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于1996年的勝利油田鉆井院隨鉆測控實驗室,走過了艱難與輝煌的16年。如今,她已經成長為國內油氣勘探開發特種設備研制領域、研究隨鉆測量及控制技術的一流實驗室,擁有74名研究人員、基礎研究設備30臺、標定刻度設備4臺、性能評估及可靠性實驗設備6臺。
實驗室承擔的“隨鉆測井核心探測器關鍵技術研究”、“捷聯式自動垂直鉆井系統工程樣機研制”兩項國家“863”課題,參與攻關“低滲油氣田高效開發鉆井技術”、“勝利油田薄互層低滲透油田開發示范工程”、“斷塊油藏立體開發技術”等三項國家重大專項,每一項課題都代表著國內一流研發水平。
16年來,隨鉆測控實驗室承擔的科研項目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勝利石油管理局科技成果獎22項。2009年,“勝利油區復雜結構井鉆井技術開發與應用”一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自動垂直鉆井系統”獲得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技術發明一等獎。
研發成果屢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1997年研制成功了MWD隨鉆測量系統;2003年研制成功隨鉆伽馬、隨鉆電阻率雙參數LWD系統;2006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利用可控氘—氘中子源代替化學源用于隨鉆補償中子測井,避免放射性物質輻射,實現隨鉆中子的綠色測井,研制成功了具有完全自主產權的隨鉆氘—氘可控補償中子測井儀,并獲得兩項發明專利;2008年研制成功捷聯式自動垂直鉆井系統;2009年研制成功隨鉆氘—氘可控補償中子、隨鉆補償密度測井儀;2010年研制成功近鉆頭井斜及方位伽馬隨鉆測量儀;2011年研制成功井下工程參數測量儀。
他們參與制定了“隨鉆測量儀通用技術條件”、“伽馬隨鉆測井儀”、“感應電阻率隨鉆測井儀”3項石油行業標準及多項企業標準。在申報的40項專利中,國際PCT專利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3項,實用新型授權26項。2011年“隨鉆雙感應電阻率測量儀”接連獲得第12、13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2011年3月,隨鉆測控實驗室中國石化成為首批16個“重點實驗室”之一,實驗室的發展站上了一個新的起點。
“隨鉆實驗室的誕生,完全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儀器維修機會。”提起往事,勝利鉆井院隨鉆測量儀器專家張海花至今仍感慨萬千。
1998年勝利鉆井院自主研發的儀器問世之前,國內主要使用有線隨鉆測量儀,少數幾家單位采用進口的無線隨鉆測量儀,落后的測量儀器和裝備嚴重制約了我國鉆井技術水平的提高。當時,世界上MWD、LWD技術被哈利伯頓、斯倫貝謝、貝克休斯等幾家大公司所壟斷。

□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旋轉導向井口實驗。 奈世友 攝
1997年,勝利鉆井院為了完成一項國家攻關課題,從英國GEOLINK公司引進MWD無線隨鉆測量儀。在義118井試驗中,儀器不時出現信號問題,當時進口一套簡單的LWD儀器約2000萬元,復雜點的多參數LWD要上億元,一旦儀器損壞,維修周期長達3個月至半年,費用和配件非常昂貴。開鉆的油井猶如射出的利箭,不能等著儀器維修好后再打,怎么辦?
看到儀器不斷出問題,勝利鉆井院領導對當時的技術人員、如今國內隨鉆測量領域著名專家楊錦舟說:“你們能不能學著修修,看看能不能搞好?”楊錦舟立刻帶領幾名同事踏上了隨鉆技術研發之路。經過一次次失敗和不懈努力,他們最終突破了強噪聲環境下的小信號辨識技術、脈沖數據對比技術和遠距離信號傳輸技術三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從強噪聲環境下提取壓力脈沖信號的核心難題。用1年時間完成了地面接口箱的研制任務,填補了該項技術的國內空白,儀器可靠性和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當年就投入現場使用,每臺儀器節約費用數十萬元。
隨后,技術突破一發不可收。他們相繼研發成功了MWD、隨鉆伽馬、隨鉆感應電阻率、EMWD、近鉆頭方位伽馬、隨鉆電磁波電阻率、隨鉆氘—氘可控補償中子、隨鉆補償密度、井下工程參數測量儀、捷聯式自動垂直鉆井系統……
為了使科研成果盡快從實驗室走向油田生產一線,實現科技增油的目標,他們達到了年產MWD儀器100套、LWD儀器50套的生產能力,研制的儀器獲得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
如今,在國內一流的實驗室內,爭取課題已經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如何更好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闖過一道道技術難關,按時甚至提前完成課題任務成為主要工作目標。
“我們成立隨鉆測控實驗室管理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目的,就是要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實驗室業務和學術管理,更好地規劃引領隨鉆測控技術研究攻關和長遠發展,凝聚、發揮國內隨鉆測控技術領域各方面專家力量和作用,不斷提高隨鉆測控實驗室建設能力和研發水平。”在中國石化隨鉆測控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擔任委員會主任的勝利油田首席高級專家、鉆井院院長韓來聚說。
面對實現頁巖油、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的國家戰略的挑戰,學術委員會委員們感覺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他們概括為三項使命:立足發展,開放合作,著力建設世界一流實驗室;著眼前沿,自主創新,引領隨鉆測控技術發展方向;優化結構,精心錘煉,打造高水平創新人才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