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美聚焦”網站1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伊拉克-美國:三贏局面?中國的伊拉克政策常常被認為是由石油決定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與伊朗和沙特不同,伊拉克從來都不是對華主要石油出口國。雖然北京反對2003年美英入侵伊拉克,但這種反對并不堅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愿意為其他利益而犧牲在伊拉克的石油機遇,比如美國政府宣布“東突”為恐怖組織,美國保證不攻擊朝鮮核設施。
中國對伊政策也無強烈反美動機。過去20年,中國對美國的伊拉克相關政策既非一味遵從也不是刻意反對。近幾年,中國通過參與建筑工程和開發石油與伊拉克發展關系,其方式與美國在伊拉克的目標并不沖突。
當然,中國不會放棄進入伊拉克石油或參與該國其他商業活動的機會。自2003年以來,伊拉克與中國的關系顯著發展。中國現在已是伊拉克油氣業的最大投資者。伊拉克人自然也非常愿意與中國公司簽署協議,因為中國公司有政府做靠山,又有在不利的安全環境下開展業務的豐富經驗。由于伊拉克政經局勢持續動蕩,許多國家的企業不愿意前往投資。但這些困難并不影響中國人的投資意愿。
除石油行業之外,伊拉克政府還鼓勵中資企業進入建筑、市政、甚至旅游業。近期中伊關系可能會繼續得到加強。中國需要伊拉克的能源,而宗派沖突不斷、政治環境不穩定的伊拉克,需要中國的大力投資。中國還會推動地區安全和穩定。目前的中伊關系對雙方都有利:伊拉克獲得急需的外國投資和安全援助,而中國得以如愿進入伊拉克石油領域。
中國進入伊拉克對美國和其他國家也有好處。中國的存在削弱了伊朗在伊拉克的巨大影響力。2010年5月,中海油聯手一家土耳其公司,開始在毗鄰伊朗的米桑油田展開作業。此前一年,伊朗軍隊曾短暫越境占領該油田。現在,中國公司開發米桑和伊拉克其他油田,其在伊拉克的經濟利益日益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將對伊朗施加巨大壓力,避免它今后制造麻煩。同樣,中國會鼓勵伊拉克在有關伊朗和其他對華出口石油的海灣國家事務上保持克制。
此外,如果中國能從伊拉克進口更多石油,伊朗對北京的影響力會減弱。西方需要北京的配合,抑制德黑蘭的核野心。中國與美國和伊拉克在避免伊拉克宗派或其他沖突再度爆發方面有著共同利益。▲(作者為美國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理查德·維茨,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