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兵
“五毛黨”、“帶路黨”等標簽,最近被頻繁用于左右派的語言廝殺中。筆者也曾將某些人貼上“五毛”標簽。但近來反思,“五毛黨”、“帶路黨”等網絡詞語,本質上是一種標簽。如不加辨析地使用,只會破壞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真實問題探討,形成人們左右兩派缺乏對話、只會言語攻擊的印象。
網絡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生動。網絡語言的大量使用,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一些比較死板的語言,變得生動活潑。“五毛黨”、“帶路黨”的出現,僅從詞匯而言,就像“潛規則”等新詞一樣,相當生動并具有創造性,因而得以在網絡空間大量傳播和使用。比如“愛國賊”被用來形容那些看起來愛國,但是不知道怎么去愛這個國家的人。將“愛國”與“賊”這一組對立的詞,組成一個生動的詞組,具有創造性。但同許多網絡詞語一樣,“五毛黨”、“帶路黨”的生命力在于其網絡語境的形象性,其含義并不規范,再加上在網絡上不加思考地濫用,它們本質上就成為一種標簽,代表的是一種片面認識。
目前來看,這種到處亂貼標簽的行為,主要活躍在網絡上。以微博這個平臺而言,筆者發現,通過實名認證的人,往往很少對別人胡亂貼上標簽。真正喜歡給別人貼標簽的,多是未經過實名認證的一些網民。“五毛黨”這種標簽確實屬于語言創造,法律無法有效限制其使用。而在網絡管理不規范、不到位的情況下,一些未經過實名認證的人會覺得,既然已經有標簽,所以用這些標簽攻擊別人,屬于表達個人觀點的正常情況,不必慎重自己的言行。這種發表缺乏責任意見的做法,只能讓各種觀點的交鋒,失去方向和力道,降格為“扣帽子”式的語言廝殺。
標簽的出現還讓一些懶于獨立思考的人,習慣被標簽所帶有的傾向性所影響。正常的探討應該是首先讀懂別人的觀點、看法,然后才有的放矢。然而,只要一個人被扣上“五毛黨”、“帶路黨”的帽子,他的觀點也被先入為主地理解,即使他有對社會的一些具體看法,也仍會被認為屬于“左”或“右”的方向。在這種標簽化過程中,人們很少討論上述看法中合理和不合理之處,往往直接以偏概全,或者越過思考環節直接發聲。雖然被網民稱為“五毛黨”人的一些觀點,筆者并不贊同,但是他們確實也提出過一些好的建議,至少也為人們思考、分析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提供了另一種視角。鼓勵多視角、多維度的討論,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好事。
目前,網絡空間上互“贈”標簽的情況非常多,似乎整個中國輿論都卷入了“左”“右”兩大陣營的語言廝殺中,顯得左右陣營之間互相妖魔化,彼此尖銳對立、不相往來。但是,這絕非事實。即使是一些被公認為“左”“右”陣營的人,其實私底下也有相當多的接觸,甚至彼此之間印象也都不錯。
因此,鼓勵左右交鋒,就必須慎用“五毛”、“帶路黨”等標簽,加強更多的人際交流,容納更多學者參與討論,甚至在彼此的言論陣地上,刊登對方的觀點文章,引發爭鳴和探討。通過搭建對話平臺,在文字領域、在思想上理性廝殺,而不是動輒使用語言暴力或威脅使用暴力,就會有更多探討中國社會發展的理性聲音。▲(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