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飛
趙本山因身體原因退出龍年春晚,不啻于在輿論界引爆一枚核彈。可以說,大多數人還未做好觀看沒有趙本山的春晚的心理準備,微博內外為此一片扼腕之聲。在前幾日的排練中,他的小品被普遍認為缺乏“笑果”,由此看來,趙本山的心力交瘁,除身體原因外,恐怕也有點“江郎才盡”的無奈。不管怎樣,退出已成事實,只有尊重本山大叔的決定。
20余年來,全國億萬觀眾都是在趙氏小品的陪伴下度過漫漫除夕的。毫不夸張地說,作為小品大戶,趙本山幾乎成了春晚的“泰山”,無“山”不春晚也基本成為全民共識。他的猝然退出對春晚號召力的沖擊可想而知。可本山大叔畢竟不是神,也有身心老去的一天,就算他明年卷土重來,觀眾終究有一天還是要面對“后本山時代”。如何繼續做好春晚這道菜,是各屆主創人員不愿面對又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2011年,紅了20多年的美國電視節目《奧普拉脫口秀》面對收視下降、影響力減弱的局面不得不選擇告別。這說明,節目和人才的新陳代謝在哪兒都是正常不過的事,對此理應懷著坦然的心態。
“后本山時代”的春晚如何規劃,如何培養新的小品藝術人才,對晚會決策者來說十萬火急。本山大叔的接班人不一定出自趙家班,但他一定具備和趙本山一樣的草根幽默感和強大的表演能力。不破不立,從這點來說,趙本山的退出對春晚加速改革未必沒有好處,至少可以促使決策者提前面對現實。▲
環球時報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