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遜
政務微博≈雞肋?
文|葛遜

隨著微博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黨政機構和黨政干部開通了政務微博,政務微博網站已成為政務公開、為民服務、了解民意、政民互動的重要平臺。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有關“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和“加強對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等的引導和管理”的部署要求,推進政務微博健康規范發展,引導黨政機構和黨政干部規范使用微博,科學管理微博,充分發揮微博服務社會和公眾的積極作用。
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網、騰訊網、人民網、新華網四家微博客網站認證的黨政機構微博客共32358個,認證的黨政干部微博客共18203個。其中在新浪微博認證的黨政機構微博客12103個,黨政干部微博10652個;在騰訊微博認證的黨政機構微博客13911個,黨政干部微博6748個,在人民網微博認證的黨政機構微博客2401個,黨政干部微博71個,在新華網微博認證的黨政機構微博客3943個,黨政干部微博732個。對黨政機構微博客的月度分布統計結果顯示:2011年新增認證黨政機構微博客27400家,2011年黨政機構微博認證數量呈現逐月上升趨勢。2011年新增認證黨政干部微博客17393家,月度新增認證黨政干部微博客分布相對比較均勻。
對黨政機構微博客的地區分布統計結果顯示:各省黨政機構開通微博客數量差異比較大,其中浙江、廣東、江蘇三省開通的黨政機構微博客數量居前三位,這三個省開通的黨政機構微博客占總量的35%。各省黨政干部認證微博客數量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其中黑龍江、北京、江蘇三省(市)認證黨政干部微博客數量居前三位,這三個省認證黨政干部微博客數占總量的37%,其次是浙江、河南、廣東。
黨政機構微博客中地級市政府及下屬機構所占比重最高,占58%,其次是省級政府及下屬機構,占22%。開設微博客的黨政干部行政級別呈金字塔式分布,其中處級以下干部占比重最高,為65%。對黨政機構微博客和黨政干部微博客分別抽取1000個樣本進行的統計結果顯示:黨政機構微博客中比重最大的為公安系統微博客,占47%,其次是旅游機構微博客占8%。同樣黨政干部微博客中公安系統微博客排名第一,占42%,其次是黨委部門,占16%。
目前中國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政務微博開了很多,但真正活躍和辦得好的并不多,互動性差,不僅自己不講話,還不與網民交流互動;信息量太小,只是把一些政府公報和工作簡報貼上去,對突發事件回應不及時且經常選擇性的“失聰”,并且目前政務微博一直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的原則。政務微博開設與運用中的問題分布在微博運營的各個流程環節中,其中,在思想觀念、開博認證、運營維護、語言文風、機制建設方面反映出的問題最多。
易觀國際分析師董旭表示:不同于傳統的第三方媒體采訪并編寫、用戶通過相應的媒介渠道被動了解信息事件,政務微博是越過第三方,實現政府和網民間的直接溝通。這種面對面的交流,不再是單向的傳播,更主動有效、極具直觀性,也便于網民對細節進一步了解把握。而政務微博也向網民打開一扇了解政府與政府溝通的窗口,也有利于實現真正的問政于民。但政務微博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在某些重大事件方面的全方位深入報道。且基于微博快速的大范圍傳播特點,其發布任何內容和言論也要更加慎重,否則負面影響會很大。由于微博時效性強、微博輿論的不可控性和可變性較多,造成政府人員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不可控因素驅動其保持沉默的結果。有所為指的是要將政務微博用“活”。要多發布粉絲關注的有價值的內容和話題,并敢于直面問題,加強與網民的互動。而不是以非時效性的政府公報、過時的新聞報道等填補由于不敢直面“輿情”出現的沉默。有所不為指的是政務微博不能亂發聲。作為政府類的官方微博,要注意其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組織,尤其要對自己發布的言論負責,不發與微博定位不符的無價值個人內容,也不妄下結論輕易承諾,發布不負責任口徑不一的小道消息等。

黨政機構微博地區分布圖

黨政干部微博客地區分布圖
2011年堪稱中國“政務微博元年”,政務微博進入了爆發式發展階段,在短時間內已成為網絡問政的平臺和重要渠道。政務微博具有即時、便捷、開放、貼近群眾的特點,在社會管理創新、政府信息公開、新聞輿論引導、傾聽民眾呼聲、樹立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微博作為一個新事物,黨政機構和黨政干部在使用政務微博時還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地方,在運行管理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何規范政務微博的使用,健全其運維管理機制,提高其應用水平,充分發揮微博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作用,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積極運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服務群眾、服務社會,是發展健康向上網絡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互聯網建設管理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努力做好政務微博輿論引導工作。通過微博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妥善回應網上熱點,有利于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