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孔祥照 張曉璇
(廣東省中醫院,廣東廣州510120)
膿毒癥患者常由于電解質紊亂,腹腔內炎癥,多種抗生素的聯合使用等原因導致胃腸道功能障礙,包括腹脹、腹瀉、便秘、應激性潰瘍、腸源性感染等導致腹內壓增高,而當腸道發生缺血、缺氧,即可有腸黏膜屏障功能障礙,腸道內毒素、細菌易位可進一步引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膿毒癥,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增加了死亡率及住院費用[1]。因此本次研究擬通過對20例膿毒癥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針刺雙足三里,以探討本法在胃腸功能障礙防治中的價值。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廣東省中醫院ICU住院患者共20例,西醫診斷標準參考《2008年國際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診斷參考1995年重修MODS病情分期診斷及嚴重程度評分標準[3]。中醫證候診斷參照《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4]及《中醫診斷學》[5]中證候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膿毒癥西醫和中醫證候診斷標準;(2)年齡在18~80歲,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價Ⅱ(APACHEⅡ)評分≤20分;(3)患者及家屬同意ICU監護治療,接受針刺治療、觀察和各項檢查者。同時滿足以上3項標準的納入本研究。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晚期出現惡液質者,病情極其嚴重難以糾正患者;(2)精神或法律上的殘疾者(盲、聾、啞、智力障礙、精神障礙、肢體殘疾);(3)患者及家屬不同意接受針灸治療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70.06±15.53)歲,APACHⅡ評分為(15.15±3.07)分。臨床診斷有心衰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重癥肺炎、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急性腹膜炎等。
1.2 治療方法 進入ICU 24 h內統計其基本資料,進行APACHEⅡ評分。常規治療參文獻[2]進行,包括液體復蘇、抗感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血液制品、鎮靜鎮痛、預防應激性潰瘍、機械通氣等。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中醫針刺雙側足三里,具體治療方案如下。(1)針刺取穴方法 :雙側足三里直刺1.5寸,以直徑0.3 mm的無菌針灸針直刺進針,進針深度以得氣為度,得氣的標準為有酸、麻、重、脹任一感覺或兼而有之,后接電針儀,用疏密波通電刺激30 min,電流調節以肌束抖動或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療程為7 d。(2)器具:采用0.3 mm×40 mm毫針規格(蘇州醫療用品廠生產),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G6805-1A,上海華誼儀器廠生產);Foley尿管、膀胱沖洗器、生理鹽水。
1.3 觀察指標主要為腹內壓測量、胃液潴留量、腸鳴音次數,均于第1日開始治療前、治療后第3、7日進行測定。腹內壓測定方法[6]:采用腹腔壓力間接測定法,經尿道插入雙腔Foley尿管,排空膀胱后10 min,再注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 mL,接傳感器及壓力計測定,以恥骨聯合處為調零點測出腹腔壓力。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針刺雙足三里對腹腔內壓力、胃潴留量在治療第3、7日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腸鳴音在治療后第3、7日較治療前明顯恢復至正常(P<0.01)。
表1 針刺雙足三里對腹腔內壓力、胃潴留、腸鳴音治療前后的影響(分,±s)

表1 針刺雙足三里對腹腔內壓力、胃潴留、腸鳴音治療前后的影響(分,±s)
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
治療第3日治療第7日腹腔壓力(mmHg)8.72±1.58*16.72±1.50**n治療前2019.00±2.53胃潴留(mL)102.00±95.12*73.50±83.12**20147.00±101.52腸鳴音(次/min)202.35±2.032.95±1.96*4.15±1.66**
腹腔是一個封閉式腔隙,任何造成腹腔內容物(組織、器官或腹水)在短時間內體積超過一定限度均可升高腹內壓(IAP),形成腹腔高壓(IAH),IAH持續存在和發展可引起周圍血管阻力增加,回心血量減少,心排出量下降;肺臟被壓縮,順應性下降,引起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腹腔內臟受壓,臟器血流灌注減少,腸道通透性增加和內毒素細菌移位,最終導致心、肺、腎等臟器功能損害,引起腹腔間室綜合征(ACS),甚至MODS[7-10]。因此,對IAH的高危患者連續監測IAP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留置尿管測量膀胱內壓力是間接測量腹腔內壓力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它為臨床連續監測腹腔內壓力提供了最簡便安全的操作方法 。在對本組的IAP監測、護理時,在腹內高壓的發病初期及其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能及時提供可靠的IAP數據,為疾病的治療及預后提供依據。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臟腑,外絡于肢節,足陽明胃經為十二經脈中多氣多血之經,與胃腸功能關系密切,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經氣所匯為合),為臨床常用之要穴。大量研究表明,電針刺足三里穴對胃腸運動有明顯的良性雙向調理作用,其機制可能包括改善神經調節、調節胃腸激素的分泌、改善胃腸黏膜的血循環、清除氧自由基等炎性介質、加強腸壁屏障功能等多個方面[11-13]。本研究結果 提示針刺雙足三里可降低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的腹腔壓力,改善胃液潴留,促進胃腸蠕動,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提供一定的臨床依據。
護理方面,在測量IAP過程中,測壓管及標尺保持與盆壁垂直,測量器(標尺)的零點應與恥骨在同一水平上,勿過高或過低。為避免壓力測量誤差,患者在咳嗽、用力、躁動等情況下,均會導致腹腔壓力改變,因此,測量時要相對固定人員,在患者安靜狀態、平臥位、腹肌放松、待液面波動平穩后讀取數據。保持導尿管和測量管通暢,否則測得數值會偏低。測量前排盡尿液,再注入水,因為膀胱容積超過100 mL時,膀胱壁順應性較低,不能精確反映IAP。因此,護士不僅要掌握IAP的監測方法 ,同時要了解哪些患者需要不斷監測IAP,并掌握其正常值,以助診治。
[1] 孫華,翁衛群,陳峰,等.腹內壓監測在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防治中的意義[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11):687-688.
[2] 姚詠明,黃立峰,林洪遠.《2008年國際膿毒癥和膿毒證休克治療指南》概要[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8,20(3):135-138.
[3] 中華醫學會.1995年重修MODS病情分期診斷及嚴重程度評分標準[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5,7(6):346-347.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M].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1-4.
[5] 鄧鐵濤,陳群,郭振球,等.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4.
[6] 蔣芝英,麥寧寧.通過導尿管監測腹內壓力的方法 和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75-76.
[7] 錢淑清,何茵.腹腔壓力監測在外科重癥監護病室病情觀察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05,19(4):581.
[8] 楊新平,黃衛民,朱上林,等.正常腹內壓影響因素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4,11(5):444-446.
[9] 蔣仕銀,馬金秀.腹內壓監測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進展[J].護理學報,2010,8,17(8A):15-17.
[10] Malbrain ML,Cheatham ML.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f experts on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nd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J].Definitions Intensive Care Med,2006,32(11):1722.
[11] 鄭淑霞,潘曉華,許金森,等.電針足三里穴對腸鳴音影響的初步觀察[J].環球中醫藥,2010,3(6):435-437.
[12] Tatewaki M,Harris M,Uemura K,et a1.Du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gastric motility in conscious rats[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03,285:862-872.
[13] Dill SG.Acupuncture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Probl V Med,1992,4:14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