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永林 蒙祥周 張仁剛 莫萍萍
近年來,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特色水果產業特別是葡萄產業發展,得到了省、州、縣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著力把三都縣打造成特色、精品水果強縣,“集團幫扶,整鄉推進”、“中央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資金”以及“石漠化治理”等扶貧、財政、發改項目相繼在三都縣實施,全縣優質特色水果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水果產業正由傳統種植方式向著“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方向發展,葡萄產業已成為三都縣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都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南部,地處東經107°44′~108°14′, 北緯25°35′~26°10′, 素有“鳳凰羽毛一樣美麗的地方”之稱。地處云貴高原東南端破碎地段,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夏長冬短,春秋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水熱同季,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水果業得到快速發展。近幾年來,當地廣大農戶種植水果積極性空前高漲,葡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已逐步形成優勢產業。據統計,至2011年底全縣葡萄產業種植面積已達2033.33hm2,其中,掛果面積1186.67hm2,2011年全縣葡萄產量達2598.8萬kg,產值達10395.2萬元。
三都縣種植的葡萄主要分布在北面的交梨、普安、三合和拉攬等鄉鎮。種植規模最大的品種是歐美雜交種水晶葡萄,抗病抗逆性強,品質優良,成熟早(7月中下旬成熟),并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深受省內外消費者青睞,產品供不應求。2012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鞏固老區的基礎上,全縣實施“北果南移”工程,計劃全縣新增葡萄2300hm2。
政策環境優越。《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指出:“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發揮貴州比較優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需要;是增進各族群眾福祉,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有力支撐;是加強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大舉措”。國發2號文件的出臺,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來說,是一個國家層面上全方位的支持;對三都縣的水果、蔬菜等特色產業的發展而言,則是千載難逢的機遇。貴州省委、省政府把發展精品水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在《關于加快精品果業發展的意見》(黔黨辦發〔2008〕16號)中,把三都縣列為葡萄等精品水果發展重點區域;黔南州委、州政府制訂了《黔南州“185農業產業化工程”實施意見》等文件,把三都縣作為精品水果、蔬菜產業的重點項目縣,支持三都縣水果、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三都縣委、縣政府將特色水果產業作為全縣“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支柱產業,并列為農業四大特色板塊之首。三都縣屬國家級貧困縣,在項目與資金等方面國家和地方均給予了一定的關心與傾斜,如“集團幫扶,整鄉推進”、“中央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石漠化治理”等扶貧、財政、發改項目正在三都縣實施,促進了優質特色葡萄產業快速發展。
生態區位優勢明顯。三都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是貴州為數不多的低熱河谷地區,相比北方及南方其他葡萄產區,三都縣葡萄栽培病害少,成熟期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達14%~18%),具有香濃味甜、酸甜適中、口感好等特點,深受省內外消費者好評,近年來田間收購價一直穩定在2.50~3.50元/kg。葡萄生產基地生態條件好,無工礦企業污染之虞,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同時,結合當地獨特的立體氣候條件,三都縣葡萄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分區域生產、按時間銷售的鮮食葡萄生產格局,即北面鄉鎮葡萄成熟時間比南面鄉鎮提前7~10天,既延長了供應期,又解決了成熟上市期過于集中等問題。縣內縱橫交通網絡基本建成;依托已經通車的蘭(州)海(口)高速、滬(上海)昆(明)高速以及即將建成的廈(門)蓉(成都)高速(貴州境內已經通車)和貴(陽)廣(州)快速鐵路通過縣境,將成為三都縣葡萄“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具有“運距短、成本低、產品鮮”等特點,銷往“兩廣”、“兩湖”及港澳地區的交通條件十分方便快捷。
技術條件成熟。依托貴州大學、貴州省果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項目和省長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三都縣葡萄系統地研發了適宜貴州巖溶山區的毛葡萄優良砧木、砧木快速繁殖技術及山區葡萄仿生栽培技術等;聘請省農委總經濟師向青云研究員及龍明樹研究員為顧問,聘請貴州省果樹研究所科技人員作技術指導,為葡萄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整合省農委 “水果標準園建設”、“病蟲害綜合防控示范”、“有機質提升示范”等項目,配套扶持葡萄產業發展。另外,三都縣葡萄種植時間長,廣大果農和技術推廣人員有著豐富的葡萄栽培實踐經驗。近年來,三都縣大力推廣葡萄套袋栽培技術,既有效減輕了葡萄病害,提高了葡萄商品性,又延遲了水晶葡萄的供應期。目前縣果蔬辦正組織人員進行葡萄早熟(促成)試驗示范,如獲成功,葡萄供應期跨度更大,將進一步降低葡萄產業規模增速過快帶來的市場銷售風險。
