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鄭軍 ●本報駐美國、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李勇 李珍 青木 ●本報記者 馬俊
臺海兩岸未來將經歷什么樣的四年?兩岸協商會觸及敏感的政治性議題、甚至開啟政治談判嗎?大量國際媒體15日在報道臺灣選舉時迫不及待地提出它們的疑問。這是一種合乎邏輯的關注,在此前一天臺灣進行的“總統”大選中,國民黨的馬英九贏了,國際和島內媒體普遍認為他的勝利實際上是“九二共識的勝利”,是兩岸和平路線的勝利。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的媒體大多用“長舒一口氣”來形容本國政府對臺灣此次選舉的態度。美國《新聞周刊》說,馬英九的勝選為美中關系掃除了一個潛在的刺激性因素。未來4年海峽兩岸保持持續穩定是可以預期的,但兩岸政治談判的問題則要復雜得多,偏綠的媒體15日已經在嚷嚷著“國家主權流失”、“大陸吞并臺灣”,馬英九15日也公開表示“他會以生命來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當然,臺灣并不是決定臺海走向的唯一玩家,臺灣東森新聞援引學者的分析說,大陸的崛起是擋不住的趨勢,臺灣只能在“北京和華盛頓的合作超過矛盾”的大環境下推動“外交和兩岸政策”。
外媒分析馬英九勝因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14日以51.6%的得票率擊敗對手民進黨的蔡英文、親民黨的宋楚瑜。馬英九的勝利比預期的要大,他的得票比蔡英文多了80萬,而在此前的預測中,國民黨認為只能贏對方40萬,而民進黨則認為自己會獲勝。在同時進行的臺灣“立委”選舉中,國民黨共獲得64個“立委”席次,在“立法院”仍保持過半數,但比上屆減少17席。民進黨獲得40席。
馬英九贏在什么地方?美國《新聞周刊》的分析認為,這場勝利是對馬英九改善兩岸關系努力的一次肯定。一個穩定的兩岸關系對于美中關系也是有利的,因為華盛頓正努力獲得北京領導人在遏制伊朗、朝鮮核計劃上的幫助,而馬英九的勝選為美中關系掃除一個潛在的刺激因素,還“意味著海峽兩岸將保持持續穩定,也意味著臺灣將不會是破壞穩定的一個重大因素”。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稱,馬英九勝選的原因與其說是他的個人魅力,還不如說是他的兩岸政策。他所堅持的兩岸政策在北京和華盛頓都獲得支持,而且也獲得在這個越來越全球化的世界尋求穩定與繁榮的臺灣選民的共鳴。過去60年里來兩岸一直存在軍事威脅和政治競爭,直到最近兩岸才轉變成了關鍵的商業伙伴,馬英九的勝利也被視做是北京的勝利。美國也歡迎馬英九獲勝,兩岸緊張關系大大降低,也實質性地降低了美國將不得不參與兩岸沖突的可能性,美國現在正努力修復經濟和同北京的穩定關系,在過去10年專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后,美國現在重新接觸東亞。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雅各布說:“馬英九獲勝后,北京、華盛頓,甚至澳大利亞都長長舒了一口氣。”
歐洲媒體的評論也類似。德國《明鏡》周刊說,馬英九再次成為臺灣領導人,這是國民黨與大陸友好的勝利,是民眾對其大陸政策的肯定。馬英九成為兩岸和平穩定的代言人,而他的對手蔡英文從來就不是一個正確的答案,她會讓兩岸回到緊張關系。德國《時代周報》說,一場緊張的競爭結束了,臺灣人以驚人清醒的頭腦作出選擇,兩岸就像簽訂了一張穩定合同,兩岸友好的政策將繼續謹慎發展。
臺灣《聯合報》15日的社論稱,這是一場“支持九二共識”勝過“否定九二共識”的信任投票,現在“九二共識”已經經由選舉的“民主程序”成為多數選民背書的“臺灣共識”。臺灣《旺報》的社論說,馬英九贏了,這是“臺灣民主發展史上一場有意義的勝利”,從政治發展觀上說,是“和中”戰勝“仇中”;從兩岸關系角度來看,是“九二共識”的勝利。
臺灣《中國時報》的社論說,此次選舉中史無前例地有諸多企業主競相公開表態,呼吁支持能夠維系兩岸和平穩定的“九二共識”,這次大選不啻是對“九二共識”的一次公投,選民以選票展現的既是鼓勵現任者繼續朝對的方向努力,更提醒始終否定“九二共識”的民進黨,正視面對兩岸對話的重要,否則,相對封閉的兩岸政策將永遠是民進黨重新執政的關鍵阻力。
“大陸不會允許臺灣只坐收經濟成果”
環球網15日進行一項問題為“馬英九連任,你對兩岸統一信心是否增強了”的網絡調查,結果有61%的投票者給出否定答案,只有39%的人認為對兩岸統一的信心增強了。
對于大陸網民的心態,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15日告訴《環球時報》,在談及兩岸議題時,大陸民眾很容易聯想到和平統一問題上,希望馬英九能夠盡早推動統一進程。但相對于島內政局的現實,這樣的主張顯得激進。當前馬英九的首要任務是構建兩岸關系的基本格局。他認為,在此次選舉時,馬英九面對綠營指責他的目標是“終極統一”時進行全力反駁,并再三闡述他“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大陸民眾看到這一幕自然會有些失望,但這不應該看做是對馬英九的不滿,而是對臺灣政局的不熟悉。
實際上,馬英九的獲勝,確實抬高了很多人對兩岸關系發展的期望值。臺灣《聯合報》說,在未來第二任期中,為兩岸建立可大可久的和平發展架構仍是馬英九的主要使命;而由于再無競選連任的羈絆,他尤其應當在重大政經課題上有大刀闊斧的作為,“替國家奠定長治久安的根基”。《旺報》則提出馬英九應重新建構大陸政策的論述基礎,宣傳并教育民眾接受“九二共識”,
