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玉青,劉新民,程 森,黃 瑾,王允白,張 駿,顧毓敏
(1.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青島 266101;2.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 200082;3.廣西煙草賀州市公司,廣西 賀州 542800)
上世紀 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現代常規農業在給人類帶來高度的勞動生產率和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現代常規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合成物質,使環境和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土地生產能力持續下降。為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各種形式的替代農業概念和措施,如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生態農業、持久農業、再生農業及綜合農業等應運而生。雖然名稱不同,但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生態系的持久發展,但又各有側重。有機農業則是一種環境要求最為嚴格的持續農業系統。煙草作為一種特殊的葉用經濟作物,是大農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機煙葉開發在遵循有機農業要求、規范、標準等共性規律的同時,又具有其特殊個性。
有機農業的概念起始于20世紀20年代,由德國和瑞士首先提出。有機農業以拒絕使用人工合成的農用化學品和對環境有益而區別于其他類型農業。最初提出有機農業概念時,還沒有大量出現農用化學品,也沒有嚴重的環境問題。有機農業是從健康的角度,而不僅是從環境的角度提倡用有機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強調在相對封閉的系統內循環使用養分來培育土壤肥力和生命活力。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有機農業的發展,其指導思想是耕作與自然的結合。在有機農業中自然的生命進程應受到促進,營養物質的循環應盡可能保持完整。種植和養殖應該結合起來。包含人類,土地,植物和動物的農場應視為一個多元的整體,即一種有機整體。我國有機農業工作者將有機農業定義為遵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過程。
有機煙葉的概念最早是在國外提出的,以有機煙葉為原料的卷煙產品開發也起源于國外[1]。2001年,國內開始出現了“無公害”煙葉概念。2007年,云南中煙工業公司開始與煙葉種植產區合作,探索有機煙葉開發。2008年,云南、貴州開始嘗試種植有機煙葉。2009年,云南、貴州部分有機煙葉種植區域獲得有機認證。但是,截止目前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有機煙葉卷煙產品問世。
“有機農業”一詞最早出現于 1940年諾斯伯納勛爵(Lord Northbourne)的著作《Look to the Land》中。然而事實上,有機農業就是最古老的農業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農業沒有從石油中提煉化學制劑(合成的肥料與殺蟲劑),因此別無選擇。后來人們發現,戰爭期間發明出來的技術對農業生產頗有幫助。例如,被作為炸藥使用的化學藥品硝酸銨搖身一變,作為肥料派上了用場,而被用作神經毒氣的有機磷化合物后來被用作殺蟲劑。
有機農業在我國有悠久的傳統和歷史。沒有化學工業以前,我國的農業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有機農業生產,那段時期的煙草生產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有機煙葉生產。據文獻介紹,從世界范圍看,有機農業已經有70余年的歷史[1];有機煙葉生產及其產品主要在美國、加拿大、巴西、德國等,美國有機煙葉生產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2]。此處所說的“有機農業”準確的稱謂應該是“現代有機農業”或“新有機農業”;“有機煙葉”生產,準確稱謂也應該是“現代有機煙葉”生產。
與傳統有機農業相比,“現代有機農業”還是有實質性的進步,比如采用了注重生態的系統方法,包括長期規劃、詳細跟蹤記錄以及機械化、現代化等。現在一般認為,有機煙葉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產調節劑等物質,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2]。
有機煙葉生產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這與煙草的可持續發展在某些層面上有一致性。
有機煙葉是在一系列有機農業標準(將來逐步演變為有機煙葉生產標準)要求下,生產出來的優質煙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特色煙葉,是在原有栽培調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更高意義上的卷煙原料。有機煙葉將豐富特色煙葉的內涵和提升煙葉特色。
一般情況下,有機煙葉的吃味、香氣質量等內在質量要高于普通煙葉,有機煙葉(概念)卷煙一旦被消費者接受,必將帶來有機卷煙大發展,這將會促進有機煙葉產區生產技術進一步提升。在生產有機煙葉過程中,會有遇見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必然有一些新的技術出現。這些技術被普通煙葉種植體系的借鑒,將會促進普通煙葉種植技術水平的提升。
