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寧,李園園
(西雙版納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景洪 666100)
西雙版納州位于云南省南部,與老撾、緬甸接壤,邊境線長966公里,全州113萬人口,13種少數民族,是一個邊境、多山區、多民族地區。復雜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雙版納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為掌握該地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體特征、發生特點及趨勢,提出針對性的防控措施,現將西雙版納州2004年~2011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如下。
分析數據來自于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系統,2004年~2011年西雙版納州發生的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按照《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及《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的報告標準,對該地區2004年~2011年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資料按級別、類型、時間、地區等進行統計,描述分析。
2004年~2011年,西雙版納州共報告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60起,發病1411例,死亡38例,歷年情況詳見表1。

表1 西雙版納州2004年~2011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類統計
報告的60起事件中,無特別重大事件(Ⅰ級)和重大事件(Ⅱ級)報告;較大事件(Ⅲ級)18起,占總報告數的30.00%;一般事件(Ⅳ)31起,占總報告數的51.67%;未分級事件11起,占總報告數的18.33%(見表1)。
報告的60起事件中,傳染病暴發37起,其中乙類傳染病暴發17起,占報告數的28.33%,發病236例,死亡13例;丙類傳染病暴發8起,占報告數的13.33%,發病403例,無死亡;其他傳染病暴發12起,占報告數的20.00%,發病335例,無死亡。食物中毒報告22起,其中,野生蕈中毒7起,發病33例,死亡13例;其他植物性中毒15起,發病127例,死亡7例。職業中毒報告1起,發病2人,死亡1人(見表1)。
2004年~2009年,西雙版納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總體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09年報告最多,報告14起,占報告總數的23.33%,2010年和2011年的報告數有所下降。按月分布來看,每年的5月~7月為全州報告事件最多的月份,共報告29起,占總報告數的48.33%(見圖1)。

圖1 西雙版納州2004年~2011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按月分布
2004年~2011年,西雙版納州3縣(市)均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其中勐海縣報告最多,共報告26起,占總報告數的43.33%;景洪市報告18起,占總報告數的30.00%;勐臘縣報告16起,占總報告數的26.67%。
西雙版納州2004年~2011年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里,以傳染病疫情暴發為主,占到了報告數的61.67%,每年的5月~7月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高發月份,與云南省的情況一致[1],其主要原因可能與氣候、地理條件和當地生活習俗有關。西雙版納屬于亞熱帶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1℃,濕度70%以上,分干、濕兩季,春夏季氣溫高,大量蚊、蠅滋生,容易引起腸道傳染病及蟲媒傳染病暴發;當地少數民族有食用生、冷食物習慣,腸道寄生蟲感染率高,食源性疾病時有發生。
從食物中毒事件分析,主要與植物性食物中毒為主,野生蕈中毒雖然起數不多,但死亡數占的比例最大,報告的60起事件中有38例死亡,而報告的7起野生蕈中毒事件中死亡13例,占總死亡數的34.21%。野生蕈中毒事件已成為危害最嚴重的一類事件,應高度重視,加強預警和健康教育。
預防和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鍵是及時發現突發事件發生的先兆、及時發出預警,迅速采取相應措施,將突發事件控制在萌芽狀態[2]。西雙版納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在2004年~2009年中呈上升趨勢,可能與目前網絡監測敏感性在不斷提高,普通民眾、醫務人員等人群的預防和提供事件信息的意識在不斷增強有關。隨著突發事件衛生應急機制的完善、應急隊伍處置能力的提高及健康教育的不斷深入,2010年和2011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就有所下降。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來源較為廣泛,普通市民、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政府部門都是突發事件信息的提供者,體現了“政府主導、屬地統籌、行業司職、社會參與”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3]。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增強報告敏感性、及時性與準確性,主動積極地收集獲取相關信息并及時上報,變被動為主動,從疾病的監測擴展到癥狀監測。
[1]何繼波,段 婧,秦明芳.云南省2005-2008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2010,11(5):523-525.
[2]王隴德.衛生應急工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
[3]韓 靜,王 芮,師 偉.北京市朝陽區2006-2008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16(37):3071-307.