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春郭麗
(1.山東中醫藥大學針推學院,山東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濟南250012)
筆者近年來采用針刺調理脾肺法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全部病例均為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診或病房患者90例,西醫診斷采用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胸痹部分制定。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45~68歲,平均58.30歲;病程1~11年。對照組45例,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47~69歲,平均57.80歲;病程10個月至12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處理,口服硝酸酯類、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取穴共2組:(1)心俞、肺俞、脾俞;(2)膻中、中府、中脘、內關、太淵、足三里。有情志抑郁、善太息等肝郁癥狀者或情緒激動后易發心絞痛者加太沖;有腰酸、耳鳴等腎虛癥狀者加太溪。患者先俯臥針刺(1)組穴,然后仰臥針刺。(2)組穴,每組穴均留針20 min。其中心俞、肺俞向下斜刺0.5~0.8寸,中府向外斜刺0.5~0.8寸,其余穴位行常規針刺即可。各穴位皆施以平補平瀉法。每周5次。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的標準確定。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及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n)
2.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見表2。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見表3。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n)

表3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n)
勞力性心絞痛是指由體力勞累、情緒激動等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況所誘發的心絞痛,如果發作誘因、程度、頻度及持續時間在一段時間內(>1個月)相對穩定,則稱為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本病屬中醫學“胸痹”范疇。針對過勞而發的特點,本觀察中患者其病在心脾肺,因脾肺氣虛而致心血瘀阻之故。本病患者多高年之人,各臟腑功能逐漸衰退,本已是氣虛之體,不耐勞作,《素問·舉痛論》云“勞則氣耗”,過勞則使已虛之氣愈餒,無力推動血行而出現胸悶、胸痛、心悸、氣促、氣短現象。因肺主一身之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重點治在脾肺二臟。情緒的異常波動也是引起發病的原因,此乃氣虛則易滯之故。《素問·經脈別論》曰“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氣足則氣機暢行,氣虛則氣行無力而遲滯,一遇情懷不舒,則澀而難行,繼而影響到血流而發胸悶、胸痛等癥。
本處方以健脾益肺、調心通脈為法,穴取脾俞、中脘、足三里健脾益氣,氣足則胸中清凈無滯,針灸名醫孫吉山[3]治療冠心病十分重視扶助中氣,認為“胃有生氣,則心氣當蒸蒸而自充”。另以肺俞、中府、太淵調肺以助血行,心肺同居胸中,一主氣,一主血,肺為相傅之官,肺氣的調達可以輔佐心血的暢行。本病病位在心,故取心俞、膻中、內關調心通脈。綜觀本方,以胸背部穴位為主,遠近結合。胸背部的穴位不但健脾益肺調心以治本,而且前后夾擊,直接疏通四氣街中之胸氣街,使胸中之道路暢通無滯,自無心痛、胸悶之虞。《靈樞·衛氣》曰“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余仿此意而取胸背諸穴。經臨床驗證,針刺結合西醫療法對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有著更好的療效。
[1] 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J].中華內科雜志,1998,20(4):254-25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2-75.
[3] 齊麗珍.孫吉山老師學術經驗介紹[J].上海針灸雜志,1996,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