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新盛 胡敏超 鄧秀紅 楊松
(廣東省開平市中醫院,廣東開平529300)
急性闌尾炎是最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約占一般住院普外科患者的10%~15%。壞疽性闌尾炎術后并發癥多,影響術后愈合。筆者采用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聯合中藥治療急性壞疽性闌尾炎58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開平市中醫院住院治療的急性壞疽性闌尾炎患者90例,診斷標準為持續性右下腹疼痛,可起于上腹部或臍周,伴惡心、嘔吐、發熱,右下腹麥氏點有固定的壓痛、反跳痛,或伴有肌緊張,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癥狀嚴重時可表現為彌漫性腹膜炎。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8~70歲,中位年齡48歲。對照組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10~72歲,中位年齡31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下行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開放手術切口選在麥氏點。兩組術后均用頭孢菌素加甲硝唑抗感染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組術后予大黃牡丹湯加減:大黃10 g(后下),牡丹皮9 g,桃仁12 g,冬瓜子30 g,芒硝10 g,金銀花30 g,蒲公英30 g,白花蛇舌草30 g,連翹15 g,赤芍15 g。每日1劑,水煎取汁,術后12 h服用。療程以通便為停藥時間。
1.3 觀察項目觀察兩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通氣時間、排便時間、切口感染、術口美觀滿意度(滿意/一般/差)及術后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治療組各觀察指標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h,±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h,±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術后住院時間(<7 d)n(%)治療組40(95.24)△通氣時間排便時間20±4.63△2.8±5.2△對照組4824±4.8330±4.744.8±6.238(79.17)組別術口美觀滿意n(%)3(7.14)△40(95.24)△10(20.83)41(85.42)n 切口感染n(%)42腸鳴音恢復時間18±4.5△
腹腔鏡行闌尾切除術已在很多醫院廣泛開展[1],經臍單孔腹腔鏡行闌尾切除術也逐漸被大家認可[2],但是由于有的醫生認為單孔較之三孔無明顯優勢,并且實際操作起來比較麻煩,開展受到一定限制。在多年行腹腔鏡手術基礎上本院近段時間開展經臍單孔腹腔鏡行闌尾切除術,術后術口只在臍部,愈合后無明顯瘢痕。腹部術口愈合優勢比開放性明顯,美容效果佳,患者滿意度高。
急性壞疽性闌尾炎屬于中醫學“腸癰”范疇,發病機理屬于“濕熱蘊結”,“氣滯血瘀”范疇,治以清熱解毒,活血行氣。化膿性闌尾炎雖然經外科手術切除闌尾及抗感染治療,但許多病理變化未完全消除,不能控制炎癥的擴散、器官機械性損傷,器官功能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狀態。急性壞疽性闌尾炎并發癥機理與“腸癰”理論相一致。大黃、赤芍活血祛瘀;金銀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連翹清熱解毒;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牡丹皮涼血散瘀為輔藥;佐以冬瓜子清腸中濕熱,排膿消癰。諸中藥配合達到清熱解毒,活血行氣作用。手術后患者應用大黃牡丹湯加減治療則起到清熱解毒、活血行氣作用,利于炎癥的消散和吸收,腸蠕動的增加及功能的恢復。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3],大黃的主要作用部位在大腸,能使中遠端大腸的張力增加,蠕動增加,大黃的抗感染作用確切,其主要機理是抑制細菌內的糖及糖代謝的中間產物的氧化及脫氫過程,并能抑制細菌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牡丹皮、金銀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均有抑菌及殺菌作用。桃仁等活血藥物能改善組織微循環,增加病變局部的血流量,對于改善急性壞疽性闌尾炎術后恢復和并發癥的預防有重要的作用。
[1] 竇貴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手術方式比較[J].醫學信息,2011,24(2):431-432.
[2] 梅鋒.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炎切除術20例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0,4(3):53-54.
[3] 王繼承.手術聯合大黃牡丹湯加減治療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中藥,2011,8(16):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