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友,李勝聯,譚盛葵,孟繁文
(桂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艾滋?。ˋIDS)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一種致死性傳染病。自1981年出現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截止2009年,全球約有3340萬人患病,2008年約200萬人死于與艾滋病相關的疾病。
衛生部與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對中國2009年艾滋病疫情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截至2009年底,估計中國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約74萬人,其中30.5%為女性。我國艾滋病感染率目前為0.057%。性傳播仍為艾滋病傳播主要途徑,占所有傳播途徑的 74.7%。而且,近年來艾滋病傳播的途徑呈現“傳播途徑多樣化,感染人群復雜化”的特征。50歲~60歲甚至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將逐步與20歲~50歲性機能較高人群一同被納入國家艾滋病防控重點關注人群。
根據最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全國分布情況表統計,云南、廣西、四川、河南四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數較高。四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 2009年全國感染總人數的70%以上。
目前,廣西艾滋病疫情十分嚴峻,僅次于云南位居全國第二。截至2009年10月31日,全區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51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3516例;死亡6722例。廣西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特點有:性傳播成為主要途徑;50歲以上感染者增多;艾滋病逐步向農村擴散;廣西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群中流動務工人員被感染的人數增加;呈彌漫性流行,艾滋病的傳播不再只局限于高危人群,而是開始滲入廣大的普通人群。
艾滋病不僅對人群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對當地的衛生費用及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1~4]。在目前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和疫苗的境況下,健康教育是預防艾滋病最有效的干預措施[6]。在國外,澳大利亞對艾滋病控制所作的努力,被視為成功的典范。其方法為:招募志愿工作者,培訓他們掌握艾滋病相關知識及預防措施,協助專業人員開展工作,建立起在病人、健康專家、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社會部門之間起橋梁作用的社區教育網絡[7]。
針對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最經濟、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從目前我國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開展情況來看,各類各級學校在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逐漸摸索出在學校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如高校利用同伴教育的形式在大學生中開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在中學有“小手牽大手”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以及“以作文薄為載體”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新模式等。而學校之外的其他各類人群特別是基層人群,其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開展狀況不容樂觀,開展的形式和效果參差不齊,總體水平較低,遠遠不能達到更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效果。
諸培紅[8]等人對社區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研究結果顯示,社區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健康教育人員相對或絕對不足和從事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人員專業知識不足,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龐世榮[9]等人對廣西基層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現狀研究顯示,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關于廣西農村衛生人員艾滋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的報道。
研究表明,一方面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衛生資源數量絕對不足,另一方面,現有的衛生資源在人群中的分布也極不均衡,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廣大的農村地區,其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衛生資源更加缺乏,而這些地區通常又是艾滋病的高發地區。
從目前我國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開展情況來看,受教育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大、中學校的學生,流動人口以及性服務提供者等高危人群。但從現階段我國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來看,艾滋病的流行已由高危人群逐漸向一般人群和老齡人群過渡,而且,艾滋病健康教育屬于公共衛生產品,因此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標人群不應僅僅局限于高危人群。
衛生信息宣傳(衛生宣傳)僅僅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手段,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改變人類的健康相關行為,然而,從目前我國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活動來看,絕大多數的健康教育活動停留在衛生信息宣傳階段。而且,對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評價也基本上停留在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層面,對于健康教育來說,健康教育效果的評價分為三個層面即認知層面、信念層面和行為層面,而有關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評價很少涉及信念層面,涉及行為層面的則更為罕見。而且,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的設計方案基本為干預前后的比較,忽略了時間歷史因素及其他混雜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除了對教育效果進行評價之外,還應增加對活動本身及相關支持環境的評價。從而,最終建立較完善的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綜合評價體系。
開展講座、觀看視頻、發放宣傳手冊及張貼宣傳畫等方式是目前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最為常見的教育形式,雖然形式多樣化,但對于大多數目標人群來說都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目標人群參與的積極性較差,教育效果相對有限。
從目前我國基層地區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活動來看,人均年接受教育的次數非常少,通常為一次性的健康教育,即使增加了健康教育的次數,但教育的時間間距又較大,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很難得到鞏固,人們對艾滋病的認知多數停留在原始狀態。
