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 洪驥 李樹平 楊波 葛曉瑩
肺癌腦轉移是腦轉移瘤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以中老年患者為高發,多呈現出腦卒中樣的癥狀,容易在早期臨床診斷中發生漏診及誤診,臨床上認為MRI是早期診斷肺癌腦轉移有效方法。本文通過觀察分析肺癌腦轉移的MR表現與診斷方法,總結其臨床應用價值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151例肺癌腦轉移的患者,男121例,女30例,年齡在38~76歲,平均年齡為(57.5±0.6)歲,均通過手術病理證實,主要臨床表現為失語、肢體癱瘓、嘔吐、頭痛、部分無神經系統性癥狀。分別進行MRI平面及增強掃描,對其臨床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檢查方法 采用的是GE Signa 1.5T MR掃描儀,8通道頭顱線圈,橫斷位 T1 FLAIR(IR-FSE TR 2300 ms,TE 22 ms)、T2W(SE-EPI TR 5000 ms TE 77 ms)及 DWI(采取單次激發SE-EPI序列,B值 1000 s/mm2),層厚 7 mm,間隔 2 mm,FOV24×24,Nex 2,增強后橫斷位及矢狀位T1 FLAIR設置的參數同平面掃描[1]。所用對比劑為釓噴酸葡胺 (Gd-DTPA),劑量為0.2 mmol/kg,靜脈注射。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檢查結果的數據經卡方軟件V1.61版本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151例肺癌腦轉移患者的MR表現為單發的有43例(28.5%),其中包括未分化癌 3例(2.0%)、腺癌 13例(8.6%)、鱗癌27例(17.9%),多發的有108例(71.5%),病灶數目均≥3個;最大轉移灶的直徑在3~51 mm,其中直徑在5 mm以內的有13例(8.6%),在10 mm以內的有37例(24.5%);轉移灶的分布以頂葉出現的頻率最高,有107例(70.9%),額葉和顳葉次之,分別為84例(55.6%)和74例(49.0%),其余為枕葉64例(42.4%)、小腦60例(39.7%)、基底節區13例(8.6%)、胼胝體10例(6.6%)、顱骨7例(4.6%)、腦干7例(4.65);轉移瘤的形態以圓形/類圓形為主,有128例(84.8%)其中直徑≤20 mm的轉移瘤形態皆為圓形,其余轉移瘤多呈現不規則形態;檢查可見瘤周重度水腫有10例(6.6%)、中度水腫有74例(49.0%)、輕度水腫有27例(17.9%)、無瘤周水腫有40例(26.5%);瘤內出血有23例(15.2%),其中腺癌占 10例(6.6%)、鱗癌占13例(8.6%);出現重度占位性征象有13例(8.6%)、中度有44例(29.1%)、輕度有40例(26.5%)、無出現占位性征象有54例(35.8%)。
采取MRI平掃,結果如下:T1WI中顯示為低信號有60例(39.7%)、等信號有44例(29.1%)、混雜信號有47例(31.2%),T2WI中顯示為高信號有117例(77.5%)、等信號有34例(22.5%);采取MRI增強掃描,結果如下:重度強化27例(17.9%)、中度強化104例(68.9%)、輕度強化20例(13.2%);T1WI和T2WI平掃均無發現病灶27例(17.9%),增強掃描均發現病灶,兩種掃描病灶發現率比較存在明顯差異(χ2=19.66,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過去的文獻中報道[2],肺癌腦轉移的MR表現一般滿足:呈多發性的病灶居多,髓交界區和幕上皮為高發部位;多見為小病灶,通常合并病灶周圍明顯的腦水腫;進行MR增強掃描時可見有均勻的或環形的強化影像;臨床認為轉移瘤的信號大小、改變、壞死、出血情況及和占位的征象等表現均非其特征性表現。通常認為MRI用于診斷顱內病變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大部分患者能的轉移瘤能通過平掃進行診斷,本文通過經過平掃發現的病灶有124例,占82.1%。但也會由于單發或者是多發的病例中出現瘤體的體積小比例較大,導致瘤灶沒有發生水腫現象的比例較高,使陰性率增高;同時由于使用增強掃描時多數會使用雙倍的造影劑,因此增強掃描對于轉移灶的顯像會更清晰,能發現平掃中無法清晰顯示的病灶,并且達85%的患者能發現病灶數目比平掃中顯示要多。臨床上認為增強掃描對診斷肺癌腦轉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應作為檢查肺癌腦轉移的常規手段。
綜上所述,MRI是診斷肺癌腦轉移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其中增強掃描能進一步顯示出肺癌腦轉移的病灶,能為臨床診療提供科學的依據。
[1]劉年生,張勇軍,唐海云.肺癌腦轉移的MRI診斷價值.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1):91-93.
[2]陳潔容,黃穗喬,黃偉鵬,等.肺癌腦轉移的MR表現與診斷.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08,13(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