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春曉, 黃偉, 王雪峰
中藥治療小兒癲癇現代文獻分析
暴春曉, 黃偉, 王雪峰
目的 總結1990-01/2012-09現代醫學文獻中中醫藥治療小兒癲癇的特點,為臨床和科研提供依據。方法 查閱CNKI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重慶維普全文數據庫,收集1990-01/2012-09發表在國內醫學期刊上的有關小兒癲癇中醫藥治療的中文文獻。對復方中藥拆方、中成藥及單味藥使用頻次情況進行分析。結果 符合納入標準且不符合排除標準的文獻共計89篇;共引文146條,平均每篇引文1.6條;治療方劑以自擬方為主;中藥以石菖蒲、天麻使用次數最多(>50次),膽南星、半夏、茯苓、僵蠶、鉤藤、全蝎次之(>30次)。結論 化痰藥、熄風藥在小兒癲癇的中藥治療中應用比較廣泛。
癲癇; 文獻計量學; 中藥療法; 兒童
癲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以腦內神經元群反復發作行過度放電引起突發性、暫時性腦功能失常為特征的腦部慢性疾患[1]。臨床出現意識、運動、感覺、精神或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癲癇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半數以上起病于10歲以內,其患病率約為3‰~6‰,一般認為,男性發病稍多于女性[2]。中醫藥治療小兒癲癇具有個體化治療和低毒性的優勢。筆者通過遴選1990-01/2012-09在國內醫學期刊發表的關于小兒癲癇中藥治療的文獻,建立文獻數據庫,運用相關統計學方法,總結其用藥特點及規律,以期指導臨床,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文獻納入標準 (1)1990-01/2012-09發表于國內醫學期刊的中文文獻;(2)干預因素為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療法。
1.2 文獻排除標準 無病例報道的理論研究;個案類報道;文獻綜述類;流行病學研究類;護理類;無病例報道的病因病機學研究類;動物模型研究類;并發癥研究類;外文文獻類。
1.3 文獻檢索策略
1.3.1 文獻庫 CNKI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重慶維普全文數據庫,檢索文獻起止時間為1990-01/2012-09。
1.3.2 檢索策略 小兒癲癇、兒童癲癇、中醫、中西醫結合等為關鍵詞或主題詞,組合不同檢索式進行檢索。
1.3.3 數據獲取途徑 從數據庫獲取電子全文,人工閱讀并篩選出涉及小兒癲癇的中醫藥文獻,將文獻中方劑名稱及單味中藥用藥頻次錄入Excel表。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2.1 引文情況 符合納入標準且不符合排除標準的文獻共計89篇,共引用文獻146條,平均每篇引用文獻1.6條。
2.2 文獻中代表方劑使用情況 89篇文獻采用單純中藥或結合外治法進行治療,大多數采用自擬方或經方加減;5篇采用單味中藥治療,其中2篇采用代赭石治療,另3篇分別采用半夏、蚤休和青陽參治療。
2.3 文獻中單味藥使用頻次 89篇文獻中涉及小兒癲癇治療的中藥共165味,出現頻次≥10次的30味中藥的排序如下,見表1。
結果顯示,高頻次藥(百分比>30%)有2味,分別為石菖蒲58次,所占百分比為35.15%,天麻52次,所占百分比為31.52%。中頻次藥(百分比>20%)有6味,分別為膽南星、半夏、茯苓、僵蠶、鉤藤、全蝎,所占百分比分別為29.09%、27.88%、25.45%、21.82%、21.82%、21.82%。中高頻次中藥在中藥中分別歸為化痰藥、熄風藥。

表1 89篇文獻中單味中藥使用頻次
癲癇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肢體抽搐、喉鳴異聲、片刻即醒,醒如常人為臨床特征,俗稱“羊癲風”“羊羔風”。其病名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癲癇的發作與先天因素(正氣虧虛、孕期受累),后天因素(暴受驚恐、驚風成癇、痰阻竅道、飲食失宜、積熱成癇、瘀血內停、蟲積為患、伏邪致癇)等有關,病位涉及五臟經脈和腦[3]。現代醫學認為腦部神經元的高度放電導致癲癇的發作。現代醫學在治療癲癇時多采用抗癲癇藥物,長期服用此類藥物會產生許多不良反應和副反應,降低患者生存質量[4]。中醫藥治療小兒癲癇具有毒副反應低、作用獨特、療效顯著等優勢,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但由于小兒癲癇病因病機復雜,施治者辨證思路和方法較難統一,使得在本病的臨證用藥上尚未有統一標準。本研究遵循詢證醫學原理,通過對小兒癲癇用藥的分析,總結出一些規律,以期為本病用藥的標準化研究提供依據。
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運失常,蘊生痰濕,阻滯肝經,引動肝風,風痰上擾阻塞心竅而發癲癇。小兒癲癇的主要癥狀是神昏、抽搐,痰蒙心竅而致神昏,肝風內動終致抽搐,治法當以平肝熄風、豁痰開竅。本文所研究的89篇文獻中,中高頻次藥分別為化痰、熄風類中藥。熄風類藥物的使用說明小兒癲癇發病與“內風”關系密切。“無痰不作癇”,痰是引起小兒癲癇的主要原因,化痰藥的廣泛使用立意即在此,以上均與本病的病機暗合。開竅藥的使用說明了本病在本虛標實的病機下急則治標的原則。本研究中,高頻次藥(百分比>30%)分別為石菖蒲、天麻。石菖蒲具有開竅寧神、化濕和胃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石菖蒲具有鎮靜安神、醒腦開竅、益智抗衰老的作用[5]。天麻具有熄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天麻具有抗驚厥、神經保護、改善學習記憶、抗焦慮的作用[6]。臨證時可采用中藥內治法與傳統針灸、按摩、穴位埋線等外治法結合治療小兒癲癇。
[1] 薛辛東.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23.
[2] 王雪峰.中西醫結合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49.
[3] 霍莉莉,馬融.小兒癲癇病因病機溯源[J].陜西中醫,2006,27(10):1243-1246.
[3] 王藝,孫道開.小兒抗癲癇藥物的不良反應[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9):570-574.
[4] 吳啟端,吳清和.石菖蒲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6,17(6):477-480.
[5] 陶云海.天麻藥理研究新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108-110.
110032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暴春曉);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黃偉,王雪峰)
暴春曉(1986-),女,遼寧中醫藥大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小兒病毒性疾病。
王雪峰,110032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6.005
R742.1
B
1674-3865(2012)06-0492-02
2012-10-15)
李志文)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