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翟佳濱
(內蒙古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110)
頸椎小關節紊亂又稱頸椎小關節錯縫,頸椎關節突關節錯縫,是由于長時間頸部不良姿勢、勞損等因素,導致頸椎關節發生超過正常范圍的側向微小移動,不能自行復位而產生的頸椎功能障礙。本病上頸段發病較多,好發于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本病屬中醫學“頭頸痛”、“骨錯縫”等范疇。筆者自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對頸椎小關節紊亂患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療48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48例患者均為解放軍總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及住院患者,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齡19~50歲,平均35.50歲。發病后當日就診者20例,7 d內就診26例,8~14 d內就診者2例。X線檢查顯示其中第3~5頸椎紊亂30例;第6~7頸椎紊亂18例。
1.2 治療方法 (1)放松手法:患者取低坐位,頸部自然放松,醫者立于患者背后,先以拿法、滾法、揉捏、彈撥等手法由輕到重分別放松頸部周圍斜方肌、棘肌、肩胛提肌及岡上、下肌,然后點按兩側風池穴、肩井穴,施術15 min,以放松痙攣肌肉,鎮靜止痛,為下一步旋轉復位手法治療做準備。(2)旋轉復位:經上述手法放松后,進行旋轉復位手法,醫者立于患者側后方,患者頸前屈頸約15°,醫者一手拇指指腹按壓壓痛明顯棘突下方,另一手以屈曲的肘窩部托住患者下頜部,且讓患者頭部緊貼醫者前胸,以固定頸部,并用力輕緩垂直向上牽引頸部數秒鐘,先做小幅輕柔旋轉頸部數次,然后在牽引下旋轉頭部至最大限度,在旋轉的同時,另一手拇指用力頂按棘突,雙手協同用力將旋轉、牽引頂按力同時熟練地配合完成,常可聞及“咯咯”響聲,或覺頂按棘突之手下有滑動感,且患者自覺輕松感,表示手法成功,此時患者即感疼痛消失,頸椎活動自如,或活動明顯好轉。以上治療方法 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隔2~3 d后再治療1療程。
1.3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訂[1]。治愈:原有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X線片示頸椎曲度恢復正常,椎間隙較治療前增寬或擴大。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肢體功能改善;X線片示頸椎曲度有明顯改善或者無改變,椎間隙有所增寬或者無改變。無效:癥狀無改善,X線片示頸椎曲度無明顯改變。
48例患者經上述方法 治療后,1~2次即痊愈者30例,3~10次即痊愈者15例,余3例在3療程內有效。48例全部有效。
張某,女性,32歲,中學教師,2008年8月20日來診。自述晚間加班批閱作業,晨起自覺頸部僵硬、疼痛、轉動不便,活動時疼痛加劇,觸診檢查第4頸椎棘突下壓痛明顯,并向右側偏歪,經X線攝片示第4頸椎小關節紊亂。以上述放松手法,結合旋轉復位手法治療,治療1次后頸椎偏歪基本復位,患者覺疼痛減輕,活動自如。經鞏固治療2次,偏歪整復、疼痛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而痊愈。囑患者做頸部功能鍛煉。2個月后隨訪,未見復發。
從解剖結構上看,頸椎的關節突較短,上關節面朝上偏于后方,下關節面朝下偏于前方,關節囊較松弛,可以滑動,橫突之間往往缺乏橫突韌帶,因此頸椎的穩定性較差,若頸部肌肉扭傷、撞傷或受風寒侵襲,發生痙攣,或睡眠時枕頭過高,或在肌肉放松的情況下,于夢中突然翻身,伏案工作中姿勢不良,頸部呈慢性勞損等原因,均可使頸椎關節突關節超出正常活動范圍而發生側向滑移,一側椎間關節的滑移,嵌頓在關節突前后左右略微移位,使關節突關節面的排列失去正常的關系,棘間和棘上韌帶緊張,周圍有關肌肉失去平衡調節,將移位的錯縫關節突關節交鎖在移位后的不正常位置上,產生疼痛和組織水腫引起反射性肌痙攣。
治療本病的中心環節為解除滑膜嵌頓和松解肌肉痙攣。先施以放松手法,緩解肌肉痙攣,平衡肌肉張力,為旋轉復位手法做好準備工作。施旋轉復位手法可在牽引力、旋轉力、項按力的協同作用下,同時借助頸部肌肉及黃韌帶等回彈力作用,使關節突關節錯縫復位,滑膜嵌頓解除[3]。本方法 有放松痙攣肌肉、鎮靜止痛、消除炎癥、松解粘連、整復關節的作用,且有頭部固定牢靠、拔伸牽引得力、旋轉角度易于把握,醫者可單人操作等優點。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186-1871.
[2] 袁相龍.牽引下旋轉手法治療頸椎病420例報道[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8(4):64.
[3] 程博.手法復位治療頸椎小關節紊亂87例報道[J].中國保健營養:臨床醫學學刊,2008(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