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全球化》在線雜志1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挑戰的全球影響 過去20年來,中國一直是成功全球化的典范。但融入世界經濟和全球趨勢,也推動并制約中國駕馭不斷增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挑戰的能力。
全球趨勢影響所有國家,中國尤其易受其無法控制的外部沖擊。北京深知面臨挑戰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且看來已決心一一化解。如何應對挑戰及應對效果如何,對中國和整個世界關系重大。
許多挑戰集中于競爭加劇情況下的期望值上升。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進步。如今中國人的抱負和期望空前高漲。這固然很好,但也給北京帶來巨大挑戰,因為有跡象表明,滿足期望會變得日益困難。具體說,中國將越來越難以維持過去那樣的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改善的速度。
中國的戰略決策是先易后難,從最容易的事入手以產生實實在在的“早期成果”,為應對下一階段挑戰積累經驗和信心。因此,后來的挑戰會比先前的更艱難。這種現象有多種表現,比如決定將重心放在更發達的沿海地區,然后過渡到不太發達的內陸地區;加入國際產業鏈,成為產品的低端裝配工廠,繼而向技術和管理階梯的高端攀升。
第二類挑戰源自一個事實,即中國目前和將來會面對比過去更多的競爭。鄧小平宣布致力于長期的自強目標,這給了中國10年的先發優勢,當時幾乎毫無競爭,這種情況終止于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后來中歐和前蘇聯國家才加入競爭。數年后,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和其他“不結盟”國家加入角逐。
現在,競爭對手和潛在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它們也學得更快,因為可借鑒中國經驗。外國投資者和國際產業鏈如今選擇多多,而當年中國可以說是參與全球經濟的唯一發展中大國。
第三類挑戰主要跟人口走勢和影響有關。外界常提到中國可能會成為第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許多國家(如日韓及多數西歐國家)都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但這些國家遠比中國發達。
第四大挑戰源自中國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30年來中國得以快速發展,原因在于它是一黨執政的國家。這促進了及時果斷的行動,更容易協調體制內的不同。隨著中國日益現代化和富裕,社會變得更多元化。不同地方、經濟部門、利益集團對政治制度產生多種多樣的期望。今后,擺平各種關切和呼聲,權衡互相對立的要求,將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困難。▲(作者托馬斯·芬加,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