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華 鄒鵬 夏芳 徐燕 薛紅魁
(上海市閔行區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199)
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絕對或者相對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及患者數逐漸呈上升趨勢[1]。糖尿病需要長期治療,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并非單純的藥物可以達到的,其治療效果有賴于患者自身的管理和控制[2]。為尋求適合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干預方式,更好地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識,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2006年上海市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社區內建立了糖尿病病友俱樂部,探索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報告如下。
2006年1月,由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團隊負責此項研究。首先在各居委會張貼海報,凡是本社區內常住的糖尿病患者,本人自愿,均可以報名參加。所有對象均需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經二級以上醫院明確診斷,并且排除嚴重心腦腎并發癥、惡性腫瘤、臥床不起、接受能力差及精神疾病的患者。最后確定120位患者作為糖尿病自我管理俱樂部的成員。其中男59人,女61人,年齡41~85歲,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
1.2.1 培訓組長
將120名對象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1名組長,1名副組長。組長的要求: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較強的親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奉獻精神。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對糖尿病俱樂部的組長們進行糖尿病自我管理相關知識培訓,培訓的內容有糖尿病的定義、危險因素、飲食治療與運動療法、降糖藥基礎知識、血糖自我監測時間與方法、胰島素注射技術、認識糖尿病并發癥及預防、糖尿病定期就診及隨訪等,培訓時間為3 d。
1.2.2 自我管理小組活動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開展俱樂部自我管理活動,將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識細分成若干知識小點,每次活動講授1個知識點。在每次活動時先請組員檢查自己上次的學習效果,和其他組員分享自我管理的經驗,每人發言的時間控制在1~2 min;然后由組長點評,并按照計劃講授新的知識,時間約30 min;活動結束前,討論確定下一階段的行動目標,每人訂出1份實現該目標的簡單行動計劃,對可能遇到的問題一起商量對策,約15 min。此外,每個活動日都免費為學員測量末梢血糖,約15 min。總的活動時間不超過1.5 h,每月組織1次活動,基本上采用定日定時方法,例如每月20日8:30~10:30為俱樂部活動時間。
每半年舉辦1次有獎問答活動,回答正確者給予獎品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定1名全科醫生為顧問,建立熱線電話,24 h都可接受電話咨詢。
糖尿病俱樂部活動時間為6年。
1.2.3 評價指標
自制《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評價表》,內容包括飲食控制情況(合格為食油<25 g/d、食鹽<6 g/d,每天攝入熱量≤標準體重×146.3 kJ),運動情況(合格為有氧運動,每周>3 d,每次>30 min),規律藥物情況(遵醫囑用藥,不擅自停藥、換藥)。于2006年1月自我管理俱樂部成立前和2011年12月俱樂部活動6年后分別進行調查。
120份資料經核對無誤后,統一輸入電腦,采用Excel 2003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 13.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
莘莊鎮糖尿病俱樂部活動6年前、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FBG)比較,俱樂部活動前為(7.7±1.8)mmol/L,活動6年后為(6.6±0.9)mmol/L,空腹血糖自我管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通過6年自我管理活動,患者的行為方式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參與飲食控制、適量運動、規律用藥的人數比率明顯增加,干預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管理前后行為生活方式比較
通過成立糖尿病俱樂部,給患者提供一個學習和自我管理的平臺,交流自我管理經驗和技能的課堂,使患者可以更科學、直觀地管理自己的行為方式,為全面有效地控制病情打下牢固的基礎[3]。近6年來,我中心為了使俱樂部工作開展更有成效,在管理方式上不斷創新,靈活多樣;在講課內容上做到高質量,讓患者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愿意接受,真正受益[4]。因此,通過俱樂部形式的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可增加和強化糖尿病患者對疾病治療的理解,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量、減少醫療開支、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可有效控制血糖[5]。
遵醫行為是指患者就醫后其行為與臨床醫囑的符合程度,為遵從醫囑的行為活動[6]。糖尿病患者的遵醫行為包括:定期復查、按時服藥、戒煙限酒、合理飲食、適當運動、監測血糖、減輕體重、情緒穩定、如有不適及時就診等。糖尿病患者對醫囑依從性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目前疾病的治療和轉歸。通過糖尿病俱樂部對患者進行一系列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增強對血糖穩定性的認識,使血糖維持在穩定狀態,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醫療費用,提高生活質量。
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者建立健康的行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以學習者為中心、解決實際問題為切入點,提高患者知識、技能和心理水平是自我健康管理舉辦的目的。我們將系統培訓課程設置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部分,并相互結合,從而充分調動了患者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為了使患者達到合理控制飲食這個目標,我們首先安排了飲食控制方法的專題講座,教會患者計算總熱卡、分配餐次、如何進行食品交換。隨后組織了一次烹調比賽的實踐課,把飲食控制方法具體化,使患者印象深刻,易于接受。比賽過程中學員們感受到了制作美食的樂趣,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覺愉快的遵循糖尿病的飲食控制原則。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后,自我管理能力有了顯著提高[7]。
組建糖尿病俱樂部,是面向社區進行互動式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要做好這項工作,不僅要有豐富的糖尿病相關知識,而且組織者還必須具有高度的工作熱情及良好的溝通、組織能力,把知識傳播與情感交融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做好教育工作。通過俱樂部組織活動,能使患者獲得糖尿病防治的知識與技能,在提高社區糖尿病管理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更使糖尿病防治深入人心,為大多數患者所接受,對控制和預防糖尿病奠定了積極的基礎[8]。通過糖尿病患者之間的相互學習、交流,掌握了技能,增進了友誼,提高了血糖控制水平,減少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無疑是社區慢性病管理的一種有益形式,應該在社區廣泛運用。
[1] 袁紅娣, 徐玉斕, 袁愛琴. 糖尿病教育小組的設立及效果探討[J]. 中華護理雜志, 2009, 44(1): 67-68.
[2] 劉紅玲.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低效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現代護理, 2008, 14(6): 128-129.
[3] 羅萌, 于開軍. 糖尿病俱樂部對就診病人及醫院影響的調查分析[J]. 實用糖尿病雜志, 2006, 5(2): 32-32.
[4] 馮俊彩, 李明春. 縣級醫院成立俱樂部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方法探討及評價[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08, 11(11): 147-149.
[5] 王芳, 潘敏, 朱海蓮, 等. 糖尿病病友俱樂部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評價[J]. 臨床護理雜志, 2011, 10(3): 14-16.
[6] 薛愛云, 孫啟英. 建立社區糖尿病病友俱樂部實施對糖尿病的護理干預[J]. 基層醫學論壇, 2006, 10(7): 641-641.
[7] 林娟, 李紅, 王小芳, 等. 糖尿病俱樂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 中華護理雜志, 2008, 43(4): 368-370.
[8] 萬光華, 陳本度, 邊防, 等. 上海某社區糖尿病俱樂部效果評價[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2009, 4(4): 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