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寧
浙江素有“江南水鄉”之稱,但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多徑流短,人均水資源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舟山等海島地區,淡水資源更顯不足。作為海洋大省的浙江,向海洋要淡水已然成為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戰略決策。尤其是在去年浙江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批準設立舟山群島新區的背景下,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不僅能有效保障水資源安全、助推海洋經濟戰略實施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而且是發展循環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優勢領域,是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多年來,浙江海水淡化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技術取得突破、規模不斷擴大、成本大幅降低,海水淡化領域的裝備制造業和科研實力已經走在全國前列。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是從事海水淡化及膜法水處理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專門機構,承擔了國家千噸級到萬噸級的全部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還有海洋二所、浙江海洋學院等13所涉海科研機構和院所。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建成海水淡化裝置23套,總產水能力達11萬立方米/日左右,約占全國總產能的1/6,其中日產萬噸級及以上的海水淡化裝置共3個。目前在建海水淡化項目4個,總規模為10萬噸/日。
但浙江海水淡化產業可以說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少、成本相對較高、水價形成機制有待完善、海水淡化產業鏈尚未形成、淡化水應用面仍較狹窄等問題,具體表現為:
——部分地區和公眾對海水淡化的認識不足。部分地區對本地淡水資源或其他引水方式持樂觀態度,對以海水淡化為主流的非傳統水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存在畏難情緒。有的地方和企業開始重視海水利用,但缺少有關海水利用技術、設備等情況的了解,實施海水淡化的思路不清晰。也有公眾對海水淡化的認知程度低,對淡化海水能否飲用仍存疑慮,這些都影響了海水淡化的推廣應用。要讓全社會充分意識到海水淡化的意義,加快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海水淡化的政策服務體系,促進、引導和規范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
——水價倒掛,給各級政府財政帶來壓力。目前的海水淡化工程主要是政府主導建設,高昂的建設成本給各級政府財政帶來較大壓力。數據顯示,舟山市僅計算運營噸水成本為5-6元左右,即使自來水按供應價3元/噸計算,收支不平衡及水價倒掛的矛盾較為突出,水價差均通過財政補貼來彌補,造成較大壓力。若不及時建立新的水價形成機制,海水淡化顯然缺乏競爭優勢,難以更好發展。
——關鍵技術和設備對外依存度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較少。目前,我國海水淡化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技術尚未成熟,關鍵設備制造工藝集成度不高等。相關數據顯示,國內756項與海水淡化相關的專利,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僅占15%;浙江從事海水淡化反滲透膜和關鍵設備開發的單位僅10家,絕大多數廠家生產如過濾器、管道、閥門等一般配套產品。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集研發、孵化、生產、集成、技術服務等上下游產業融為一體的產業裝備制造基地有待確立和加強。
——海水淡化推廣面臨進入市政管網的瓶頸制約。目前浙江海水淡化產品水多限于工業用途,對外供水和民用用水規模不大。與自來水相比,缺乏科學合理的水價體系和運行機制,亟待解決淡化水進入市政管網、建立科學合理的淡化水水價體系和實現區域供水問題,明確海水在城市水資源配置特別是進入市政供水系統中的作用和地位。

今年以來,國家更加關注海水淡化產業,海水淡化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明確了海水淡化產業在補充淡水資源不足、保障供水安全和應對水資源危機的戰略地位;5月,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將推進一批包括試點城市(工業園區、海島)、示范工程、裝備制造基地等在內的試點示范工作,促進海水淡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6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全國海水淡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海水淡化是增加淡水供應的開源之舉,是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要大力推動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提高工程技術水平、培育海水淡化產業基地等重點工作,并希望浙江省帶頭示范,在大力推動海洋經濟發展中有效培育海水淡化產業。
對于浙江來說,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加大宣傳,讓全社會充分意識到海水淡化的意義,充分挖掘其發展潛力;加快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從而使海水真正成為浙江的重要水源之一;建立和完善海水淡化的政策服務體系,促進、引導和規范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為完成以上任務,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加快浙江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是建立推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統籌協調機制。按照國辦《意見》精神,要進一步加強“省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協調小組”的工作力度,發改部門要會同科技、經信、財政、環保、建設、水利等部門,認真落實《意見》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決策部署,把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納入到全省海洋經濟發展戰略中去,形成部門聯動、合力推動浙江海水淡化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抓緊編制完善《浙江省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并印發實施。同時,充分發揮沿海市縣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負責本地“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和責任落實到位,確保海水淡化對新增水源的貢獻率,促進浙江海洋經濟總戰略的順利實施。
二是抓緊制定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激勵政策。海水淡化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財稅和金融價格政策上都應加以扶持和引導。財稅政策方面,省財政和沿海地區政府要按照《意見》精神,建立扶持海水淡化發展的專項資金,加大對海水淡化科技創新、工程示范和進入市政供水系統的投入支持。金融和價格支持方面,應加大對海水淡化項目的信貸支持、拓展融資渠道,引導民間資本合理規范地進入海水淡化產業。在沿海地區,特別是缺水地區和海島,加快建立能反映資源稀缺性的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
三是加強海水淡化產業創新聯盟和能力建設。一是建設海水淡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要以藍星(杭州)膜工業有限公司打造國家級海水淡化技術研發與裝備制造基地為有利契機,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基地為核心、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聯合的海水淡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產業互動、資源共享、市場共贏的產業聯合體,推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開發,促進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二是建設一批專業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圍繞膜材料、制造及能力回收裝置、高壓泵等關鍵設備的開發,整合優勢資源,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產品,提高關鍵材料、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水平,增強自主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能力。
四是建立完善海水淡化法規和標準體系。在實驗研究和工程示范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海水淡化取排水、原材料和藥劑、淡化水水質及衛生檢驗,海水淡化工藝技術、檢測技術、工程設計、運行管理和監督管理標準以及相關設備的設計和質量標準,提升行業水平,提高質量監督和管理水平,引領海水淡化產業逐步走向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為產業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五是加強宣傳培訓和技術交流。各地要加大對海水淡化的宣傳力度,從戰略高度認識海水淡化在保障水資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強水資源憂患意識。要通過各種平臺展示海水淡化取得的新成果,開展成果展示和經驗交流等各種活動,推廣成功做法和典型經驗,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海水淡化發展的良好氛圍。通過開展海水淡化利用技術、項目管理經驗以及信息咨詢等培訓和交流活動,組織相關部門、學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企業積極參與,在提高海水淡化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的同時,力求提高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為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提供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