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等主張,認真研究兩岸“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政治方案等。
當然馬英九面臨的困難也同樣多。美國《紐約時報》15日分析說,此次馬英九的勝選幅度較2008年時下降17個百分點,凸顯出對大陸意圖感到懷疑的臺灣選民之間存在深深的裂痕。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說:“這次大選傳達出的真正信息是臺灣對未來的焦慮,北京將會明智地注意到這個分裂。”分析人士認為,馬英九在第二任期同北京打交道時要比第一任期時面臨的挑戰性更大,由于貿易、直航這些唾手可得的成果已經獲得,雙方可能被迫討論更加棘手的問題,包括和平條約和保持臺灣在大陸投資的措施,以及對準臺灣的1500枚導彈等問題。
美國《華爾街日報》也說,盡管馬英九獲得連任表明臺灣民眾對他所采取的加強兩岸關系的舉措持肯定態度,但若要繼續使兩岸關系升溫,馬英九還面臨諸多困難。報道援引臺灣學者嚴震生的分析認為,兩岸關系可能會遇到瓶頸,“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困難階段,在這個階段,很多經濟問題都會與臺灣的主權扯上關系”。
路透社援引美國著名學者葛來儀的分析說,“絕大多數人的立場是支持臺灣維持現狀,希望統一或者獨立的臺灣人非常非常少。馬英九想做的事情是要符合絕大多數臺灣人的利益,因此我認為他背離這個立場幾乎是不可能的。”
馬英九15日進行了他勝選后的第一個公開行程——在“總統府”會見包括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在內的美國學者專家觀察訪問團。他在講話中重點論述“臺灣民主對大陸的影響”。馬英九還說,大家很關心未來4年兩岸關系的發展會不會有新的變化,“他會以生命來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臺灣的安全及人民的尊嚴”。
在14日晚間的記者會上,馬英九表示,他“訪問大陸的可能性很小”。日本《讀賣新聞》15日就此分析說,馬英九說的是“可能性很小”,但他并沒有完全否定這種可能性,未來他只要能克服“守住總統的身份”、“不觸及政治問題”等條件,就有實現兩岸領導人會談的可能。《讀賣新聞》還談到來自大陸的壓力,稱北京的政治學者已經指出,臺灣如果只想坐收經濟成果的話,大陸方面是不會允許的。
日本右翼媒體《產經新聞》15日評論稱,對于選舉結果感到安心的大陸今后會在政治、經濟兩面上加強對臺灣的攻勢,估計會加強推動政治對話,如何同抱著“統一臺灣”野心的大陸政府對峙,將成為馬英九的課題。
這些說法都屬于猜測。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發言人14日就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結果發表談話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得到廣大臺灣同胞的支持。我們愿意繼續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基礎上,與臺灣各界攜手努力,進一步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對《環球時報》說,對于馬英九連任后兩岸關系的變化不能抱過高期待,特別是在政治互動方面。他表示,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大陸和臺灣當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磨合還需要時間,現在就強行把兩岸硬拉到一起也并非一定就是好事。兩岸民間都需要更有耐心。
民進黨會怎么變?
14日晚,《環球時報》記者來到位于新北市板橋區市民廣場的蔡英文蘇嘉全全臺競選總部。晚上8時30分左右,“大選”結果底定,馬英九宣布勝選。蔡英文也趕到競選總部向選民致歉,宣布辭去黨主席,還表示“民進黨必須要再對兩岸政策整體好好反省”。但她也向馬英九發出呼吁說,兩岸問題非常復雜,不能像國民黨那樣單純化看待,臺灣必須就兩岸問題凝聚共識,否則這仍會是社會分裂或對立的主要來源。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現場的支持者中,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比較多,還有十幾歲的女學生;其次就是老年男性。蔡英文的支持者游小姐哭著告訴記者,本來以為會贏的,怎么就輸了呢?馬英九這4年做得確實不好,為什么不給蔡英文一個機會呢?蘇先生對記者說,他作為中間選民,既不希望與太近,也不希望走向“臺獨”,其實誰當領導人跟普通百姓沒什么關系,就是希望能安居樂業,過好生活。這次蔡英文敗選最大原因是沒有明確的兩岸政策,讓中間選民不放心。
臺灣《聯合報》分析說,“臺獨”是民進黨的最大瓶頸;未來若仍不能打破“臺獨”這個瓶頸,由于兩岸情勢愈來愈不可折返,民進黨亦將愈來愈難有出路。
但民進黨改變起來卻沒有那么容易。《中國時報》說,選戰最后階段,兩岸仍是民進黨的最大罩門,如何往中間修正,建立兩岸務實互動模式,勢將在民進黨內掀起爭論。但黨內往中間修正的聲音,以及激進化、牽制馬政府“傾中政策”的意見,兩股力量將在選后展開拉鋸戰。民進黨是否將因此重回激進“臺獨”路線,給未來的兩岸關系增添變量,還有待觀察。▲
環球時報201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