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俞小芬
(浙江省義烏市中醫醫院,浙江義烏322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肌血氧供需失衡導致心肌損傷而出現的臨床綜合征[1],心房顫動是其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房顫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脫落會增加心、腦、肺栓塞的發生率。筆者采用活血化瘀湯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顫,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所選80例均為義烏市中醫院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住院患者,診斷符合文獻[2]相關標準,中醫證型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臨床表現多為心前區劇烈疼痛,牽引至左臂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伴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發涼、脈微欲絕等。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2~76歲,平均59.60歲;發病時間0.5~15 h,平均(5.20±1.60)h;梗死部位發生在下壁8例,前間壁6例,前壁15例,廣泛前壁8例,非Q波梗死2例,右室梗死1例;其中合并高血壓15例,糖尿病10例。治療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45~74歲,平均56.80歲;發病時間0.6~22 h,平均(7.60±2.10)h;梗死部位發生在下壁10例,前間壁8例,前壁12例,廣泛前壁6例,非Q波梗死3例,右室梗死1例;合并高血壓20例,糖尿病12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包括硝酸甘油片或硝酸異山梨酯片舌下含服,阿司匹林200 mg口服,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50 mg皮下注射,每日1次;有并發癥者給予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活血化瘀湯:丹參60 g,桃仁15 g,紅花15 g,當歸尾12 g,川芎10 g,赤芍12 g,地龍10 g,水蛭10 g,生地黃1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連續治療1個月,隨訪15個月。
1.3 觀察項目觀察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房顫變化及治療前后血脂水平等實驗室指標,每月定期復查1次。治療后房顫分類診斷依據采用3P分類法:陣發性房顫指發作持續時間<7 d(大于24 h);持續性房顫指持續發作時間在1周以上,不超過1年;持久性房顫指房顫發作持續1年以上者。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2.1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見表1。治療組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房顫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結果 示治療組各型房顫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房顫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見表3。結果 示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g/L,±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TC TGHDL-C LDL-C治療組治療前1292.3±330.6(n=40)治療后931.5±223.7*△對照組治療前1285.7±324.5 1997.9±459.1 1599.5±430.5*△1985.6±449.8 1675.8±379.7380.5±90.4 1070.5±372.4*△452.3±80.6*△1688.3±382.2378.6±92.3(n=40)治療后1103.4±231.9*1878.5±440.3*1356.4±377.6*425.2±82.1*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冠狀動脈閉塞,血流不通,心肌發生缺血缺氧壞死。屬于中醫學“真心痛”范疇。心主血脈,血液通暢,氣機調和則百病不生。當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等邪氣侵犯心脈時可導致心臟氣血運行不暢,甚或閉阻不通,經脈失養,從而引發真心痛,危及生命。筆者采用自擬活血化瘀湯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顫動患者。方中重用丹參為君藥活血化瘀,當歸尾、桃仁、紅花、赤芍行氣活血祛瘀,川芎活血行氣,為血中之氣藥,地龍,水蛭活血通絡,配伍丹參活血祛瘀止痛,甘草益氣并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本觀察表明,活血化瘀湯治療心肌梗死療效明顯,能有效調節血脂水平,降低血栓的發生率。
[1] Crawford MH.Diagnosis treatment in cardiology[M].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3:57.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國循環雜志,2001,16(6):40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