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號內數字前者為期數,后者為頁碼)
第一期
當代中國正義理論的建構
社會分層與社會空間領域的公平、公正 李強 (1,2)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的建構 王新生 (1,10)
關于分配正義的三個問題——與姚大志教授商榷 段忠橋 (1,17)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 “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 “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原文整理注釋 黃興濤 張 丁 (1,25)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 “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釋讀 黃興濤 (1,33)
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俱珍的重要歷史文獻——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 “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芻議 齊鵬飛 (1,45)
推理游戲意義論:以塞拉斯為中心的探討 韓東暉 王 鵬 (1,54)
重新理解馬克思與形而上學問題——兼駁海德格爾對馬克思 “達到了虛無主義的極致”的批評 宋友文 (1,61)
我國商業信用的資源再配置效應與強制性特征——基于工業企業數據的實證檢驗 劉小魯 (1,68)
中國就業管制的變遷與測量——基于1978—2011年國家層面數據 楊偉國 代 懋 (1,78)
孔子學院對中國出口貿易及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 連大祥 (1,88)
帝國的沖動、慣性和極限——基于希羅多德波斯史撰的帝國戰爭考察 李雋旸 時殷弘 (1,99)
馬克思國家學說的演進邏輯 陳周旺 (1,109)
馬克思何以設想市民社會將取代國家?——兼評諾曼·萊文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理解 傅如良 (1,117)
拉克勞和墨菲后馬克思主義激進民主政治的三重向度 王 平 (1,122)
歐洲文學思潮近代形態的過渡性 盧鐵澎 (1,132)
中國近代神話傳說研究與民族文化問題 高有鵬 (1,138)
從 “人口革命”到重構統計教育體系——戴世光教授的學術貢獻 袁 衛 (1,146)
公平之思 正義之辨—— “當代中國正義理論的構建”學術研討會綜述 李 旸 常永強 (1,153)
第二期
共性與差異:東亞社會保障研究
東亞地區社會保障模式論 鄭功成 (2,2)
關于東亞社會保障模式的理論思考 林 義 (2,10)
東亞社會保障與歐洲社會保障的差異——基于風險管理的視角 何文炯 (2,18)
從東西方比較看東亞國家社會保障的同質性 謝 瓊 (2,25)
中國資本市場未來10年發展的戰略目標與政策重心 吳曉求 (2,32)
競合: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種新格局趨勢 黃衛平 劉一姣 (2,41)
市場可競爭性度量與中國工業市場可競爭性研究 黃衛偉 侯艷良 (2,48)
福柯的新政治觀:一種微觀權力的譜系學建構 歐陽謙 (2,57)
“向死而生”:先秦儒道哲學立論方式辨正——兼與海德格爾的 “為死而在”比較 冷成金 (2,65)
培育職業精神的哲學思考——從職業規范的視角看職業倫理 邱 吉 (2,75)
天道、王道與王權——王道政治的基本結構及其文明矯正功能 任劍濤 (2,83)
公共利益與公共治理 張成福 李丹婷 (2,95)
“賠禮道歉”的異化與回歸 姚 輝 段 睿 (2,104)
論支柱企業關閉的法律管制——兼論一種民主式私法價值判斷方法 熊丙萬 (2,113)
邏各斯與努斯:西方科學文化的兩個原點 郝 苑 孟建偉 (2,124)
馬克思資本與技術融合思想解讀 王伯魯 (2,132)
后現代主義浪漫傳奇文本與當代學術界的荒誕景觀 陳世丹 張東昌 (2,140)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歷史進程 黃念然 (2,148)
當代中國認識論與人學的走向—— 《夏甄陶文集》出版座談會綜述 卞桂平 (2,155)
第三期
重讀盧梭:紀念盧梭誕辰三百周年
盧梭與啟蒙自由派 劉小楓 (3,2)
哲人言辭中的城邦——盧梭與莫爾、培根的理想政制 黃 群 (3,9)
盧梭的夢與蘇格拉底 張 爽 (3,16)
公民教育方案與盧梭的啟蒙之思 戴曉光 (3,25)
如何超越馬克思正確批判過的形而上學立場 張文喜 (3,34)
老莊道家價值觀論綱 孫偉平 (3,41)
辯證法: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前沿——基于 《新世紀的辯證法》的分析 田世錠 (3,49)
科學主義與人文轉向:論中國經濟學的當代建構 高德步 (3,55)
金融發展、金融一體化與貨幣國際化模式 雷 達 趙勇 (3,65)
經濟轉軌背景下的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 王亞柯 羅楚亮 (3,75)
農民市場意識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基于2006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實證分析 陸益龍 (3,83)
歐債危機是社會保障制度導致的嗎?——基于福利模式與福利增長動因的分析 魯 全 (3,94)
中國歷史治亂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因素 王鴻生 (3,103)
論五四時期的信仰危機與信仰求索 劉建軍 (3,111)
“現代國家”的含義及其建構中的內在張力 曾 毅 (3,119)
網絡輿論與政府決策的內在邏輯 王金水 (3,127)
問題類型劃分方法視野下的犯罪概念研究 王 充 (3,134)
鑒定人出庭作證難的癥結分析 李學軍 (3,143)
