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能彪(解放軍302醫院藥學部,北京 100039)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1]。我院以治療病毒性肝炎、AIDS、手足口病等常見傳染病為主,本文主要介紹臨床藥師參與1例重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兒的藥學監護,總結對此類患兒的監護要點。
患兒,男性,4歲,2011年11月25日發現口腔內多枚皰疹,無發熱、頭痛等不適,未重視及診治。26日下午無明顯誘因患兒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9 ℃,稍感咽痛,雙上肢抖動明顯,患兒自訴頭暈,無惡心、嘔吐等,遂就診于某醫院,疑診手足口病,給予利巴韋林、痰熱清注射液、甘露醇輸液治療,上述癥狀無明顯好轉。27日患兒仍發熱,體溫最高39 ℃,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門診以手足口病收入我院感染二科。患者平素體質一般,無手術、外傷史,無輸血史,無食物、藥物過敏史,預防接種正常,有手足口病接觸史。家族史:父母體質好,家族無腫瘤、傳染病、遺傳病病史。
入院以來,患兒精神食欲好,夜眠一般,大小便正常,體重較前無明顯變化。查體:T 39 ℃,P 140 次·min-1,R 24次·min-1,體重20.5 kg,BP 132/70 mm Hg(1 mm Hg = 0.133 kPa),精神欠佳,步態穩,雙上肢輕度抖動,四肢末梢稍涼,皮膚彈性好,雙手可見兩枚散在淡紅色斑丘疹,口腔可見數枚破潰皰疹,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Ⅱ度腫大,左側頜下可觸及大小約1 cm腫大淋巴結,活動可,無觸痛,頸部抵抗明顯,心肺正常,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墨菲氏征陰性,肝上界右鎖骨中線第五肋間,肝脾區無叩痛,巴氏征陰性。實驗室檢查:WBC 10.61×109·L-1,N 0.80,PLT 302×109·L-1,HGB 120 g·L-1,RBC 4.12×1012·L-1;ALT 8 IU·L-1,TBIL/DBIL 9.6/3.1 μmol·L-1,CRE 43 μmol·L-1,Urea 2.1 mmol·L-1,UA 278μmol·L-1,Na+130 mmol·L-1,K+3.8 mmol·L-1,CO2-CP 20 mmol·L-1,余正常。腦脊液常規:無色,清亮,潘迪氏試驗弱陽性,細胞總數180×106·L-1,白細胞100×106·L-1,多核0.31,單核0.69。腦脊液生化:蛋白597 mg·L-1,Cl-120.6 mmol·L-1,GLU 3.77 mmol·L-1。入院診斷:重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電解質紊亂(低鈉血癥)。
該患兒在院外使用多種藥物治療,但癥狀改善不明顯,故入院第2天對其進行進一步查體:四肢末梢暖,頸稍抵抗,心肺未見異常,余查體同前。乙肝五項均陰性。丙肝抗體陰性。抗HIV、梅毒螺旋體血凝實驗(TPHA)陰性。EV71RNA陽性。柯薩奇病毒抗體IgM陰性。腦脊液單純皰疹病毒抗體IgM陰性。腦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未見隱球菌。腦脊液涂片未見細菌。考慮到患兒冬季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病程中有肢體抖動、易驚,結合出疹位置及入院化驗檢查,治療方案采取給予丙種球蛋白、甲潑尼龍、阿奇霉素、甘露醇等藥物抗感染、脫水降顱壓等對癥支持治療,一周后,患兒重癥HFMD合并病毒性腦炎臨床表現消失,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消退,出院。
甘露醇能減輕組織水腫,降低顱內壓,根據《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者首先要降低顱內高壓,即限制入量,每次給予甘露醇0.5 ~ 1.0 g·kg-1,每4 ~ 8小時給藥1次,20 ~ 30 min靜脈注射,根據病情調整給藥間隔時間及劑量,必要時加用呋塞米[2]。
本例患兒在院外已使用甘露醇2 d,入我院精神差,高熱,電解質紊亂(低鈉血癥),體質衰弱,根據藥品說明書給予小劑量甘露醇注射液,即每次0.5 g·kg-1,q 8 h,30 min內滴完,每3天檢測1次電解質情況和腎功能。治療第5天,患兒出現排尿不暢,考慮可能為甘露醇的不良反應,鑒于患兒顱內壓已恢復正常,停甘露醇注射液,2 d后患兒小便基本恢復正常,3 d后各項生命體征正常。
丙種球蛋白具有免疫增強和免疫抑制的雙重作用,能阻斷患兒的免疫病理損傷,中和病毒等,但可出現皮疹、發熱等不良反應[2]。根據《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應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 g·kg-1,分2 ~ 5天給予[3]。
本例患兒入院后第1天開始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 g·kg-1,分3天給予,第1、2天劑量為15 g,一次給予,持續時間6 h,第3天劑量為10 g,一次給予,持續時間4 h,患兒精神狀態好轉,雙上肢抖動消失,皮疹有所減少,無惡心、嘔吐等癥狀,無不良反應發生。
糖皮質激素具有非特異性的免疫抑制作用,降低各種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穩定毛細血管膜,降低其通透性,減少滲出,同時可以控制腦水腫。根據《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重癥手足口病必須盡快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參考劑量為甲基潑尼松龍1~ 2 mg·kg-1·d-1,氫化可的松3 ~ 5 mg·kg-1·d-1,地塞米松0.2 ~ 0.5 mg·kg-1·d-1,病情穩定后,盡早減量或停用。個別病例進展快、病情兇險,可考慮加大劑量,如在2 ~ 3 d內給予甲潑尼龍10 ~ 20 mg·kg-1·d-1(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 g)或地塞米松0.5 ~ 1.0 mg·kg-1·d-1[3]。同時,為了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內環境穩定,改善預后,可使用胃黏膜保護劑或者抑酸劑保護胃黏膜,使用有效抗生素防治繼發肺部細菌感染[4]。
