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張景云, 于新設
數字X線攝影在兒科檢查中圖像質量和曝光量分析
徐明, 張景云, 于新設
目的 對兒童數字X線攝影(DR)與模擬X線攝影在圖像質量和曝光量等方面進行比較,探討DR在兒科檢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將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分別對患兒胸部、腹部以及四肢進行模擬X線攝影和DR,對兩組圖像質量、曝光量以及小病灶檢出率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DR在圖像質量、小病灶檢出率上均高于模擬X線攝影,且曝光劑量低于模擬X線攝影。結論 與模擬X線攝影相比較,DR圖像質量和小病灶檢出率更高,更符合影像診斷要求;曝光劑量更低,對兒童的輻射劑量更小,更有利于在兒科X線檢查中應用。
數字X線攝影; 圖像質量; 曝光劑量; 兒童
20世紀90年代,數字X線設備被歐美等發達國家陸續研制出來,并迅速應用到臨床各科X線檢查中。數字X線攝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的優勢在于免去了使用化學藥品沖洗膠片的時間和麻煩,而且數字化的照片便于傳輸和后處理。與模擬X線攝影成像相比,DR具有強大的圖像后處理功能,動態范圍大、信息量多、成像速度快、工作效率高[1]。目前,DR在臨床內科、外科、婦科等各科的攝影檢查中應用廣泛,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了更豐富的影像信息。為此,筆者將DR與模擬X線攝影在兒科中的圖像質量和曝光劑量進行比較,討論DR在兒科臨床上的應用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6-09/2011-09在中國醫科大學盛京醫院兒科病房住院的612例患兒的影像資料,按影像資料分成兩組,試驗組305例,其中男160例,女145例;年齡1~5歲。對照組307例,其中男165例,女142例;年齡1~5歲。試驗組全部來自DR的患兒病例,其中胸部攝影為123例、腹部攝影為56例、四肢骨骼攝影為126例;對照組均來自于模擬X線攝影的兒童病例,其中胸部攝影為125例、腹部攝影為54例、四肢骨骼攝影為128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及攝影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胸部攝影為肺炎患兒病例,腹部攝影為腸梗阻患兒病例,四肢及骨骼系統為小兒骨折與脫位患兒病例。
1.3 排除標準 (1)非小兒肺炎;(2)非腸梗阻及非骨折與脫位患兒病例。
1.4 方法 選擇4名醫學影像診斷專家分別對兩組照片質量進行評價;DR設備選用型號為RAB-60的Kodak Direct View DR及配套影像工作站;模擬X線設備選用日立500mA普通X線設備,高速增感屏與柯達膠片組合,配套全自動洗片機。根據圖片質量分為甲級片記3分、乙級片記2分、丙級片記1分,計算兩組甲、乙、丙級片各自的總分。
1.5 圖片質量判定標準 采用《全國放射科QA、QC學術研討會紀要》為標準[2],
1.6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圖像質量及曝光劑量。
1.7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并進行統計分析,所得數據以±s表示。計數資料應用方差分析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 試驗組圖像總評分為(882.75±15.44)分,對照組為(714.75±17.40)分,兩組圖像質量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56,P<0.01)。兩組圖片質量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圖片質量比較
表1結果表明,試驗組在小兒肺炎、腸梗阻以及小兒骨折和脫位等兒科常見病的診斷方面,圖像質量均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曝光劑量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胸部、腹部、四肢曝光劑量比較(±s,mAs)

表2 兩組胸部、腹部、四肢曝光劑量比較(±s,mAs)
注:與對照組比較,at=16.79,16.01,15.36,P<0.01。
組別 n 胸部 n 腹部 n 四肢試驗組 123 9.45±2.28a56 15.04±2.61a126 7.41±2.38a對照組125 14.43±2.39 54 23.33±2.82 128 11.89±2.28
表2結果顯示,在曝光劑量方面,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與成人相比,兒童對X線輻射的敏感性高,身體結構的天然對比度較差,而且病情變化較快。因此,對兒童進行X線攝影時要求有更小的曝光劑量、更少的曝光次數,并注意放射線的防護。
與屏-片系統X線曝光劑量比較,DR的曝光劑量應選擇在一個合理的范圍。由于DR的探測器質量和圖像后處理軟件不同、濾線器的柵比不同,加上小兒患者年齡、體質和投照部位的組織結構及厚度等的不同,在曝光量的選擇方面應該根據具體的設備參數和兒童身高、體質量、組織厚度等因素全面的進行考慮。曝光量過大和過小都是不合理的,對兒童進行DR,其曝光量應該在屏-片系統曝光量的1.3~1.5倍范圍,才能保證數字圖像質量達到最佳[3]。臨床可根據實際需要,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前提下情況下盡量減小曝光劑量,減少對兒童的X線輻射。DR圖像后處理功能可以根據具體部位和臨床診斷的需要對圖像的對比度進行調整。因此,DR能夠做到以最小的曝光劑量獲得最滿意的影像。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圖像質量優于對照組,在顯示病變的清晰度及曝光劑量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由于DR系統的成本較高,限制其廣泛的應用,相信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醫學影像設備不斷更新,高清晰度、低輻射量的影像設備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福音。
[1] Child PL Jr,Christensen GJ.Digital radiography:an improvement?[J].Dent Today,2010,29(8):100-102.
[2] 中華放射學雜志編委會.全國放射科QA、QC學術研討會記要[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3,27:134-138.
[3] 袁聿德,陳本佳.醫學影像檢查技術[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7.
110101沈陽,遼寧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影像技術教研室
徐明(1977-),男,講師。研究方向:醫學影像技術的教學及應用研究。
張景云,110101沈陽,遼寧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影像技術教研室。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6.035
R144.1
B
1674-3865(2012)06-0553-02
2012-11-21)
張小冬)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