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異,在理解對話中追求創新——湯一介、樂黛云教授訪談錄 胡 娟 沈 健 劉 昊 (3,150)
第四期
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理論反思與程序建構
回應型司法下的程序選擇與程序分類——民事訴訟程序建構與立法的理論反思 肖建國 (4,2)
論惡意訴訟及其法律規制 肖建華 (4,13)
論訴審商談主義的民事訴訟構造觀——兼及對民事訴訟法修訂與完善的建議 段厚省 (4,22)
我國涉外民事訴訟程序之完善 邵 明 (4,31)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中國正義問題 林進平 (4,40)
馬克思與正義:國外學者觀點評析 王玉鵬 馮顏利 (4,47)
地方政府的教育和科技支出競爭促進了創新嗎?——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 周業安 程 栩 趙文哲 李 濤 (4,53)
勞動報酬上漲背景下的地區間產業轉移研究 孫久文 彭 薇 (4,63)
資產價格時間序列的BLS結構突變點檢驗及其對歷史研究的意義 王 玨 胡 赟 張迎新 (4,72)
“患不均,更患不公”——轉型期的 “公平感”與 “沖突感” 李路路 唐麗娜 秦廣強 (4,80)
從摒棄到尊重:現代法治建設與傳統文化 邢朝國 郭星華 (4,91)
政府績效評估的適用領域與目標模式 楊宏山 (4,100)
科技風險與公眾認知的關系研究 艾志強 沈元軍 (4,107)
作品的 “開放性”與 “文本的權利”——試論埃科的文學作品/文本理論 周啟超 (4,115)
性情的本體化——明代中期詩學的精神轉向 肖 鷹 (4,121)
從辨體思想看明清詩學對韋、柳五古之接受 洪迎華 尚永亮 (4,128)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跨界影響力研究 王 星 袁 衛 (4,134)
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科研工作者學術道德與誠信狀況 杜 鵬 楊燕萍 關曉斌 (4,144)
敘理成論,披文入情——評袁濟喜著 《魏晉南北朝思想對話與文藝批評》 周泉根 (4,154)
第五期
“經文辯讀”:中西之間的思想對話
“經文辯讀”:從實踐到理論 彼得·奧克斯 (5,2)
“經文辯讀”與 “詮釋的循環” 楊慧林 (5,8)
中西 “經文辯讀”的歷史實踐與現代價值 管恩森 (5,16)
理雅各英譯 “崇德辨惑”辨——以哲學詮釋學的視域 李麗琴 (5,23)
作為 “補充”的 “譯名”——理雅各中國經典翻譯中的 “上帝”與 “圣經”之辨 姜 哲 (5,29)
政治哲學的進路——兼與趙汀陽先生商榷 楊偉清 (5,37)
論無知之幕和社會契約的作用 葛四友 (5,45)
個人主義:當代政治哲學爭論的焦點之一 周 楓 (5,52)
簡論 “武王克商”的政治正當性問題 董琳利 (5,60)
從輔助原則看個人、社會、國家、超國家之間的關系 熊光清 (5,68)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挑戰與對策 陳彥斌 姚一旻 (5,76)
知識產權保護、研發投入與企業利潤 張 杰 蘆 哲 (5,88)
幸福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于 “幸福圈層理論”的實證分析 劉向東 陶 濤 (5,99)
我國農民工社會政策的變遷:一個分析框架及其應用 李 瑩 周永新 (5,108)
家庭研究中感性視角的彰顯與價值 劉 謙 (5,117)
地方政府行政審批制度創新行為及其限度 陳天祥 張 華 吳 月 (5,125)
美國公共行政理論中管理主義之哲學基礎與內在邏輯 劉耀東 施雪華 (5,134)
法律的契約性質與司法過程的價值實現 朱全景 (5,141)
論民事行政訴訟檢察監督體制的獨立化發展 楊 奕 (5,148)
“日常秩序中的秦漢社會與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山 珊 (5,155)
第六期
比較歷史視野下的民主理論與民主模式
作為民主形式的分權:理論建構、歷史比較與政策選擇 楊光斌 (6,2)
論民主的原則、運行機制和內在張力 張純厚 (6,13)
民主發展、合法性與治理績效——對五類鄉鎮制度創新模式的比較分析 馬得勇 王正緒 (6,23)
馬克思主義競爭理論研究
競爭與制度: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相關分析 孟 捷 向悅文 (6,32)
關于馬克思主義競爭理論的幾個問題 高 峰 (6,43)
原中——正義理論的一條進路 彭永捷 (6,49)
羅伯特·E·古丁的 “反思性協商民主”模式 何包鋼 王 慧 (6,58)
對安德森 “類型學”權力思想的幾點思考 喬瑞金 李瑞艷 (6,64)
對話與改革:美國進步主義運動時期的公共傳播與社會認同 胡百精 (6,72)
論升華:從弗洛伊德到拉康 馬元龍 (6,80)
革命時代的 “人的文學”——重評 “京派” 張潔宇 (6,88)
《格林童話》與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誕生——紀念格林兄弟 《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出版二百周年 杜 榮 (6,99)
“新典范”和 “舊史學”的沖突與調適——對中國現當代史學變革的一個貫通性解釋 楊念群 (6,105)
俸米商業化與旗人身份的錯位——兼論商人與京城旗人的經濟關系 劉鳳云 (6,117)
宋代理學的心性小大之辨 向世陵 (6,127)
簡文 《見吳王》與 《史記·孫子列傳》關系考論 熊劍平 黃樸民 (6,133)
新中國文科高等教育的 “工作母機”——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人民大學的辦學探索與貢獻 吳惠凡 (6,140)
吳玉章與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初期的辦學方針 劉向兵 (6,146)
“馬克思主義與正義”學術研討會綜述 李淑英 (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