產業雛形形成。按照省、州、縣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規劃,結合“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路子,近年來,三都縣認真做好葡萄無公害高效栽培生產基地建設,加強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集成和推廣應用,夯實科技服務能力和體系建設基礎,加快葡萄產業發展,建成了以交梨鄉、三合鎮和普安鎮等鄉鎮為主產區的葡萄無公害高效種植、試驗、示范、推廣基地,并實施“北果南移”策略,預計到2012年底全縣葡萄產業規模將達4333.33hm2,以水晶葡萄為主的獨具地方特色的三都縣葡萄產業初步形成。
一是棚架山地葡萄前期投入大。據統計,每667m2山地葡萄園需水泥支柱40根,單價為25元/根;鐵絲需125kg,單價5元/kg,僅此兩項定植當年即需投入1750元。而三都縣屬國家級貧困縣,絕大多數果農自主籌資能力有限,如果沒有優惠政策的扶持或項目作支撐,不但影響葡萄產業穩健、迅速發展,而且還可能讓果農的“當年上架整形封林,二年試果,三年盛產”愿望往后推遲2~3年以上,從而使葡萄產業發展項目失去“短、平、快”的優勢。
二是產業基礎設施滯后。灌溉設施不配套,而水晶葡萄絕大多數都種植在高坡上,水源供應困難,導致每逢干旱季節很多新植葡萄苗木枯死,進入掛果期的水晶葡萄不能掛果或掛果率低;果園道路及運輸體系建設困難,施肥和收果只能靠群眾肩挑背馱上山下山,不僅耗力、費時,而且果實損傷率也高,嚴重制約了山地葡萄產業的發展。
三是產業配套不完善。全縣尚未有一家加工葡萄產品的龍頭企業,雖然有一些小作坊,但加工工藝落后,尚未形成多元化葡萄加工產品,多以鮮果銷售為主,產品附加值低,部分群眾對大規模發展葡萄生產信心不足。
四是品牌知名度不高。產品包裝簡單,產品衛生、保鮮、質量有待提高,缺乏終端銷售網絡,處于初級產銷水平;宣傳欠到位,品牌知名度小,加上后期管護相對滯后,產業檔次、效益和競爭力不高,可持續發展后勁乏力。
五是服務管理不到位。葡萄種植以家庭為主,雖然組建了一定數量的葡萄專業合作社,并已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整體種植管理仍比較粗放,施肥、施藥標準不統一,產品質量不穩;專業科技人員缺乏,特別是鄉鎮及農民科技“二傳手”數量太少,難以滿足產業發展要求,造成技術流失和技術跟蹤服務到位率低;農民科技意識還比較淡薄,相當一部分果農不能熟練掌握相關葡萄生產技術,致葡萄產業標準化栽培技術含量不高,單產低、品質差,經濟效益不顯著;缺乏專門的優質種苗培育基地,苗木質量參差不齊,建園質量差。
六是品種結構單一。全縣所種葡萄均屬中熟品種,采摘期過于集中,致使價格難以提高,個別年份甚至還出現了滯銷現象;水晶葡萄果粒小,加上目前國內銷售市場相對較窄(如廣東省多數市場需求的是紅色的提子葡萄),且不易較長時間貯藏,所以亟須補充一定比例的早、晚熟大粒耐貯運或具有香味等特色的葡萄品種。
加大資金扶持,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整合發改、交通、水利、農業、扶貧等部門項目資金,加大對葡萄產業的傾斜和財政補貼力度,積極爭取小額信貸支持,力爭建好葡萄“產業路”、葡萄“水利溝”等基礎設施建設,以便切實解決“人背馬馱、靠天積水”和因資金困難嚴重影響群眾擴大葡萄種植規模等突出問題。
鞏固和提升葡萄老區,實施葡萄種植南移計劃。通過幾年的發展,北部片區水晶葡萄種植面積已達到1873.33hm2,但由于果農整體技術水平較低,加上部分果園老化,經濟效益整體低下。為此,鞏固和提升葡萄老區的整體效益勢在必行。一是要加強培訓,提高果農的技術水平;二是要建立葡萄科技示范園,充分發揮其示范作用,多點建設水晶葡萄、提子及加工葡萄示范基地;三是引導和指導果農緊跟市場,培育通暢的葡萄產業市場,讓葡萄經濟效益最大化,增強老區輻射帶動作用,為實施全縣葡萄種植南移計劃提供堅實后盾。
抓實招商引資,組建龍頭企業。秉承親商、扶商、愛商、富商的理念,采取領導帶隊招商、上門招商、活動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引進一批葡萄產業精深加工企業,開發生產出具有三都特色的葡萄酒、葡萄飲料和葡萄干等無公害食品,切實提高三都縣葡萄產品附加值,促進其產業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打造品牌,提高科技含量。緊緊圍繞生產綠色、無公害果品的目標,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加大科技投入,鞏固已有的地方品牌效應,進一步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和宣傳力度,積極進行商標注冊。嚴格技術操作規程,全面提升果園管理科技含量,從源頭上確保果品質量安全;同時,加強科技培訓,認真組織實施 “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和 “科技入戶工程”等,使廣大果農掌握葡萄種植關鍵技術,提高葡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
完善體系,優化服務。注重政府引導,形成縣鄉兩級上下齊抓共管、有關部門緊密配合的工作格局;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種果能人和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規模化發展;建立和完善水果信息網絡,通過“遠程教育”平臺,完善LED信息網絡系統,實現基地、產地市場與中心市場的信息連接;建立水果產品供求、交易、價格等信息收集、整理、發布制度和監測抽檢預警網絡系統,指導葡萄產銷工作。
提高葡萄生產組織化程度,多模式促進產業發展。一是充分利用農村科技能人、強人帶頭組建葡萄專業合作社,加強對合作社的協調與管理,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找信息、跑市場、育市場的格局,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根據市場組織農戶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生產,做到供需銜接,按需定產(供給服務),形成“合作社+基地+農民”的葡萄產業開發模式;二是與加工企業聯合,采取合同方式,以銷定產,組建“企業+基地”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三是通過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果農提供產前的市場信息、產中的技術指導與農資供應以及產后的產品銷售等系列服務,努力實現統一供種供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加工銷售,逐步形成“龍頭企業 +農民專業合作社 +基地+農戶”的新型生產經營模式;四是強化宣傳,舉辦葡萄節、洽談會、交流會和葡萄園生態觀光等,形成“旅游洽談”銷售模式。
選育推廣優良品種,完善種苗繁育體系。加強新品種的引進、試驗與示范,選育出適合三都縣種植的優良葡萄品種,實現品種多樣化,以便適應市場需求,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同時,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健全優良葡萄種苗繁育體系,為葡萄產業發展提供優良、健壯苗木,為產業穩健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