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譚偉湛
(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在將近700所普通高校當中,有幾百所設置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方向)的學校,分布在綜合類院校、經濟類院校和其他各專業類院校當中。其中,很多醫藥院校也設置了國際經濟貿易專業(或醫藥經濟國貿方向),有些甚至設置了醫藥貿易學院。由于師資、辦學理念等差異,醫藥院校的國貿專業在不同學校所教課程、課程模塊化方向有很大不同,有些以醫藥類課程為主,有些以經濟類課程為主,有些在不同的課程模塊當中平均用力;有些院校選修課很多,有些院校基本是必修課。
本文以全國 29所醫藥類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或方向)課程設置為研究對象,統計了它們所設立的課程及課程模塊,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29所高校總共開設了144門不同的主干課程,平均每個學校開設21門的主干課程,有些課程的重疊度比較高。畢業論文、畢業實習、軍事課、體育這4門課程是必開的。有10所以上(包括10所)院校均開設的課程見表1。

表1 29所醫藥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干課程開設情況
綜合這29所醫藥院校,開設最多的主干課程全部以經濟管理類課程為主,主要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如宏微觀經濟學、會計學原理、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等;其次是專業方向課,如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市場營銷、消費者行為學等;然后是一些社會學研究方法,如管理信息系統、市場調查、統計學等。
對于課程設置的第二梯隊,主要是5所~9所院校選擇的課程,見表2。表2開始體現醫藥院校的特點,譬如開設藥事管理學、中藥藥劑學、藥理學、中醫學概論、臨床醫學;但也有相當數量的經濟、金融、管理類課程,譬如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貨幣銀行學、計量經濟學、財政學等。

表2 29所醫藥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比較多的課程情況
對于醫藥和經濟、管理結合的課程,這29所院校主要開設有衛生經濟學、醫藥商品學、醫院管理學、衛生法學、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統計學、醫藥企業管理學、藥品商務策劃、醫療保險學、衛生服務營銷學、醫藥進出口業務、衛生管理統計、醫藥營銷學等。這些課程反映了不同醫藥院校在不同方向的醫藥與經濟結合的方向,所以開設院校都比較少,見表3。

表3 29所醫藥院校國貿專業中經濟與醫藥結合類課程開設情況
由表1、2、3可得出,從醫藥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方向)主干課程的模塊化來看,首要的主干課程是經濟類和管理類課程,其次才是醫藥類課程,而經濟管理和醫藥類相結合的課程,在大部分醫藥院校開設都比較少,這首先和師資力量有關,大部分教師沒有從純經濟或者純醫藥專業轉變過來;其次和研究水平有關,國內把醫藥和經濟管理相結合的研究,還停留的實證層面,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也就無法獨立成一門學科;再次和教材編寫有關,國內的醫藥院校還沒有實力相對比較強的高校能夠真正編寫醫藥和經濟高度結合的課程教材。
對于大部分醫藥院校國貿專業(方向),在課程模塊化過程中,基本劃分為通識基礎模塊、學科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選修模塊、實踐課程模塊5類。通識基礎模塊主要是教育部規定的普通高校學生必修的通識課程,譬如政治、哲學、計算機、英語、創業教育等;學科基礎模塊是和專業方向相結合的必修課程,譬如高等數學、化學等;專業基礎模塊是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如國際貿易理論、宏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專業選修模塊就是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和學校師資力量,主要是以選修課程為主。大部分醫藥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課程開設情況都不是很理想,有些有一定的實驗室,有些通過實習基地完成,有些通過第二課堂等形式完成。
由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院校很多,可以把這些院校劃分為綜合類院校、經濟類院校、醫藥類院校,把醫藥類高校開設的課程與喬傳福等(2009)[1]的研究作對比,見表4。

