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輝文 唐鐘祥
(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廣東廣州528200)
筆者近年來采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基礎上加用三臟溫陽飲,以觀察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和含量和/的動態(tài)變化,并觀察其機械通氣時間和呼吸機相關肺炎(VAP)發(fā)生率的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12例,所有病例均為ICU病房病例,全部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創(chuàng)議(GOLD)及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的診斷標準[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nèi)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2]制定。中醫(yī)辨證屬肺脾氣虛及肺腎氣虛證。排除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的原發(fā)性疾病、腫瘤、結核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性56例,女性4例;年齡60~85歲,中位年齡73歲;病程7~25年。對照組52例,男性48例,女性4例;年齡66~82歲,中位年齡76歲;病程7~28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均收入ICU,采用經(jīng)口/鼻留置氣管導管、接呼吸機,根據(jù)病情與血氣分析結果 調(diào)整通氣模式及參數(shù)。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選擇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適當應用解痙及祛痰藥、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營養(yǎng)支持治療,酌情使用利尿、強心、血管活性藥物及防治應激性潰瘍。治療組另予三臟溫陽飲:制附子10~15 g,人參10 g,干姜10~20 g,細辛3~5 g,茯苓20~30 g,白術10~20 g,炙甘草10~15 g,砂仁5~10 g。每日1劑,口服或鼻飼,連續(xù)4周。
1.3 檢測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定期抽血檢測血常規(guī)、血氣分析、胸部CT掃描、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取痰標本,并于住院第1日、治療后2周和4周抽血測定血漿、和含量和/,所有病例出院后隨防8周。VAP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相關標準[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4.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見表1。結果 示治療組治療2、4周后和T淋巴細胞絕對計數(shù)和/顯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T淋巴細胞絕對計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或0.01)。
表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s)

表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s)
與本組入院時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P<0.01。
組別CD3+(%)CD4+(%)CD8+(%)CD4+/CD8+治療組入院時42.7±3.926.8±5.033.4±2.50.8±0.9(n=60)治療2周后47.1±2.8*△△32.3±4.0**△△27.9±2.1**△1.4±0.3*△治療4周后48.9±3.3**△△35.5±7.0*△26.5±2.8**△△1.5±0.6*△對照組入院時43.3±3.227.1±6.032.8±4.00.9±0.3(n=52)治療2周后44.6±2.7*29.3±4.0*32.1±5.01.1±0.7治療4周后44.8±3.1*29.8±4.0*30.9±4.0*1.3±0.2
2.2 兩組VAP發(fā)生率、病死率與脫機成功率比較見表2。治療組VAP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與對照組(P<0.05),兩組病死率、脫機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VAP發(fā)生率、病死率與脫機成功率比較n(%)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機體免疫功能異常是導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加重和預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治療原發(fā)病的基礎上,同時配合溫陽法能夠積極糾正和改善機體細胞免疫狀況,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緩解病情、提高療效和改善預后。臨床上檢測呼吸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水平及治療前后的變化,對于溫陽法的治療方案、判斷病情進展、評估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2] 朱文鋒.中醫(yī)內(nèi)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242,295-298.
[3]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201-203.
[4] 高越,何建如,陳小青,等.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的研究[J].科技通報,2001,17(2):67-69.
[5] Yasutomo K.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mechanism oflineage commitment[J].J Med Invest,2002,49(16):1-6.
[6] Saetta M,Baraldo S,Turato G,et al.Increased Proportoin ofT T-lymphocytes in the paratracheal lymph nodes of smokerswithmildCOPD[J].SarcoidosisVascDiffusDis,2003,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