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凌云 鄧桂元 吳哲 王英
(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襄陽市中醫醫院,湖北襄陽441100)
肝硬化腹水是肝功能失代償的突出表現,治療十分棘手。中醫藥治療肝硬化腹水,多以湯劑口服為主,有病程長、難以堅持長期服藥、病情較重者給藥困難等局限性。近年來筆者應用消脹靈穴位貼敷治療肝硬化腹水,臨床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10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均為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襄陽市中醫醫院肝膽科住院或門診患者,診斷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硬化失代償期并腹水的診斷標準[1],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水,并結合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的診斷標準確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性42例,女性8例;年齡25~78歲,中位年齡46歲;病程1.5~12年,平均4.70年。對照組50例,男性43例,女性7例;年齡28~75歲,中位年齡44歲;病程1.2~10年,平均4.30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兩組均予清淡飲食,西醫常規護肝保肝及對癥支持治療,常規應用多烯磷脂酰膽堿針或復方甘草酸苷針護肝保肝;予螺內酯片、呋塞米片或呋塞米針利尿;血白蛋白低于30 g/L者適當輸白蛋白注射液或血漿;大量腹水者予以腹水超濾濃縮腹腔回輸術。(2)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自擬消脹靈穴位貼敷治療,消脹靈由桂枝、丁香、冰片、路路通、沉香、柴胡、乳香、漏蘆組成,上藥各等份研為末,調成膏狀,貼敷于期門及神闕穴,每次貼敷12 h,每日1次。1個月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月。每1療程后復查腹水B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動度。
1.3 觀察指標比較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的主要癥狀、體征(腹脹、尿少、雙下肢浮腫、平均24 h尿量變化及平臍腹圍變化),腹水量(B超探查),肝功能指標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肽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動度(PT)。
1.4 療效標準參照《肝硬化腹水中醫療效判定標準》[2]。腹水消退Ⅰ級:腹水完全消退,B超檢查腹水陰性,穩定3個月以上。腹水消退Ⅱ級:腹水大部分消退,臨床體檢輕度移動性濁音,B超檢查腹水少量。腹水消退Ⅲ級:腹水有所消退,平臍腹圍縮小3.0 cm以上。
1.5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 示療程結束時治療組達到腹水消退Ⅰ級者39例,對照組腹水消退Ⅰ級30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動度比較見表2。結果 示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動度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動度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別TBIL(μmol/L)ALT(U/L)ALB(g/L)PT(%)治療組治療前(n=50)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142.1±21.495.3±12.9 20.1±2.627.0±3.0 29.8±10.6*△20.5±9.3*△35.6±3.1*△40.0±5.0*△138.5±19.292.2±13.9 22.5±2.729.0±2.0(n=50)治療后55.8±15.7*51.1±8.7*26.8±2.5*31.0±4.0*
2.3 兩組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見表3。結果 示治療組主要癥狀、體征、平均24 h尿量變化明顯,且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3 兩組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腹脹(n)尿少(n)雙下肢浮腫(n)平均24 h尿量(mL)平臍腹圍(cm)治療組治療前(n=50)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505046 3△2△3△505042 520.0±28.090.2±15.0 1750.0±80△69.3±9.7△550.0±37.087.2±16.0(n=50)治療后131261430.0±7582.1±10.0
肝硬化腹水屬中醫學“臌脹”范疇,因腹部脹大如鼓而得名,多為肝脾腎受損,氣血水相互搏結而成。筆者體會,本病多為濕熱毒邪長期滯留,致使氣滯、血瘀、水停于腹中所致。肝硬化腹水患者由于門靜脈高壓、胃腸道淤血,口服藥物吸收較差,并且難以接受長期服藥的問題,而穴位貼敷治療肝硬化腹水是根據中醫學經絡腧穴及本草方劑理論,通過經絡傳導、皮膚滲透吸收,使藥力通過腧穴直達病所,達到行氣利水、活血化瘀的目的 ,能通過局部刺激與整體調節兩條途徑發揮作用。
清朝內病外治名醫吳師機在《理淪駢文》精辟指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腧穴學》曰“神闕即神氣通行之門戶”。故筆者應用自擬消脹靈貼敷神闕與期門穴。神闕功能溫陽救逆、利水固脫;期門為肝之募穴,為肝臟經氣匯聚于腹部的腧穴,期指周期,門指出入要地。十二經氣血之運行,始出于手太陰肺經云門,終于足厥陰肝經期門,如是循環無端,周而復始,穴當氣血歸入之門戶,故名期門。方中桂枝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且具有助陽化氣利尿,在利尿劑中加入少量桂枝,可以大大增強利尿劑的作用[3];丁香溫中降逆,溫腎助陽,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雙重作用[4];冰片化濁辟穢,開竅醒腦,清熱止痛,兼行藥力,可促進諸藥通過穴位吸收,同時可刺激神闕穴發揮其溫陽回陽,理氣化濕之功效;路路通,其味苦,微澀,性平,入肝、胃經,祛風通絡,利水除濕,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沉香降氣溫中,暖腎納氣;柴胡具疏散退熱,舒肝升陽之功效,有研究證實柴胡對血清轉氨酶的升高、毒性物質引起肝臟的急慢性損傷、肝細胞凋亡等有良好的作用效果[5];乳香行氣活血,長于行氣;漏蘆清熱解毒,疏通經脈,實驗證明有保肝作用[6]。諸藥配伍,共奏行氣、化瘀、利水之功效,穴位刺激及藥物的吸收可起到雙重調節作用,使陰陽、寒熱平衡,適用于各證型肝硬化腹水患者。
本研究結果 表明,治療組腹水消退率優于對照組,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體征,促進肝功能恢復,改善凝血機制。
[1] 中華醫學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雜志,2000,8(6):324-329.
[2] 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肝硬化腹水關于腹水消退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6):302.
[3] 趙菊宏,劉書苑.桂枝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J].醫學信息,2011,4(11):1575.
[4] 楊帆,張碩,廣維.丁香屬植物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1,18(1):32-33.
[5] 楊光義,葉方,杜士明.北柴胡研究概述[J].中國藥師,2011,14(10):1523-1525.
[6] 包小妹,羅素琴.祁州漏蘆化學成分和藥理學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1,7(9):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