.8 7.2±1.7 14.7±4.1 978±422 t值 0.875 1.023 0.957 1.278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動態血糖分析(±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動態血糖分析(±s)
組別 n 24 h平均BG(mmol/L)BG標準差(mmol/L)AUCPG≥5.6 mmol/L TPG≤3.9 mmol/L(%)TPG≥10.0 mmol/L(%)MAGE(mmol/L)MODD(mmol/L)TPG≤2.8 mmol/L(%)對照組 64 7.5±1.1 2.9±0.9 2.4±1.1 6.9±1.2 19.8±13.15.8±1.7 2.2±0.8 2.8±2.3觀察組 65 7.6±1.2 2.8±0.7 2.5±0.9 7.0±1.3 18.9±12.8 5.9±1.8 2.1±0.9 2.9±2.2 t值 1.023 0.987 1.112 0.982 1.234 1.526 0.879 1.2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并非單一疾病,而是復合病因引起的綜合征,是包括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在內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5〕。2型糖尿病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手段為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治療和胰島素治療。但存在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出現低血糖的問題,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危害〔6〕。傳統血糖檢測只能反映靜態、瞬時的血糖特點,而動態血糖檢測可反映治療期間血糖變化的全貌,評價藥物治療的臨床效果〔7〕。動態血糖的檢測時間為72 h,期間每天至少對輸入的血糖值進行校正,并且可以評價不同事件對患者血糖的影響情況〔8〕。
本研究結果提示對糖尿病患者應該應遵循治療個體化原則。不管是口服降糖藥治療還是胰島素治療,都各具優勢,因此就其治療效果來說并不能說明其優劣。盡管就藥物療效來說無明顯差異,但是二者在其他方面各存在一定的臨床優越性。如采用口服降糖藥治療,口服方便,但是存在不穩定的問題,對患者要求更高;而采用胰島素治療,具有起效快等優點,但是存在用藥麻煩的問題。在臨床上采用動態血糖監測,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口服降糖藥以及胰島素的用量,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療,減少高血糖對患者的影響,可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綜上所述,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均可顯著控制患者血糖,減少高血糖對患者的損傷;并且二者對患者動態血糖的影響并無差異,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使患者獲益最大。
1 秦衛勝,楊文東.脂肪細胞因子與妊娠期糖尿病相關性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5):1324-5.
2 雷 強,杜一平,鄧 剛.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應用〔J〕.四川醫學,2011;32(8):1227-9.
3 梁蘊誼,陳幼萍,李惠賢,等.胰島素泵聯合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在治療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臨床應用觀察〔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2;8(2):63-4.
4 孫朝華,傅德英.動態血糖檢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患者30例臨床分析〔J〕. 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1):1658-9.
5 鐘銀燕,鄭芬萍,周嘉強,等.預混胰島素治療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動態血糖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2C):4080-2.
6 呂煥菊,李子民,馬海玲,等.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與胰島素聯合使用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2):462-3.
7 劉 帥,沈 潔,羅祥蓉,等.應用持續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分析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波動特征〔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11):853-5.
8 中國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動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J〕.中華醫學雜志,2009;89(48):3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