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魏云峰
“亞洲正在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水下潛艇暗戰。”美國《紐約時報》19日如此評價當前亞洲各國展開的“潛艇軍備競賽”。該報道稱,卷入其中的不只是中美這樣的大國,幾乎所有靠海的亞洲國家和地區都在拼命發展水下力量,它們之間復雜的關系讓這場軍備競賽難以控制。報道特別警告說,亞洲海域匯集多條全球最重要的航線,而其中任何一國的潛艇都足以擾亂商業運行。
報道一開始就說,“美國潛艇在太平洋的統治地位正面臨冷戰后最大的挑戰”。《紐約時報》稱,美國當前依然是亞洲地區能動用最強大潛艇的國家,水下優勢也是華盛頓保持關鍵航線通暢,控制連接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憑借。但美國“俄克拉荷馬城”號核潛艇艇長彼得森認為,雖然美海軍藍水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持續,“洛杉磯”級核潛艇與亞洲其他同類潛艇相比仍是最先進的,“然而中國在近海正在挑戰現狀”。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中心的副教授萊爾·戈爾茨坦說,中國極為重視潛艇,潛艇部隊與導彈部隊一起,成為中國軍事力量“最鋒利的箭頭”。五角大樓去年年度評估報告稱,中國海軍現有包括核潛艇在內的超過60艘潛艇,其中主力是柴電動力的“宋”級常規潛艇,同時還在發展更先進的攻擊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其中最新型“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可以攜帶射程4600英里的導彈。
不過報道承認,解放軍要追上美國海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最先進的“晉”級核潛艇必須駛進日本海才能將美洲大陸納入導彈射程,戈爾茨坦說,“北京的威脅被夸大了”。他認為,亞洲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潛艇軍備競賽,但參與者并非通常形容的那樣是“中國對抗其他國家”,而是競爭者之間的混戰。報道舉例說,印度正在建造攻擊核潛艇,上月剛從俄羅斯租借另一艘核潛艇;澳大利亞在爭論該國史上最昂貴的防務計劃——價值超過360億美元的潛艇升級項目;日本額外增加8艘潛艇,讓潛艇部隊總數增加到24艘;韓國向印尼出口潛艇;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越南、泰國、新加坡、臺灣、孟加拉國都在計劃或已獲得潛艇。報道認為,由于潛艇很難被發現,更難以被摧毀,即便是落后的潛艇也能從水下秘密攻擊水面艦艇和其他目標,這讓潛艇成為資源匱乏國家的最好選擇,“例如朝鮮擁有龐大的微型潛艇部隊,據稱2010年正是朝鮮微型潛艇擊沉韓國‘天安艦,造成韓軍自朝鮮戰爭結束后最慘重的一次傷亡”。
《紐約時報》稱,亞洲日益激烈的水下軍備競賽,極易擦槍走火,危及全球安全。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本月初發布的報告宣稱,“南海的地緣戰略意義怎么說也不為過,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世界經濟的地理中心就在南海”。報道說,世界各大洲之間的海上貿易約有一半都需要通過南海,這里還有極其豐富的漁業和油氣等自然資源。報道認為,一旦某個國家擁有潛艇,它的鄰國會感到壓力。“在日益自信的中國和豐富自然資源的刺激下,幾乎每個靠海的亞洲國家和地區都在強化潛艇部隊以保護爭議領海”。然而太平洋分布著多個有爭議的島嶼,這如同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例如日本在島嶼歸屬問題上與中國、韓國和俄羅斯對抗,半打國家都宣稱對南海擁有主權。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項目副主任科特說,亞洲多國購買潛艇,但原因各有不同,“越南和其他南海沿岸國家希望當中國決定用武力解決南海問題時能有應對選擇;而中國希望面對類似沖突時,能用潛艇防止美國從中牟利”。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及國防研究教授休·懷特說,“這里是非常重要的國際海上通道,而任何一國的潛艇都有能力擾亂商業航運。亞洲的潛艇建設熱足以改變整個亞太地區的權力平衡,甚至影響中美的海上投送能力。”報道稱,為保持優勢,美國在太平洋投入了比在大西洋更多的核潛艇。隨著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軍事任務的結束,奧巴馬政府也宣布“以亞洲為軸心”的新軍事戰略,這將推進美國海軍在該地區擁有更多資源。
有分析認為,最近隨著美國新軍事戰略將重心轉向亞洲,類似要求加強在亞洲的美軍,特別是海軍力量的說法層出不窮。美國《航空周刊》17日鼓吹,為維護太平洋地區的平衡和應對中國海軍實力的增長,美海軍需要阻止艦艇數量逐年下滑的趨勢,并將現有艦艇總數的目標從313艘增加到346艘。▲
環球時報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