本例患兒病情危重,進程較快,給予大劑量甲潑尼龍進行沖擊治療,即甲潑尼龍10 mg·kg-1·d-1,3 d后患兒病情平穩,減量至5 mg·kg-1·d-1,1 d后停用甲基潑尼松龍。考慮到患兒有惡心、嘔吐等癥狀,并且住院期間使用大劑量激素,為保護胃黏膜,防治上消化道出血,在使用激素的同時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10 mg,qd,4 d)抑制胃酸分泌;使用阿奇霉素防治繼發肺部細菌感染,治療期間患兒無不良反應的發生。
入院后第1天,患兒體溫最高39 ℃,WBC 10.61×109·L-1,N 0.80,不除外細菌感染,經驗上給予頭孢曲松鈉(1 g,qd,3 d),3 d后患兒體溫38.5 ℃,WBC 6.67×109·L-1,N 0.81,結合胸片考慮肺部感染。頭孢曲松為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陰性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但對肺部感染常見的革蘭陽性菌作用較差,對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等微生物無作用。頭孢曲松用藥3 d時,患兒體溫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仍然偏高,血培養陰性,考慮治療效果不佳,革蘭陰性菌感染可能性不大,建議停用頭孢曲松,改用對多種肺部常見的革蘭陽性細菌、革蘭陰性細菌、支原體、衣原體具有較強抗菌活性,組織選擇性高,半衰期長,生物利用度高的阿奇霉素[5]。遂停用頭孢曲松,換用阿奇霉素(0.2 g,qd,3 d),3 d后患兒體溫36.2 ℃,WBC 4.61×109·L-1,N 0.17,感染控制較為理想。
結合患兒病情,出院帶藥為匹多莫德口服溶液。用藥指導時,臨床藥師告知患兒家長,匹多莫德為免疫促進劑,可增強機體免疫力,不良反應少見,且癥狀較輕,一般無須停藥治療,食物可影響其吸收,應避免與食物同服,可在餐前或餐后2 h服用。囑咐患兒應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以增強免疫力。為保證患兒出院后用藥的安全有效,填寫用藥提醒單交給患兒家長,主要內容包括藥物用法用量、注意事項以及臨床藥師的聯系方式。
重癥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為重癥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6],其治療的核心在于降低顱內壓和控制炎癥。本例患兒處于腦炎期,由于發現及時,救治及時,早期給予控制入量、脫水、激素、靜脈用丙種球蛋白、控制細菌感染等治療,效果明顯,預后良好。結合該例患者的實際情況,總結重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兒的主要藥學監護點:(1)甘露醇可減輕組織水腫,降低顱內壓,但可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如滴注速度過快,可導致稀釋性低鈉血癥;還可引起排尿困難,腎小管損害及血尿。使用期間應定期復查患者的尿常規,了解腎功能狀態,根據病情隨時調整給藥劑量和間隔時間,一旦出現血尿立即停用[7]。(2)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能增強患兒的免疫調節功能和抗感染能力,但可出現蕁麻疹、咳嗽、發熱、過敏性休克等藥物不良反應,故輸注該藥時速度宜慢,并需密切觀察患兒一般情況和生命體征。(3)根據《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糖皮質激素可增強抗炎作用,減輕炎癥滲出,阻斷免疫反應,沖擊治療時可出現水鈉潴留、高血壓、上消化道大出血、繼發感染、停藥后疾病反跳等不良反應[8]。患兒用藥期間應嚴密監控每天24 h尿量以及生命體征,可使用小劑量的PPI抑制胃酸分泌,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繼發的細菌感染,并逐步減量停用糖皮質激素。(4)重癥手足口患者原則上在沒有明確感染癥狀時,不主張使用抗生素,但本例患兒入院時病情危重,白細胞計數高,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容易并發感染,特別是繼發的肺部感染,入院時經驗性使用頭孢曲松鈉,抗感染效果不佳,后胸片提示可能有感染,考慮革蘭陽性菌可能性大,及時換用阿奇霉素治療,感染控制好。
[1] 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J]. 中國鄉村醫藥,2009,16(9):6-8.
[2] 杜開先,張艷,賈天明,等. 兒童重癥手足口病治療的體會[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1,32(5):69.
[3]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J]. 醫藥導報,2009,28(3):404-405.
[4] 石秀玉,孫若鵬. 重癥手足口病的治療及預后[J]. 中國社區醫師,2008,24(10):16.
[5] 魏紅. 對兒科應用抗菌藥物開展藥學監護的案例分析[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12):1142-1145.
[6] 李海燕,安慧平. 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J]. 現代醫藥衛生,2011,27(3):374-376.
[7] 陶建平,楊思達,鄧力,等. 重癥手足口病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6):423-426.
[8]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節選)[J]. 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1,13(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