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萍
落枕又稱“失枕”是頸項部常見病癥。指由于睡眠時姿勢不良,導致頸項部肌肉痙攣,出現以疼痛﹑頸項僵硬﹑活動受限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其原因多由于睡眠時姿勢不良,枕頭過高﹑過低﹑過硬,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等,使頭頸部處于過伸或過屈狀態,導致頸項部的肌肉,尤其是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長時間被牽拉而損傷[1]。關于兒童落枕報道較少,筆者采用推拿療法聯合遠紅外線療法治療落枕兒童45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7-01/2011-12鞍山市湯崗子醫院門診共收治落枕患兒45例,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齡6~16歲;病程1~10d。
1.2 診斷標準 參照《推拿學》[1]中落枕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落枕診斷標準;(2)年齡6~16歲;(3)堅持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小兒斜頸、頸部膿腫、關節脫位、骨結核等器質性病變者。
1.5 治療方法
1.5.1 理療 應用本院自制的中藥墊滲透于患處,配合外用遠紅外線燈加熱治療。中藥墊由川芎、當歸、寄生、秦艽、防風、川斷、牛膝、紅花等多種中藥混合研制成粉末裝入紗布袋內,用白酒浸泡后封閉備用,在治療時將紗布袋再用白酒浸泡后敷于頸部,并用紅外線燈為熱源加熱,距離20cm,每次20min,每日1~2次,15d為1個療程。
1.5.2 放松療法 患兒取坐位,醫者立其患側,在患者肩背部施以輕柔的一指禪推﹑拿﹑捏﹑揉法2~3min,然后滾頸項﹑肩背部2~3min,配以輕柔的屈伸,側屈運動。
1.5.3 解疾止痛法 用拇指按揉肌肉壓痛附著點及風池﹑肩俞﹑肩井等穴位,根據患兒年齡及耐受情況控制力量大小,以免造成肌肉損傷。
1.5.4 調理整復法 患者取坐位,頸部放松,醫者立其身后,往下額及頭部緩慢用力向上拔伸。同時做緩慢的屈伸和左右旋轉數次。待頸部充分放松后,用斜拔法向患側作快速扳動。
1.5.5 整理手法 拿揉雙側頸項部肌肉,以患側為重點。沿肌肉走行推揉肌肉后輕叩肩背部結束手法。
1.6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1)治愈:頸項部疼痛、酸脹消失,壓痛點消失,頸部功能活動恢復正常;(2)好轉:頸項部疼痛減輕,頸部活動改善;(3)未愈:癥狀無改善。
治愈42例(93.3%),好轉3例(6.7%),總有效率100%。
該組為兒童﹑少年,因每日伏案學習時間過長,頸部肌肉過度勞損;或睡眠時姿勢不良、枕頭高低不適,使頸部肌肉處于痙攣狀態;或外感風寒,侵襲經絡,導致氣血凝滯,筋脈失和。
祖國醫學認為推拿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1)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對于氣滯血瘀,經絡阻滯,為腫為痛者,通過按法、推法等手法,可以起到疏筋活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氣行則血行,血行則腫消,通則不痛。(2)宣通散結,松解粘連。對于外傷血瘀或風寒濕邪郁阻,必使患部氣血凝滯、瘀停經絡、筋膜粘連,通過揉法等手法可以宣通閉塞的氣血,疏通瘀阻的經絡,松解粘連的筋膜,使得經通筋柔骨正。(3)緩急解痙,滑利關節。推拿手法是緩解肌緊張、肌痙攣非常有效的方法,首先它能直接松解筋肉,疏通經絡,調整機體內部平衡,通過按法、摩法、拔伸搖法等手法,可以強迫伸屈關節,解除痙攣,再進一步解除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此所謂“松則通,通則不痛”。(4)理筋正骨,調和氣血。所以推拿手法對于肌肉勞損,肌肉痙攣,筋脈失和引起的落枕有較好療效。
中藥墊中川芎、當歸、紅花有養血活血、化瘀通絡之功;秦艽、防風有祛風勝濕,活血通絡止痛,并走行上方;川烏、草烏溫經散寒,加強止痛之效;川斷、牛膝善活血伸筋,為痹證之要藥。中藥墊直接外敷于患處及相關穴位,并在遠紅外線溫度條件下,使毛孔張大,有助于藥物滲透,使藥物有效成分由穴位進入經絡直達病所,并在患處形成較高濃度,充分發揮藥物對局部病變組織的藥理效應。同時通過擴張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環、解除痙攣、松解粘連,使局部致痛物質減少,消除病變組織粘連、水腫,從而達到緩解癥狀根治疾病的目的。
兒童肌肉薄弱,治療手法中要輕柔,忌粗暴,以免造成肌肉損傷。患兒進行頸項部肌肉功能鍛煉,防止復發并且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尤為重要。
[1]嚴雋陶.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21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