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雄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具有病程長、易反復、難以根治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鼻內鏡外科技術用于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等疾病,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2008-2010年,我院診治的112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予以鼻內鏡手術治療后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2010年我院收治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112例,其中男60例,女52例,平均(48.3±3.4)歲;病程1~36年;臨床分型為Ⅰ型50例(44.6%),Ⅱ型42例(37.5%),Ⅲ型20例(17.9%);伴鼻中隔偏曲35例(31.2%),下鼻甲肥大22例(19.6%),中鼻甲肥大20例(17.9%);合并高血壓病12例(10.7%),冠心病8例(7.1%),糖尿病6例(5.4%),慢性支氣管炎4例(3.6%);既往有鼻竇炎、鼻息肉手術史16例(14.3%),其中行鼻鏡鼻息肉摘除術和鼻竇開放術9例,柯-陸術7例。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并結合相應輔助檢查結果,均確診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經過系統藥物保守治療后,臨床療效不夠理想。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 入院后,進行血常規、尿常規、血糖,以及心、肺、肝、腎功能檢查,針對各項癥狀給予對癥處理,并在術前控制血壓≤140/90mmHg,空腹血糖≤8mmol/L。術前1~2周給予抗生素,術前3~7d每天給予潑尼松20~30mg(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者除外),于術前1h肌注0.1g苯巴比妥和1000U巴曲酶。
1.2.2 術中 Ⅲ型及既往有鼻竇炎、鼻息肉手術史患者共30例采用全身麻醉,其余82例通過l%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以及強化麻醉(鹽酸哌替啶50mg+異丙嗪25mg+氯丙嗪25mg)。應用腎上腺素,待鼻腔黏膜充分收縮后,應用Stryke鼻內鏡監視系統及電動吸引器,采用Messerkling術式,進行手術治療。根據鼻竇CT掃描及病變情況決定手術范圍,以盡量避免損傷正常黏膜和適當保留篩竇骨隔為原則,首先將鼻息肉和鉤突進行清除,隨后對于Ⅰ型患者,予前組鼻竇開放;Ⅱ型患者,予前后組篩竇、額竇開放,同時擴大上頜竇口;Ⅲ型患者,予全組鼻竇開放。對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予鼻中隔矯正;伴有中鼻甲肥大的患者,予中鼻甲成形術;伴有下鼻甲肥大的患者,予部分切除術。
1.2.3 術后 使用吸收性明膠海綿、凡士林紗布,通過填塞方式進行術腔止血24~48h后,將其取出。術后應用頭孢類抗生素,靜脈滴注5~7d,對于鼻腔或鼻竇黏膜有明顯水腫或者息肉樣變的患者,予地塞米松或潑尼松,靜脈或者口服1周。1%麻黃堿滴鼻,每日3次,連用2周。使用0.2%甲硝唑液沖洗鼻腔,每日1次,連用1周。使用布地奈德氣霧劑,進行噴鼻,連用至少6個月。住院期間,在鼻內鏡下隔日清理一次鼻腔內血痂及分泌物。患者出院后,于術后第1個月,每周進行1次復查;術后第2~3個月,每2周1次復查;術后第4~6個月,每月1次復查。復查時,對鼻內創面恢復情況進行詳細觀察。同時在鼻內鏡下進行換藥及鼻腔清除等操作,直至術腔達到完全上皮化。
1.3 療效評價 根據1997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鼻內鏡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對其臨床療效進行評估。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內鏡檢查結果顯示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出現膿性分泌物;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內鏡檢查結果顯示竇腔黏膜呈現區域性水腫、肥厚或者肉芽形成,出現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內鏡檢查結果顯示竇口狹窄或者閉鎖,息肉形成,術腔粘連,出現較多膿性分泌物。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療效 112例中痊愈66例(58.9%),好轉30例(26.8%),無效16例(14.3%);總有效率為85.7%。Ⅰ型50例中,治愈36例(72.0%),好轉12例(24.0%),無效2例(4.0%);總有效率96.0%。Ⅱ型42例中,治愈22例(52.4%),好轉12例(28.6%),無效8例(19.0%);總有效率81.0%。Ⅲ型20例中,治愈8例(40.0%),好轉6例(30.0%),無效6例(30.0%);總有效率70.0%。總體上,Ⅰ型治療總有效率最高,其次是Ⅱ型,Ⅲ型最低,不同分型手術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3,P<0.01)。
