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延豐, 林雅男, 陶哲, 安仁哲
Panayiotopoulos綜合征42例臨床特點與腦電圖分析
申延豐, 林雅男, 陶哲, 安仁哲
目的 總結Panayiotopoulos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和腦電圖特征。方法 對42例患兒臨床資料進行詳細采集,建立病例檔案。分析患兒癲癇發作特點、腦電圖改變、影像學檢查、治療轉歸等。結果 42例患兒中男17例,女25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7歲;發作期主要表現:嘔吐35例(85%)、眼偏斜31例(74%)、伴一側肢體抽搐18例(44%)、繼發全面發作4例、意識喪失35例(85%)、睡眠發作31例(74%);持續時間:平均(24.92±18.14)min,超過10min 35例(85%),超過30min 17例(40%);發作1次12例,最多6次,平均2.6次;有熱驚厥史4例,癲癇家族史2例;腦電圖改變:枕區放電25例,Rolandic區放電3例,全導放電3例,枕外局灶放電3例,正常4例;腦電圖顯示遷徙性7例,2例演變成Rolandic區放電;抗癲癇藥物治療30例,未用12例;隨訪6~40個月,末次隨訪時均無發作。結論 Panayiotopoulos綜合征是以自主神經性發作和自主神經性癲癇持續狀態為主要表現,且具有功能性腦電圖特征的兒童良性癲癇。
癲癇; 癲癇綜合征; 自主神經性發作; 腦電圖; 兒童
Panayiotopoulos綜合征(panayiotopoulos syndrome,PS)是年齡依賴性兒童良性癲癇。2001年國際抗癲癇聯盟曾把PS歸類為早發性兒童良性枕葉癲癇。但2010年在新的國際抗癲癇聯盟分類中,已認可PS是區別與兒童枕葉癲癇的一種獨立的兒童癲癇綜合征[1],國內報道少見,本證常被診斷為其他類型癲癇發作或非癲癇樣事件,為了提高對本病的認識,筆者對近4年間本院神經科收治的42例PS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PS的臨床特點和腦電圖特征。
1.1 臨床資料 大連市兒童醫院神經科2009-04/2012-02收治的PS患兒42例,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齡2~7歲;平均發病年齡4.7歲。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國際抗癲癇聯盟提出的PS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2~7歲。
1.4 排除標準 其他類型的癲癇患兒。
1.5 研究方法 進行詳細臨床資料的采集,結合剝奪睡眠長程視頻腦電圖檢測(包括清醒和睡眠期腦電圖,至少有一次完整的睡眠周期)、頭部影像學檢查及血生化檢查,進行PS臨床診斷。對所有患兒建立病例檔案,每3~6個月在門診進行隨訪,每6個月檢查一次腦電圖。
1.6 治療方法 對癲癇發作≥2次的30例患兒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30例中首選丙戊酸12例,奧卡西平13例,托吡酯5例,左乙拉西坦1例。發作僅有1次的患兒,未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
1.7 觀察指標 患兒癲癇發作特點,腦電圖、影像學檢查及治療轉歸。
2.1 影像學檢查 42例均行影像學檢查,頭部CT/MRI掃描顯示均無異常。
2.2 癲癇發作特點 42例患兒31例(74%)患兒睡眠中發作。35例(85%)發作開始以嘔吐為主,逐漸出現意識改變,持續時間長,35例(85%)持續時間超過10min,其中17例(40%)持續時間超過30min,呈非驚厥性持續狀態,最長達120min。31例(74%)伴眼偏斜。發作終止時,18例(44%)一側肢體抽搐,43例(11%)繼發全面發作,但無一例驚厥性持續狀態。發作次數,僅發作1次12例,最多6次,平均2.6次。

表1 42例PS患兒癲癇發作特點
2.3 腦電圖改變 42例中有25例(59%)枕區為主放電,睡眠期放電增多,其余病例在枕區以外多部位放電或正常。7例(16%)腦電圖顯示遷徙性,其中2例演變成Rolandic區放電。全導放電3例,枕外局灶放電3例,正常4例。

表2 42例PS患兒腦電圖改變
2.4 轉歸 服用丙戊酸的12例中有2例在德巴金血藥濃度有效范圍內未能控制臨床發作,改用奧卡西平后發作控制。42例患兒(包括未治療者)在末次隨訪時均無臨床發作。