表4 各類高校國貿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對比
在總體課程設置方面,醫藥類高校門數最多,平均共計61門;而經濟類高校平均共計58門,綜合類高校平均共計51門,與前兩者相差很大。提示綜合類高校開設的課程并不多,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比較長。醫藥類高校課程門數多的原因主要是選修課特別多,其它學科建設還不是很規范,目標不明確,來自于經濟、管理、醫藥、法律等不同類型的課程比較多。而經濟類高校就克服了這個弱點,其選修課主要是以經濟類課程為主,但是其經濟類課程的實力要比綜合類高校強一些,學生的選擇面寬些。
從內部結構來看,選修課模塊變化最大,醫藥類高校選修課最多,其次是經濟類高校,最后才是綜合類高校。從實踐課程來看,經濟類高校最多,其次是醫藥類高校,而綜合類高校最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經濟類高校的主導專業,實驗室齊全,實驗設備充足,教師齊備,所以開設實驗課程有先天優勢。從通識基礎模塊來看,經濟類高校最多,而醫藥類高校最少。這說明經濟類高校對于通識類課程,師資力量較強,開設較容易,而醫藥類高校,這方面還有待加強。
實際上,即使在醫藥類高校當中,其課程設置也極為不同,反映了醫藥類高校的國貿專業的差異性。這種狀況在美國多個高校的人力資源專業上表現也很明顯[2]。
課程模塊化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職業能力、綜合能力,但我國醫藥類高校在國貿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普遍存在大雜燴現象,培養目標不清晰,定位不明確,課程聯系不緊密。課程模式陳舊,學校的教學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社會需求脫節。在這個課程體系下,學生不知道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學生無法清楚自己的課程模塊在整個培養體系當中的地位和作用
真正把醫藥和經濟相結合的課程少,而這些課程真正開設的學校也很少。學生進入醫藥大學學習國貿專業的目的,肯定與進入經濟類大學或者綜合類大學不同,著重差異在經濟類課程與醫藥相結合。這就要求醫藥類高校在這些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編寫教材,在具備良好的醫藥和經濟學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真正以醫藥為背景學習到很多的經濟學知識。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一門外向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理論教學主要是以基礎理論為主,重點在加強實踐方面,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應該具備同等地位,這就需要大力減少一些公共基礎課程。要開設一些國際性的課程,尤其是國際商務、貿易函電、國際企業管理、國際市場營銷等課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已經不是理論基礎扎實,而是首先工作要能上手。
高校教師大部分是從高校進入高校,缺乏在企業相關工作的經歷,即使是那些具備國際貿易各種資格證的老師,也是屬于考證型,真正在企業實際工作、實際應用的教師占比比較小,所教內容很容易與實踐相脫節。
從選擇的教師教材來看,大部分都是理論型教材,缺乏實踐性教材。現有的教材是學科、學術型,而非企業任務完成型、項目完成型。教材內容的設計偏重理論,而且對實踐細節無法把握,即使是案例分析,仿真程度也不是很高。
高校普遍要求一定的理論課程和一定的實踐課程相對應,但是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來講,很多實踐課程要涉及多個理論課程,比較合理的實踐課程方式是實踐課程脫離原來的理論課程對照體系,設立幾個綜合的實踐課程。
為避免出現類似問題,廣州中醫藥大學國貿專業對學分制選修課模塊進行了分類,劃分為4個類別,其中包括3個方向,分別是醫藥產業與金融方向、國際市場營銷方向、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方向,還有一個共同限選課方向。將選修課程按照畢業方向進行“套餐”化,這樣既能體現知識體系的系統性、聯系性,又能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當然并非所有選修課均實行方向組模塊化,還有14門課程是共同限選課,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當然這種改革會對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對教師利益的分配方式、對原有的實驗實習實訓模式的形成挑戰[3]。畢竟方向組不同,實驗實習的要求也就完全不同。除了選修課程“套餐化”之外,醫藥院校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醫藥類高校經濟類實驗室建設水平普遍較低,實習基地對學生的紀律要求較嚴,學生無法把自己所學的理論付諸實踐,如果能夠在高校里開展一些實訓機會讓學生參與,可以彌補這些不足。譬如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開設風華國貿,讓國貿學生在廣州大學城自己籌建商品交易柜,從整個流程上用自己的資金開展真實的商品交易活動,既可以讓學生掌握理論,實踐理論,又可以讓學生通過參與獲得收入。
課程模塊的彈性化,既要考慮學生擁有選擇課程的權利,多開設選修課,同時要讓學生學習有一定的知識連貫性和系統性,可以在不同方向設置幾個課程組合,學生按方向選修課程,更有一定的合理性。這就解決了課程模塊動態化的要求,因為按方向設置不同的課程模塊組合,同一方向的不同課程可以根據市場、師資、研究等情況,進行動態調整,但是方向組是比較穩定的。教學計劃制定者可以根據專業發展狀況,對需要修改的少數模塊進行修訂,不僅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以適應專業的發展,而且能大大縮短教學計劃的制定周期[4]。同時在方向組里,可以開設一些專題研討、學者專家講座,以增加很多科技前沿,以及與社會、職業發展相關的知識與內容。
要求基礎層次是通識教育模塊,而專業基礎、專業必修、專業選修都應該根據醫藥方面的經濟、管理要求,把原來的經濟類課程、管理類課程進行改造,實在不能改造,也可以提供在醫藥方面的案例,加以教學研究,真正提高學生的醫藥經濟知識和能力。要把醫藥院校國際貿易的課程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起來,強調醫藥的特色,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反映新興和交叉學科的特點和優勢。把醫學和藥學教育背景放在突出位置。
要提高醫藥院校國貿專業的地位,就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提高教學質量,跟上現代科學知識更新的步伐,壓縮傳統課程,建立反映時代特點的新課程體系。醫藥院校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是學科專業化和業務專業化的統一,要把學科專業化、縱深化和業務專業化、實踐化結合起來。
譬如可以把選修課程分為縱向選修課和橫向選修課,縱向選修課主要是為那些需要深造和在專業領域加深的學生準備,橫向選修課主要是為那些即將參加工作擴展橫向知識的學生準備。這種劃分可以根據學生就業率和就業方向的變化情況,調整選修模塊的課程組合。沒有一定的方向模塊劃分,將會導致選修科目過多但開課率偏低同時并存,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也導致學生和教師無所適從。
模塊化教學要求教師團隊的模塊化,要求教材開發的模塊化和區域化,才能形成特色教育。譬如廣州中醫藥大學如果根據廣東省的實際,在中醫藥大學的經濟與管理學院開設一些反映珠三角、粵港澳區域的產業特色課程,將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競爭力。譬如南藥教材的開發、廣東中小企業的貿易、廣東的醫藥貿易等。讓模塊化教學與實習基地、企業基地的模塊化結合起來,使模塊化的教學場景設計結合起來。
[1]喬傳福,昝新明.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實證研究[J].網絡財富,2009,(2):15-16.
[2]周鳳華.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對美國大學實踐的考察[J].比較教育研究,2010,(1):29-33.
[3]趙迪芳.中職模塊化項目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9,(3):116-118.
[4]秦勁松.學分制模塊化選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3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