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霞 趙芝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易并發心、腦、腎等主要器官的病變。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生命健康、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均高的疾患。其發病因素多與遺傳、種族、身體肥胖、氣候、居住環境、特殊職業、吸煙、酗酒、飲食(電解質、微量元素、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等)結構合理攝入、寒冷、心理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有關。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高血壓患者不僅血流動力學異常,脂質、糖代謝紊亂,心、腦、腎等靶器官的重塑,而且存在著知曉率低、服藥率低、控制率低的現象,仍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才導致一系列并發癥和合并癥。為防止和減少不良后果的產生,在醫師指導下合理用藥,根據各人不同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避免血壓忽高忽低,保持一個相對的平衡穩定狀態,讓人們健康達到一個新水平。
患者服藥未遵循“時間治療學”,而且隨便服藥或睡前服藥。人體收縮血管的激素類物質每天上午6:00~8:00分泌合成最多,故清晨和上午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所以患者應遵循“時間治療學”觀念,每天1次的長效降壓藥應在清晨5:00之前服藥效果最佳。夜間進入睡眠時,人體的血壓比白天下降20%左右,因此睡前服用降壓藥時,容易導致血壓大幅度下降,造成心、腦、腎等器官供血不足,甚至誘發腦血栓或心肌梗死。
無癥狀不服藥:血壓與癥狀不成正比。血壓呈階梯性緩慢上升,由輕度→中度→重度逐漸升高,患者對這種緩慢升高的血壓逐漸適應,即適應性高血壓,有的患者因無任何癥狀而不愿意接受治療,結果大多數因突發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動脈瘤破裂而致死或致殘。
治療依從性差: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是影響血壓控制的重要因素。相關藥物治療依從性與高血壓控制率的關系等資料顯示:知識缺乏;藥物的不良反應;所服藥物費用與其經濟狀況不相適應;聯合服藥的種類多或每日服藥的次數多及持續服藥時間過長;老年人智力減退、記憶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是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的主要因素。
JNC7和200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與歐洲高血壓學會(ESC/ESH)要求目標血壓為140/90 mm Hg以下,如合并糖尿病或腎病者血壓控制的目標值是130/80 mm Hg以下。但下列情況例外:急性腦梗死160~180/90~105 mm Hg,急性腦出血為150~160/90~100 mm Hg,因腦卒中急性期過度降壓有可能加重腦缺血,導致更嚴重后果。頸動脈粥樣硬化常導致頸動脈狹窄,影響腦供血,故當頸動脈粥樣硬化<70%時,目標值與JNC7的標準相同,若單側頸動脈狹窄≥70%時,收縮壓目標值為130~150 mm Hg,若雙側頸動脈狹窄≥70%時,收縮壓應>150 mm Hg。
對高血壓患者或有高血壓傾向的人,保護心、腦、腎非藥物治療具有藥物治療同樣的作用。調理人們的飲食結構,多食高鈣高鉀之品,水果(糖尿病患者慎用),蔬菜,限制食鹽的攝入量(WHO建議每人每日5 g以下),少食辛辣烈性食物及肥甘厚膩之味,防止身體肥胖或超重,保持樂觀情緒勿郁怒,堅持適當體育鍛煉,戒煙限酒,禁烈日暴曬,起居有時,睡眠充足,大便通暢。