PS是兒童常見的癲癇綜合征,在1~15歲無熱驚厥患兒中,PS約占6%。PS的發病年齡為1~14歲,4~5歲為高發年齡,76%的患兒在3~6歲發病[3]。本研究中患兒發病平均年齡為4.7歲與文獻報道一致。文獻報道顯示,PS發病率無性別及種族差異[3],但本研究中,女性發病率多于男性,是否存在性別易感性差異,有待于進一步探討。本研究中2例有癲癇家族史,提示遺傳因素在PS的發病機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自主神經性發作是PS的主要臨床特點,發作主要表現為嘔吐為主的自主神經癥狀,多伴意識損傷和眼偏斜,多數發生于睡眠中[4]。本研究中74%患兒睡眠中發作,85%發作開始以嘔吐為主,逐漸出現意識改變。74%伴眼偏斜,多數發生于嘔吐之后。PS的另一個發作特點是發作持續時間較長和(或)自主神經性癲癇持續狀態[4]。85%患兒持續時間超過10min,其中40%持續時間超過30min,呈非驚厥性持續狀態,最長達120min。發作終止時,44%一側肢體抽搐,其中11%繼發全面發作,但無一例驚厥性持續狀態。有3例患兒因嘔吐、長時間意識不清、驚厥,誤診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但全部病例住院后12~24h內完全恢復正常,符合PS發作特點。本研究中發作只有1次12例,平均發作2.6次。發作2次及2次以上的30例患兒對抗癲癇藥物治療有良好的反應,且在末次隨訪時,全部病例均無臨床發作。至于PS遠期預后,有待于長期隨訪觀察。
PS發作間期腦電圖改變,表現為多灶性放電和(或)遷徙性,枕區為主,背景活動一般正常[5]。本研究中59%患兒枕區為主放電,睡眠期放電增多,與文獻報道一致;且PS腦電圖改變符合功能性腦電圖的特征,另外部分PS腦電圖特征與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有重疊現象,提示兩種癲癇綜合征可能有共同的發病基礎。另外,Koutroumanidis發現PS患者枕區局灶與伴中央-顳或頂區多灶性放電各占50%,于本組患兒略有差異。結合本病以突出的自主神經性發作起病為主要特征,提示本病與中央-顳葉或頂葉,甚至額葉皮質與皮質下神經元發育未成熟及興奮閾值低相關[6]。
綜上所述,PS是以自主神經性發作和自主神經性癲癇持續狀態為主要表現,且具有功能性腦電圖特征的兒童良性癲癇。
[1] Michael M,Tsatsou K,Ferrie CD.Panayiotopoulos syndrome:an important childhood autonomic epilepsy to be differentiated from occipital epilepsy and acute non-epileptic disorders[J].Brain Dev,2010,32(1):4-9.
[2] Engel J Jr;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A proposed diagnostic scheme for people with epileptic seizures and with epilepsy:report of the ILAE Task Force on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J].Epilepsia,2001,42(6):796-803.
[3] Panayiotopoulos CP,Michael M,Sanders S,et al.Benign childhood focal epilepsies:assessment of established and newly recognized syndromes[J].Brain,2008,131(9):2264-2286.
[4] Panayiotopoulos CP.Autonomic seizures and autonomic status epilepticus peculiar to childhood: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Epilepsy Behav,2004,5(3):286-295.
[5] Ferrie C,Caraballo R,Covanis A,et al.Panayiotopoulos syndrome:a consensus view[J].Dev Med Child Neurol,2006,48(3):236-240.
[6] Koutroumanidis M.Panayiotopoulos syndrome:an important electroclinical example of benign childhood system epilepsy[J].Epilepsia,2007,48(6):1044-1053.
116012遼寧 大連,大連市兒童醫院神經科
申延豐(1980-),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小兒癲癇的診斷與治療。
安仁哲,116012遼寧 大連,大連市兒童醫院神經科。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6.006
R742.1
B
1674-3865(2012)06-0494-02
2012-09-03)
黃偉)
名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