2.2 術后并發癥 術后發生并發癥6例(5.4%),未出現神經損傷、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其中術后2例出現眶周淤血,予抗感染治療后淤血消退;2例鼻腔粘連,局部麻醉狀態下適度松解粘連處,并使用吸收性明膠海綿,進行創面分隔后治愈;2例鼻腔少量出血,在鼻內鏡下微波燒灼止血。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因復雜,主要是由于鼻腔內息肉堵塞鼻竇開口,使鼻竇內分泌物無法正常引流而致。除此之外,竇口鼻道復合體病變或解剖變異也是導致鼻竇病變的常見原因[2]。有報道稱,慢性鼻竇炎伴有鼻腔解剖變異高達80%[3]。本組資料112例中20例伴中鼻甲肥大,22例伴下鼻甲肥大,35例伴鼻中隔偏曲,其總比例為68.8%。以往臨床多采用鼻竇開放手術,重點在于清理鼻竇黏膜,由于術中視野不清,易造成過多刮除黏膜或其他損傷,致使術后恢復慢,鼻功能會受影響,且常出現鼻竇解剖的重塑而不得不再次手術[4]。鼻內鏡手術是利用內鏡的高分辨、可變換視角等特點進行手術治療,將竇口鼻道復合體病變清除、開放阻塞的竇口,使鼻竇的通氣和引流功能得到恢復,使病變黏膜逐漸恢復正常。與傳統的鼻竇手術相比,經鼻內鏡手術是微創手術,不僅能夠準確、徹底地清除病灶,還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鼻竇的正常黏膜和結構。同時,對鼻腔的解剖變異進行同期處理,有效降低復發率[5]。
11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5.7%,而并發癥發生率僅為5.4%,表明該治療方法臨床療效良好,并且安全性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鼻內鏡手術也有其局限性,如術野相對較窄,暴露也就相對較差,對術者技術要求較高。現將一些體會簡述如下:①隨著病變程度的加重,手術療效逐漸下降,Ⅱ型3期和Ⅲ型分期的療效相對較差,可能與其病程較長,以及病變范圍相對較大,黏膜出現不可逆性改變等因素有關[6]。本組治療無效的16例中,鉤突殘留2例,額隱窩阻塞2例,上頜竇竇口阻塞2例,這充分表明完整切除的重要性。②術中對篩竇、上頜竇進行開放時,要最大限度地保留篩房或者上頜竇內的正常黏膜組織,從而縮短鼻竇功能的恢復時間。中鼻甲病變是術后術腔粘連,以及復發的主要原因[7],故術中要盡可能地保留中鼻甲,確保中鼻甲基板下緣及中鼻甲附著部的完整,避免中鼻甲漂移或切除過多,導致篩竇失去應有的保護作用。但對于中鼻甲肥大影響引流的患者,應將中鼻甲的外側部切除,而對其內側部進行保留。本組4例中鼻甲肥大患者未進行處理,其術后鼻塞癥狀未達到理想的改善而導致復發。③鼻內鏡手術術中僅清除部分篩區及開放竇口,手術范圍較小,術后易引起粘連或囊泡生長,影響手術效果,故術后須按時復查至術腔上皮化[8]。術后術腔黏膜上皮化一般為10~14周,時間較長,術后術腔沖洗、清理及定期隨訪換藥至關重要。術后隨訪時,應在鼻內鏡下將分泌物及時清理,清除囊泡、息肉及肉芽組織,恢復正常的通氣和引流。本研究中,4例患者由于隨訪不及時,未及時進行處理等,從而導致復發。
[1]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
[2]吳恩余,李英麗,呂俊鋒,等.多層螺旋CT評價竇口鼻道復合體解剖變異與慢性鼻竇炎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1):50-52.
[3]Buljeik-Cupic MM,Savovic SN,Jovicevic JS.Influence of anatomic variations of the structures of the middle nasal meatus on sinonasal diseases[J].Med Pregl,2008,61:135.
[4]李株堅,木麗陽,牟強.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并鼻中隔偏曲64例[J].人民軍醫,2003,46(10):596-598.
[5]胡仕勇,慎明哲.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70例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0,31(18):2896.
[6]符牧,李春林.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醫藥,2010,50(24):100-101.
[7]梅燕,楊成章,張小萌,等.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同期處理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術后療效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6,20(14):645-646.
[8]楊秋霞.內鏡鼻竇炎鼻息肉手術治療90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