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彥波
(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6)
LTE基站的射頻測試是研發和生產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射頻測試嚴格按照3GPP 36.104[1],36.141[2]標準分為發射機測試、接收機測試、性能測試。其中接收機和性能測試指標主要有參考靈敏度、動態范圍、阻塞、互調、AWGN和多徑信道下的接收性能,以上指標均是以測試誤碼率(BER)為手段。
基站包括射頻單元(RRU)和基帶單元(BBU),基站設計有兩種不同的架構,一種是射頻和基帶集成在一起構成一個大的模塊,一種是射頻和基帶分離的方式。其中利用光纖接口(CPRI)把射頻拉遠來分離射頻和基帶成為目前基站設計的主流方法。在RRU的研發過程中,在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上需要測試相關的射頻指標,本文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簡潔、方便的測試方案,在BBU研發的過程中,模擬BBU功能進行軟件解碼,同時計算BER;在生產階段也可采用此平臺快捷、方便的驗證產品性能。
目前的射頻BER測試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利用基站基帶硬件單元計算BER
此方法采用矢量信號分析儀調制標準的LTE上行信號,以射頻信號的形式發送到基站,利用RRU的射頻解調模塊還原為基帶信號,把解調后的基帶信號送到基帶處理單元解碼后計算誤碼率。此方法的優點是計算速度較快。
利用基站基帶硬件單元計算BER的方法,需要基站的射頻單元和基帶單元同步工作,在研發RRU的過程中,需要BBU的支持。對于新項目來說,一般RRU和BBU同時研發,因此,在項目進行中的絕大多數時間上是不能利用該方法來檢測RRU的接收機射頻性能的。
2)利用射頻誤碼率分析儀的環回功能測試BER
此方法中基站測試儀即充當信號發生器也起信號分析儀的作用,測試儀發送LTE上行射頻信號到基站,基站利用Uu接口特性把基帶數據還回誤碼率分析儀,從而進行BER分析。此法中射頻信號分析儀充當計算誤碼率的工具。此方法的優點是測試方法比較簡單[3]。
利用射頻誤碼率分析儀的環回功能測試BER的方法,要求核心網的RNC存在的情況下進行測試。因此,此方法需要模擬RNC,且射頻誤碼率儀表價格較貴,現階段利用率不高。
1)利用Matlab或ADS產生LTE上行測試向量
在測試上行指標的過程中,矢量信號分析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一般Agilent和Rohde&Schwarz公司的具有LTE選件的儀表,價格都較貴,從成本的角度上考慮,本方案中采用ADS生成LTE上行測試向量[4-7],灌入信號源中,利用信號源把基帶數據轉化為射頻信號發送到RRU中。
2)把RRU板修改成能進行基帶數據采集的CPRI數據接收板
由于基站中射頻單元和基帶單元的接口是CPRI接口,因此,需要一個工具把CPRI數據收集下來,并發送到計算機,以便進行后端數據處理。此平臺從成本和時間周期上考慮采用RRU廢板進行數據采集板的開發。
3)采用ADS來完成解碼算法,使得跨系統移植變得方便
CPRI格式的數據發送到本地計算機后,需要根據CPRI的幀結構轉換到IQ數據,此部分采用了一小段C語言程序,由于開發一套完整的解碼程序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此處,我們采用Agilent公司的ADS來進行基帶數據解碼,利用解碼后的數據來計算BER.由于ADS同時也具有CDMA2000、WCDMA等模塊,可以很方便的把相關的解碼算法移植到相應的環境中。
本方法首先采用ADS產生一個標準測上行LTE測試向量,通過Agilent的Toolkit工具下載到矢量信號源中,此信號源可以是E4438C或MXG N5182A。由于LTE上行數據幀周期為10 ms,兼顧后端數據同步和信道延遲的考慮,此處產生的LTE信號長度為40 ms,信號源以40 ms為周期循環發送測試向量,如圖1所示,矢量信號源發送的數據向量通過RF電纜傳送到RRU的射頻輸入端,經過RRU內部的雙工器、低噪聲放大器、混頻器、濾波器、放大器、模數轉換器后到達CPRI端口,通過RRU的CPRI發射器傳送CPRI數據到BBU端。

