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虹 皮后炎
(湖北省長陽縣中醫院,湖北長陽443500)
隨著體外沖擊波碎石(ESWL)技術的問世,絕大多數輸尿管結石患者告別了開放手術取石的痛苦,然而術后如何盡快排出碎石和積水,有效地保護腎臟功能仍是臨床醫生較為棘手的問題。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應用行氣活血通淋法對輸尿管結石病ESWL術后進行后續治療,取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觀察病例116例均為2008年以來長陽縣中醫院就診患者,男女比例相同;年齡18~50歲。主要表現為突發腰痛或放射性腹痛,伴尿頻尿急或尿血。體檢:患側腎區叩擊痛(+)、腹部壓痛(+)。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潛血陽性,腎功能正常。B超:患側腎竇分離,輸尿管內可見最大徑為8~15 mm強光團,后伴聲影。根據臨床癥狀和輔檢,“輸尿管結石”診斷明確,遂行EWSL治療。術后癥見腰部脹痛或絞痛,伴尿頻尿急或尿血,舌質瘀紅或紫暗,脈弦或弦數。辨證屬氣滯血瘀型石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8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囑患者多飲水,多運動,予常規利尿、擴管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加用三棱10 g,莪術10 g,川牛膝12 g,金錢草15 g,雞內金12 g,海金沙12 g,石韋12 g,冬葵子10 g,瞿麥12 g,山藥12 g。每日1劑,水煎分服。治療以半個月為期限,在B超監測下(必要時行腹部攝片)觀察結石和積水的排出情況。
1.3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B超或腹部X線攝片觀察腎內積水消失,輸尿管內無殘留砂石存在。有效:癥狀改善,B超或腹部X線攝片觀察腎內積水減少,輸尿管內結石位置下移或有部分碎石存在。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無砂石排出跡象,B超或X線腹部攝片觀察腎積水未減少或增多,輸尿管內結石的大小、形狀、位置無改變。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 示治療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結石和積水的平均排盡時間為7 d,對照組為12 d,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輸尿管結石病屬中醫學“石淋”范疇,多由濕熱蘊積下焦,日久蒸尿聚結而成。ESWL術的運用,使患者避免了手術取石之苦,但術后結石的摩擦和ESWL的治療都會對輸尿管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引起水腫、血瘀、粘連等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從而加重了泌尿系的梗阻,對其后續治療增添了難度。
輸尿管結石病行ESWL術后的排石治療應秉“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宜先通”[1]之說,就本病而言不應局限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為“通”,行氣活血、緩急解痙、運脾益腎助其氣化皆為“通”也。方中莪術辛散苦泄、溫通行滯,既能破血祛瘀,又能行氣止痛,尚有抗菌作用[2],同三棱為伍其效更強;復與有利尿、行瘀、通淋并善下行及有增強輸尿管蠕動作用[3]之川牛膝相配;再合金錢草、石韋、海金沙、冬葵子、瞿麥利尿通淋排石;雞內金運脾消堅化石;山藥益腎健脾。諸藥相伍可增強輸尿管的蠕動,緩解輸尿管的痙攣,消除輸尿管的水腫、血瘀和粘連,引石下行,使結石和積水更加順利地排出。同時現代藥理學還表明活血祛瘀之品能夠抑制腎間質纖維化[4],對腎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本觀察表明,采用行氣活血通淋之法對迅速解除繼發梗阻,加快排石、消除積水和保護腎功能,較之單用西藥治療可明顯地提高療效、縮短病程。
[1]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73.
[2]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451.
[3]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63.
[4] 沈燁渠,何立群.活血祛瘀法在腎間質纖維化中的防治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0,1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