針對以上我國在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為充分發揮健康教育在預防艾滋病中的作用,我們積極探討一種新的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即“高校——社會”模式,該模式充分發揮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通過培訓大學生并走向社會開展各種形式的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從而不斷提高各類人群,特別是基層人群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正確認識,改變其對艾滋病的態度與行為,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迅速蔓延,減少各種經濟損失、維護社會的穩定(見圖1)。另一方面,通過新教育模式的實施,不僅提高了高校大學生這一艾滋病易感人群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正確認識,同時又進一步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了其社會適應能力,并增強了其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圖1 “高?!鐣卑滩〗】到逃齽撔履J?/p>
首先,學校制定健康教育計劃,通過課堂授課、講座、游戲、網絡等形式和渠道,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并與學校教務處、學工處等部門合作,將大學生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并將大學生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作為我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對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
積極動員和鼓勵大學生參加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招募健康教育志愿者,并由指導老師負責統一的指導和培訓,同時預防深入基層(社區、農村、學校),并與基層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成立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地,并定期開展工作。
充分調動高校大學生參與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利用各種節假日、寒暑假期到各個艾滋病健康教育基地不定期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在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時應注意健康教育的組織與形式。艾滋病健康教育應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動員全社會參與。
通過初賽和決賽的形式,在全校范圍內選拔大二醫學學生,由衛生科與公共衛生學院指導老師將他們培養成為合格的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者。每一屆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者由6名大學生組成,分別負責六個模塊,即:艾滋病基本知識、艾滋病的流行趨勢、性病、預防艾滋病的ABC原則、避孕、性道德。由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者負責承擔全校大一新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必修課程,教育的方式以同伴教育形式為主。同時,在大一新生中負責選拔下一屆教育者,并由指導老師及上一屆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者負責下一屆教育者的培訓工作,經過培訓的教育者負責承擔下一屆大一新生的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課程,依次循環。
除在大一新生中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必修課程外,每學年由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者在全校范圍內組織開展“防艾先鋒,人人參與”的健康教育活動,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大學生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效果。
每年參加桂林市當地政府組織的各種預防艾滋病科普宣傳活動。自2002年,桂林醫學院與桂林市各高校建立了大學生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合作與交流,學校健康教育者定期到桂林市各高校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及指導工作,同時定期到桂林市各級中學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及指導工作,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也充分發揮了醫學院校的學科優勢和帶頭作用。
2010年桂林醫學院成立了以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為主的“愛·陽光”疾病預防協會,并積極開展三下鄉活動,為社會基層居民介紹有關于預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識,以及預防寄生蟲和疾病預防的相關知識。同時,鼓勵在校大學生利用假期,在家庭所在地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等社會實踐活動。
另外,在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中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建設艾滋病健康教育網站及青春期健康教育網站。通過網絡媒體的宣傳,使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在深度和廣度上得以拓展,進一步服務了社會。
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傳染病,同時艾滋病也是人類的一種行為病,它是完全可防可控的。無知和歧視是預防艾滋病最大的敵人,而正是因為對艾滋病的無知才導致了歧視的產生,只有通過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從而不斷地提高人們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認識,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嚴峻趨勢。同時,預防艾滋病不僅僅是政府或哪一個部門的責任,它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預防艾滋病的工作中更是義不容辭。現代高校其中一個重要的職能是社會服務職能,因此充分發揮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積極探索一種新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即高?!鐣J綄Π滩〉念A防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袁建華.艾滋病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J].科學決策,2009,(3):1-18.
[2]楊紅梅,吳尊友.艾滋病流行對中國社會及經濟的影響[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0,(4):254-255.
[3]劉康邁,袁建華.艾滋病的流行及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J].學海,2003,(5):68-72.
[4]李京文,任海英.2006-2010年艾滋病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J].學術界,2007,(2):49-59.
[5]張孔來.中國艾滋病知多少-中國艾滋病流行趨勢預測的影響因素[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5,25(6):481-486.
[6]郎 敏.社區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9,25(6):677-678.
[7]喬 楠,徐凌忠,王興洲.威海市居民艾滋病知曉狀況及途徑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3(3):69-70.
[8]姚梓堅.中學生對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的問卷調查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11):167-169.
[9]龐世榮.基層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現狀[J].廣西醫學,2006,28(8):124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