圖1 LTE基站上行BER測試平臺Fig.1 Test platform of uplink BER for LTE base station
此平臺中采用一塊特制的數據采集卡,目的是把數據從CPRI端口接收到后傳送到PC。由于數據采集卡功能較為簡單,單獨做一塊板卡也可。為了節省成本,可以采用RRU的廢板進行部分開發后得到數據采集卡,該數據卡保留RRU的微處理器單元、電源模塊、CPRI速率匹配用的FPGA模塊以及DDR存儲器。數據采集卡內部模塊如圖2所示,DDR控制器和CPRI收發模塊由FPGA完成。DDR控制器共有4個端口:
1)端口1直接連接CPRI收發模塊,端口1能從CPRI模塊接收數據包存儲的DDR中,也可以從DDR中獲得數據發送到CPRI模塊;
2)端口2連接到CPRI模塊中發送口,DDR中的IQ數據通過端口2發送到CPRI模塊;
3)端口3連接到CPRI模塊中接收端口,CPRI模塊中的IQ數據通過端口2接收到DDR內;
4)端口4連接微處理器,處理器通過以太網卡把DDR內的IQ數據發送到PC。同樣微處理器也可以把PC中的IQ數據通過以太網下載到數據采集卡中的DDR內。

圖2 數據采集卡內部框圖Fig.2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data acquisition card
IQ數據的捕獲流程如圖3所示,PC首先發送控制命令初始化RRU和數據采集卡,通過以太網建立Socket連接,RRU初始化完畢且設備如圖3所示建立連接后,PC發送IQ數據請求命令道FPGA的P2端口,CPRI獲得相應命令后請求RRU接收解調后的IQ數據,微處理器設置好讀模式和相關的接收寄存器,把接收到的數據存儲在DDR中,同時發送接收數據成功反饋信息到PC,該反饋信息同時包括IQ數據的容量以及存儲地址,PC響應此消息后啟動FTP服務,把接收到的IQ數據從數據采集卡中下載到后臺PC機中,完成數據采集的功能。
PC接收到的IQ數據是9e2格式的數據,需要根據下式來進行格式轉換:


圖3 數據采集流程圖Fig.3 Data acquisition processing
信號通過接收鏈路后后產生路徑延遲和信號幅度變化,因此需要對變換后的IQ數據進行同步和信道估計。相比多徑和AWGN信道下的同步和信道估計,由于平臺中各個模塊直接是采用電纜的方式傳輸數據,噪聲較小。在滿足靈敏度要求的前提條件下,算法中采用接收數據和已知發送數據做相關來進行同步,圖4是接收信號強度為-125.8 dBm的情況下得到的幀同步頭位置,從圖中可以看到幀頭的位置相當明顯。同時把接收信號的幅度值做歸一化處理來模擬信道估計。
同步和信道估計后的數據需要完成解碼過程。在LTE上行測試向量的產生中本平臺采用了ADS軟件,因此,把處理后的數據導入ADS,通過ADS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完善的模塊功能完成BER計算。

圖4 采用自相關同步后找到數據幀頭Fig.4 Acquisition frame header by auto-correlation synchronization algorithm
該測試系統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方案克服了現有方案一需要BBU硬件解碼才能完成BER計算的缺陷;解決了方案二需要昂貴誤碼分析儀的問題。經過實際系統測試本平臺的測試精度達到0.2 dB,完全滿足研發和生產中測試上行相關射頻指標的功能需求。同時本設計還具有開發周期短、投資成本低,操作簡便、計算精度較高,而且還有很強的跨系統移植能力。
[1]3GPP TS 36.104 V10.4.0,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Base Station (BS)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2011.
[2]3GPP TS 36.141 V10.4.0,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Base Station (BS) conformance testing,2011.
[3]越云,王永強,劉曉飛.基于IEC61850標準的互感器數據傳輸研究[J].陜西電力,2012(2):43-46.YUEYun,WANGYong-qiang,LIUXiao-fei.Research on transformers data transmission based on IEC61850[J].Shaanxi Electric Power,2012(2):43-46.
[4]3GPPTS 36.201 V10.3.0,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General Description,2011.
[5]3GPP TS 36.211 V10.3.0,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2011.
[6]3GPP TS 36.212 V10.3.0,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2011.
[7]3GPPTS 36.213 V10.3.0,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