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1月17日文章,原題:中國經濟成就挑戰業已破產的美英市場共識 隨著英國即將重陷衰落和歐元區瀕臨內爆,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本周急匆匆趕往將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香港招攬生意。周三,他又抵達北京游說中國對危機四伏的大不列顛投資。鑒于歐美中三大經濟體近年的相對表現,不難理解西方政客如今為何覺得中國的支持不可或缺。
眾所周知,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巨頭。長期下滑已使歐美日這些老牌經濟強國的表現與中國相比變得涇渭分明。2007年至2011年間,美國國民收入增長低于0.6%,歐洲縮水0.3%,日本下降5.2%,而中國增幅超過42%。
面對令人如此錯愕的差距,備受手頭拮據折磨的西方卻極不情愿思考個中原因。與此同時,他們還預測中國也正朝著相同方向發展——正如他們過去10年一錯再錯那樣。或許這些悲觀主義者最終是對的,但也存在結果與之截然相反的有力證據:中國2011年的增長率為9.2%,英國約為1%。中國的通脹正在冷卻,其房地產泡沫也與美英不同——助推其膨脹的是儲蓄而非借錢。至關重要的是,與英美及歐元區經濟不同,中國的預算赤字僅為2%。這是它得以順利擺脫全球危機影響的核心原因。
今天的中國已和毛時代的計劃經濟迥然不同,擁有大量民營企業和大規模外國投資。但其混合經濟模式仍建立在國有銀行和國企基礎上。歐美政府試圖利用間接(迄今為止完全無效)機制恢復危機風暴中心的民間投資,而中國擁有的是直接促進投資、就業和收入的杠桿。這種核心國有機制是過去30年中國非凡增長的關鍵。奢談中國經濟模式將要或應該演變為歐洲模式毫無意義。在很久以前就將國有經濟成分兜售一空的經濟體內,大多數歐洲國家已喪失了中國擁有的那種能推動經濟增長的金融或工業杠桿。
拒不承認私營及市場經濟的失敗是當前危機的核心問題,或拒不考慮新形式的公有制將在中國經驗啟示下發揮作用的可能性,都是蠢行。正如奧斯本緊追不放那樣,中國的成就代表著一種全球機遇,也將對業已破產和聲譽掃地的(西方)經濟共識形成挑戰。▲(作者修馬斯·米爾內,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