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云南昆明650021)
偏頭痛主要表現為發作性頭痛,多遷延難愈。筆者近年以中藥治療本病60例,收效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118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例按文獻[1]確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齡28~68歲,中位年齡34歲;病程2~13年,平均7.05年。對照組58例,男性22例,女性36例;年齡24~66歲,中位年齡32歲;病程1~12年,平均6.95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天麻葳蕤仁湯加味:天麻10 g,葳蕤仁15 g,茯苓30 g,法半夏12 g,川芎15 g,陳皮10 g,藁本10 g,羌活10 g,桂枝6 g,細辛3 g,白芷10 g,白芍12 g,防風10 g,葛根25 g,干姜10 g,大棗1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中晚3次溫服。對照組口服尼莫地平20~40 mg,每日3次,氟桂利嗪膠囊每晚1粒。兩組均治療15 d。
1.3 療效標準按照文獻[1]擬定。治愈:治療后頭痛發作停止,穩定半年無復發。顯效:疼痛程度明顯減輕,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有效:頭痛減輕,發作次數減少50%~80%。無效:頭痛發作次數和程度均無變化或減輕。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t檢驗及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 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中醫學認為,偏頭痛病機多與痰瘀阻遏清陽,氣化陰液不足以養腦,肝火風陽上擾等有關;而在痰、瘀、風、虛、火之中,以瘀血最為重要。故治療活血、平肝、化痰祛風。方中天麻平肝息風定眩;葳蕤仁、茯苓、法夏、陳皮化痰開竅;川芎、羌活、防風養血活血、祛頭風、通痹止痛,其中川芎為引經藥,行氣活血化瘀,可引藥直達巔頂;桂枝、葛根、生姜發表升清,散寒止痛;白芍、白芷、藁本養血柔肝通竅止痛;細辛味辛香走竄,配合川芎有祛風止痛之妙。觀察表明,天麻葳蕤仁湯能明顯減輕頭痛程度,減少發作次數,縮短頭痛時間,緩解頭痛伴隨癥狀;此方與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均有效,但其療效仍優于西藥。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醫則[M].北京: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