從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皇家醫學會首次官方報道吸煙危害健康至今,吸煙與健康問題一直受到各國政府、煙草行業及醫學界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全球性的反吸煙運動日益高漲,煙草行業受到的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國際卷煙市場出現了加速向低焦油、低煙堿和低有害成分卷煙發展的趨勢,并對煙氣有害成分進行分析研究。現有資料表明,有機煙葉燃燒時所釋放的有害氣體明顯低于普通煙葉。有機煙葉卷煙將會推動中式卷煙進入降害減焦新時代。
在某種意義上,有機煙葉開發是消費者對“誠信、道德、有良知、有社會責任感”的煙草農業的渴望和回歸需求。有機煙葉杜絕了農藥殘留、重金屬等安全隱患的困擾;有機卷煙產品的有害氣體釋放量明顯低于普通卷煙,安全性大大提升。有機煙葉開發在引導農業安全生產(質量安全和環境安全),提升煙草行業社會形象方面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機煙葉種植需要良好的土壤通透性,土壤疏松,容重小,有利于空氣交換、養分遷移、根系發育及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土壤質量欠佳將是制約有機煙葉生產的主要因素。例如:土壤耕性、團粒結構變差等等。
有機煙葉開發需要大量有機肥源。農家肥的收集、堆捂是費時耗力的工作。如何找到穩定且符合有機煙葉生產標準的有機肥源是有機煙葉開發必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在我國復種指數較高的國情下,有機煙葉生產必需與其他有機農業結合在一起。為了保證有機煙葉質量和可持續生產,必需建立以有機煙葉為主的有機農業種植制度。
楊佳玫等[1]研究表明,有機生態煙葉和常規栽培煙葉在外觀質量、常規化學成分和感官質量之間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有機生態煙葉色澤及油分好于常規生產煙葉;有機生態煙葉比常規生產煙葉的總糖、還原糖含量高,總植物堿、總氮含量低,有機生態煙葉主要化學成分含量適宜,比例協調;通過采用有機生態的栽培方式,能有效地改善煙葉香氣質、香氣量、雜氣、吃味、刺激性,有機生態煙葉的感官質量較明顯地好于常規生產煙葉;有機生態煙葉的鉀含量略低于常規生產煙葉。目前,初步認為,有機煙葉顏色比常規煙葉淺,油分、香氣質好于常規煙葉,但香氣量不及常規煙葉;總體感官評吸質量好于常規煙葉。
談起有機農業,人們普遍將其與中國傳統業等同,與低產量、低效益、甚至饑荒相聯系,繼而推之在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缺乏的中國,有機農業不可能得到發展。有機農業盡管與中國的傳統農業有著廣泛的聯系,但它們并不等同。中國傳統農業是以人畜力為主的農業,沒有先進的生產工具,勞動生產率相當低下。而現代有機農業是建立在先進的勞動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成果基礎之上的。就作物品種而言,科學選育的高產作物品種(不包括基因工程品種),是農業獲得高產的前提,只要有機農業能保證提供足夠的有機肥料,就可能獲得同現代農業一樣的,甚至更高的產量。在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生物防治較之傳統農業有很大的進展,微生物農藥已有大規模生產的產品,天敵益蟲的人工繁殖也有突破,如利用蘇云金桿菌、青蟲菌、白僵菌、核多角體病毒防治農林害蟲,應用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有機肥的生產也能工廠化進行。還有現代化的農業機械,運輸工具,水利設施,科學的管理方法等。這些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節約勞力,增加效益,戰勝自然災害的農業生產條件和方法都是傳統農業所無法比擬的,而它們又是保證高產高效的必要條件。
目前,我國有機煙葉開發已經啟動,中國煙草總公司青州煙草研究所、貴州省煙草科學研究所等科研單位,云南紅云紅河集團、上海煙草集團等重點工業企業都參與了有機煙葉的生產。但是,當前有機煙葉生產環境選擇采用或參考的是有機農業和綠色食品生產的一些標準規范[3-9];煙葉重金屬含量評價參考的是有機茶葉標準[10]。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或制約我國有機煙葉的發展。煙草科研單位應聯合工業企業、有機煙葉種植產區盡快編制有機煙葉標準:有機煙葉環境標準、有機煙葉農用物資標準、有機煙葉栽培調制技術標準、有機煙葉質量及收購標準。
有機煙葉種植的目的是形成有機卷煙產品,給消費者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消費品。因此,有機煙葉開發必須與工業有機卷煙開發相結合。這就要求有機煙葉不能是營養不良、片薄味淡的煙葉,也就是不能以犧牲煙葉質量來開發有機煙葉。有機煙葉葉片可以小些,但有機煙葉應達到煙葉化學成分要協調,香氣豐富,吃味醇和,感官評吸質量好于普通煙葉。
[1]楊佳玫,王玉平.貴州有機生態煙葉質量研究初報[J].耕作與栽培,2010(2):19-20.
[2]劉雪,孟繁錫,郭麗,等.發達國家有機農業種植技術體系及其啟示[J].世界農業,2007(3):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T19630.1~19630.4 有機產品[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NY/T391—2000 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科技標準司.GB15618—1995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5084—2005 農田灌溉用水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局.GB3095—1996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科技標準司.GB9137—1988 保護農作物的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8.
[10]馬劍雄,王洪云,常劍,等.有機煙葉及其生產地的評估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8,21(5):1256-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