抗高血壓藥的選擇應用:抗高血壓藥應根據病情及藥物特點選擇應用,到目前為止,利尿藥、β-受體阻滯藥仍為一線藥。許多研究表明此二類藥能降低腦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但對心血管病特別是心肌梗死作用有限,故認為鈣拮抗藥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應作一線藥。若一種藥效果不好,可加作用和機制不同的另一種藥,如利尿藥可大大提高轉化酶抑制藥的降壓作用,也可與β-受體阻滯藥或鈣拮抗藥合用,若二種藥仍不能控制血壓可加用第三種藥。
抗高血壓藥的選用還應注意并發癥的情況,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者,可選用利尿藥、卡托普利、哌唑嗪等作用緩和而不使心率加快的藥物,不宜選用肼屈嗪;合并腎功能不良者應選用利尿藥、α-甲基多巴、肼屈嗪等不影響腎功能的藥物,胍乙啶和可樂定降壓同時可使腎血流量減少,不宜選用;合并消化道潰瘍者不宜選用利舍平;和并腦血管功能不全者應慎用或禁用胍乙啶及神經節阻滯藥,避免降壓過快及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理想的降壓藥應具備長效、平穩,即24 h有效平穩降壓,谷/峰比值應>50%,每天1次給藥,以提高患者順應性,且能滿意降低晨峰血壓,具靶器官保護作用,不良反應少,經濟,患者耐受性好。
治療前后應準確測量坐立、位血壓,治療期間應動態觀察血壓;降壓藥物應從小劑量開始,觀察降壓幅度和不良反應,為有效地控制血壓,常需2種或2種以上降壓藥物小劑量聯合應用,歐洲指南指出,單藥治療的血壓達標率(BP<140/90 mm Hg)不超過20% ~30%,兩藥合用達標率為70%~80%。大規模臨床試驗表明小劑量聯合用藥可發揮降壓藥的協同作用,同時減少不良反應;注意是否同時存在其他常見疾病,以及合并用藥情況,避免藥物相互干擾;治療方案盡可能簡化,推薦長效藥物,以利于平穩降壓并減少服藥次數,提高治療順應性;最好不在夜間服用降壓藥物,以免夜間血壓過低和心動過緩致腦血栓形成。血壓的理想控制有賴于醫生對患者病情全面了解,綜和評價,靈活運用高血壓診治原則,給予合理的藥物選擇,制定優化的治療方案。
絕大多數非藥物治療控制不理想的高血壓患者需終生服藥。通過入院評估,與患者及家屬交談溝通,了解患者對高血壓病的認知制度,服藥知識掌握程度,是否聯合用藥,是否存在服藥誤區等,確立患者服藥指導需求,制定個體的針對性健康教育計劃。
制定切實可行的個體化用藥指導:對高血壓病及服藥知識的介紹,向患者深入淺出地介紹高血壓病的發病原因,治療預后、轉歸及藥物的適應證、不良反應、藥物間相互作用、高血壓藥物治療注意事項等知識,提高患者對正確服藥必要性的認識。
對服藥不規律或思想上不重視的患者,加強對患者及家屬認知、行為和心理干預,著重講解服藥不規律的危害并督促其行成良好的服藥習慣,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服藥誤區的指導,血壓上升則服藥,血壓正常則停藥,血壓略升高或降低就加減藥物的患者,著重講解影響血壓波動的因素,隨意停藥的危害及規律服藥的重要性。
合理服藥時間的指導,根據藥物類型和劑型及患者血壓的晝夜節律特征確立合理服藥時間,以確保有效降壓,同時能糾正異常的血壓節律;長效控、緩釋劑每日1次清晨醒后即服;短效降壓藥每日3次,依據生理血壓高峰前30~60 min給藥。
進行血壓自我監測,定期復查,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講解合適的運動與血壓的關系。高血壓一旦確立診斷,需終生服藥。對患者應建立完整的治療復查計劃,定期隨訪,根據血壓控制狀況調整藥物的劑量及品種,監測不良反應等。
綜合評估患者的經濟狀況、病情復雜性,盡量為其選擇價廉質優的長效制劑,減少服藥次數及服藥數量,簡化治療方案。
總之,從高血壓致病因素角度出發,非藥物治療手段應伴隨高血壓治療整個過程。治療上臨床醫務人員應充分掌握并靈活運用高血壓基礎理論,不斷學習更新治療理念,將循證醫學研究結果辯證應用于臨床。高血壓的治療不僅要實現血壓平穩達標,注意靶器官的保護,更要干預可逆性危險因素,如吸煙酗酒、高膽固醇血癥和糖尿病等。高血壓是“內在疾病的外在表現”,應將患者視作一個整體考慮,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優化治療方案。對初診高血壓患者通過溝通交流,及時發現患者治療認知上的誤區,加強對高血壓患者的用藥指導,以提高治療依從性,降低心腦血管并發癥及合并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